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講話(卷七)▪P7

  ..續本文上一頁的法執,證得法空,所以再說唯識的教法,要我們衆生再進一步,覺悟了外法也不是實有。”

  第四,唯識成空難 問:“這個唯識性豈不是也空了嗎?”答:“不會空。”問:“唯識性不會空是甚麼意思?”答:“因爲唯識的真如性,我們(P657)衆生不會執著它了。就是說,依托內識所變的一切法我們衆生迷昧了,不知道是虛假,執爲實我和實法。如果照真理上研究起來,實我實法是不可得的,所以說,法也是空的,並不說離言的正智,所親證到唯識的真如性,也是沒有。如果唯識也沒有了,那就沒有俗谛了;俗谛既然沒有了,真谛也就沒有,因爲真俗二谛是互相對待而建立的。你看,撥無二谛的人還不是惡取空嗎?惡取空的人,連諸佛都說這種人是沒有藥可以醫治他的空病了!因爲這種道理,可見一切法,有空和不空兩種,所以前面彌勒菩薩說了那兩首頌就是這個意思。”

  【若諸色處,亦識爲體,何緣乃似色相顯現,一類堅住,相續而轉?名言熏習,勢力起故。與染淨法,爲依處故。謂此若無,應無顛倒,便無雜染,亦無淨法,是故諸識,亦似色現。如有頌言:“亂相及亂體,應許爲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余亦無。”色等外境,分明現證,現量所得,甯撥爲無?現量證時,不執爲外。後意分別,妄生外想。故現量境,是自相(P658)分,識所變故,亦說爲有。意識所執外實色等,妄計有故,說彼爲無。又色等境,非色似色,非外似外,如夢所緣,不可執爲是實外色。”】

  第五,色相非心難 問:“設若色法也是以心識來爲體的話,那末,我們緣境時,爲什麼也好像色法顯現的一類堅硬的東西,而前後都是一樣沒有多大變動呢?”答:這就是無始以來多生多劫的名言習氣勢力所生起的原故,可以給染汙法和清淨法做它們依托的處所。如果沒有這個依托的處所,也就沒有顛倒的迷執,那就不會有雜染法和清淨法,因此之故,所以心識也能夠顯現出似色。好像頌上這樣說:“無論是所變亂相的色相以及能變亂識的心體,都是前面所說的色相和心識;設若沒有所變的亂相,那也就沒有能變的亂識。”我們就可以知道,無論所見的色相以及能見的心識,都不能離開心識以外有東西啊。”

  第六,現量違宗難 問:“色、聲、香、味外面的境界是分明現證,現量所得,怎樣可以說沒有呢?”答:“現量證境界的時候,不會執爲是外面(P659)的境界,後來由于意識起來分別的時候,虛妄生起了一種外境的錯想,所以現量的境界是虛妄計執有的,才說它是沒有。又,色等境界本來是非色,好像是色;本來不是外,好像是外。你想想看,夢中所見的境界可以執爲是外面的實色嗎?

  【若覺時色,皆如夢境不離識者,如從夢覺,知彼唯心,何故覺時于自色境,不知唯識?如夢未覺,不能自知;要至覺時,方能追覺。覺時境色,應知亦爾。未真覺位,不能自知。至真覺時,亦能追覺。未得真覺,恒處夢中。故佛說爲生死長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識。外色實無,可非內識境;他心實有,甯非自所緣?誰說他心非自識境,但不說彼是親所緣。謂識生時,無實作用。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親照外境。但如鏡等似外境現,名了他心,非親能了。親所了者:謂自所變。故契經言:無有少法,能取余法。但識生時,似彼相現,名取彼物。如緣他心,色等亦爾。】(P660)

  第七,夢覺相違難 問:“設若我們醒的時候所見的境界,都和晚上眠夢所見的境界一樣,也是不離心識而有的話,那末,爲甚麼睡覺醒來了的時候,知道夢中所見的境界完全是虛假,是唯識所現的幻境;爲甚麼我們現在醒的時候所見的山河大地,不知道是虛假,是唯識所變現的呢?”答:“你知道嗎?好像眠夢的時候,如果還沒有醒,他還是不知道是虛假;要到醒來了之後,他才回想到。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境界也是一樣。沒有到成佛的時候,自己不能夠知道,到了成佛之後,才能夠知道從前沒有得真覺以前,恒常處在無明長夜夢中,所以佛說爲生死長夜。因此,不能明白一切的色境,都是每人自己心識所變的。”

  第八,外取他心難 問:“設若外色是實無,可以說是內識所變的境界,然而他心是實有,豈不是自己所緣的境界,還是心外有法。”答:“那一個說別人的心識,不是我們自己所緣之境?不過不說是親所緣緣罷了。就是說,自識生的時候,托他人的心識爲本質,自己沒有實在的作用,不能同手一樣,去親執外物;又好像太陽光那樣,去直接照境,不能夠這樣。只可(P661)以同鏡子一樣,好像有外境顯現,然而沒有實在的作用。他心智也是這樣,非親能了,叫做了他心。親所了者,是托本質自識上所變的影像,才是親所緣。所以經上說:“沒有心外的少法(能取),去取心外的少法(所取)。”可見能取的見分和所取的相分,都是自識自證分所變。但是自己識體生起的時候,變起了相似的影像,這樣叫做取彼物;緣他人的心是這樣,緣外面的一切色法也是這樣。”

