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講話(卷六)▪P11

  ..續本文上一頁)有由分別所起的煩惱,所以和五受都可以相應。同時除了谄、诳、憍叁種之外,其余忿、恨等七種小隨或是貪、瞋、癡的分位,也和苦受相應,所以二十種隨煩惱大多數都是五受,實義是這樣。

  設若隨粗相方來說,忿、恨、惱、嫉、害這五種是與憂受和舍受俱起的,至于覆和悭二種那就與喜受和舍受俱起了。其余的谄、诳、憍叁種是與喜受、舍受、樂受叁種相應的,至于中隨和大隨那是隨粗相說的道理一樣,都是和五受相應的。

  第六是別境相應門。上面二十個隨煩惱同五個別境都可以同起,因爲彼此是不相違背。染念的失念,染慧的不正知雖然是不能夠和念慧同起,然而屬于癡分所攝,還是可以和五別境相應的。念也緣現在曾習過的類似境,忿也可以緣刹那過去境,所以忿和念也可以相應。就是染定生起的時候,心中還是躁擾。故亂與定相應,是沒有過失的。

  【中二、大八,十煩惱俱。小十,定非見疑俱起。此相粗動,(P592)彼審細故。忿等五法,容慢癡俱。非貪恚並,是瞋分故。悭癡慢俱,非貪瞋並,是貪分故。憍唯癡俱,與慢解別,是貪分故。覆诳與谄,貪癡慢俱,行相無違,貪癡分故。小七中二,唯不善攝。小叁大八,亦通無記。小七中二,唯欲界攝。诳谄欲色,余通叁界。生在下地,容起上十一。耽定于他,起憍谄故。若生上地,起下後十。邪見愛俱,容起彼故。小十,生上無由起下,非正潤生,及謗滅故。中二大八,下亦緣上。上緣貪等,相應起故。有義小十,下不緣上,行相粗近,不遠取故。有義嫉等,亦得緣上。于勝地法,生