  【既有異境,何名唯識?奇哉固執,觸處生疑!豈唯識教,但說一識?不爾,如何?汝應谛聽!若唯一識,甯有十方,凡聖尊卑,因果等別?誰爲誰說?何法何求?故唯識言,有深意趣。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叁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識教意,便能無倒,善備資糧,速入法空,證無上覺,救(P662)拔含識生死輪回。非全撥無惡取空者,違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應信一切唯識。】

  第九,異境非唯難 問:“既然離開自己心識之外,有他人心識之境,怎樣可以叫做唯識呢?”答:“奇怪!你因了自己的執著而生出迷來!你想唯識的教理,難道但說你一個人有識,而別人就沒有心識了嗎?”問:“既然不是這樣,又是怎麼樣的呢?”答:“汝應當谛審而聽!假設只有一個心識,那裏有十方凡夫和聖人、尊的卑的、因果種種的差別呢?那一個來說,又有那一個來聽?甚麼人來說法,又有甚麼人來求法呢?”

  所以唯識的教理有很深的意趣。說到識這一個字,並不是說一個人的識,是總顯一切衆生,各各都有八個識以及六位心所,還有所變的相分和見分、分位差別的不相應行法以及二空所顯的無爲。因爲八識心王是識的自相,五十一個心所是識的相應,色法是心王和心所二種所變現的,不相應法是心王二心所、色法叁種分位出來的,六種無爲法是心王、心所、色法不相應法這四種實性。可見這五位百法,都不是離開每一個衆生心識而有,所以(P663)總立一個“識”的名字,“唯”的這一個字但是遮去愚夫所執定的離開諸識實在有色等諸法。設若能夠這樣知道唯識的教意,那就不會有顛倒的思想,能夠善備福慧資糧,對于法空很快的證入,成無上的佛果,來救拔衆生輪回的苦海。不像一班惡取空的人,像他們那樣違背教理,能夠成就度生的大事。是故應當決定信仰一切法,不出每人心識所變。

  【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頌曰:“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論曰:一切種識,謂本識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別。此生等流、異熟、士用,增上果故,名一切種。除離系者:非種生故。彼雖可證,而非種果。要現起道,斷結得故。有展轉義,非此所說,此說能生,分別種故。此識爲體,故立識名。種離本識,無別性故。種識二言,簡非種識,有識非種,種非識故。又種識言,顯識中種,非持種識,後當說故。】

  第十,釋分別難 問:“設若照你們唯識家說“只有心識,沒有外緣”,(P664)那末,爲甚麼有外面的種種分別?”答曰:“因爲有一切種識,所以如是如是的變現出來。因爲展轉的力故,所以彼彼一切法就分別生起來了。”

  論上說:一切種識就是根本識中,能夠生起各各不同的自果功能,能夠生起等流果、異熟果、士用果、增上果的緣故,所以叫做一切種。爲甚麼要除了離系果呢?因爲離系果不是由種子所生的,彼離系果雖然是可證,然而不是由種子所生的果。要現起的道,斷了煩惱,才可以證得。有展轉義,不是說的離系果,這裏所說的是能生分別種子。這種子是用根本爲體,所以立識來做名;因爲種子離開了本識,就沒有另外的體性。種和識這兩個字是有簡別的——(1)非種非識,(2)有識非種,(3)有種非識,(4)有種有識,現在正是指的第四。又,種識這句話是顯示識中的種子,不是說的持種識,後面會詳細的解說。

  【此識中種,余緣助故,即便如是如是轉變。謂從生位,轉至熟時,顯變種多,重言如是。謂一切種,攝叁熏習,共不共等,識種盡故。展轉力者:謂八現識,及彼相應,相見分等。(P665)彼皆互有相助力故。即現識等,總名分別。虛妄分別,爲自性故。分別類多,故言彼彼。此頌意說,雖無外緣,由本識中,有一切種,轉變差別。及以現行,八種識等,展轉力故,彼彼分別,而亦得生。何假外緣,方起分別?諸淨法起,應知亦然。淨種現行,爲緣生故。】

  這第八識裏面的種子也要其余的助緣,才能夠這樣的轉變起來。種子從生至成熟的時候,變種更多,所以重言如是。就是說,這一切種總攝名言種、我執種、有支種,叁種熏習皆盡,乃至共不共等識種都在裏面。展轉力者,是說八種現行識以及同八識相應的心所,還有相分、見分等,大家對于種子彼此互有相助的力量。就是八種現行識,總叫做分別。它是以虛妄分別爲自性,從種子生現行;因爲王所類多,所以叫做彼彼。

  這首頌的意思就是說,雖然沒有外緣,然而由有第八根本識中,有一切種轉變差別以及現行八種識等展轉的力故,所以彼彼王所而得生起;何必假借外緣之力,方起分別呢?染法生起既是這…

《成唯識論講話(卷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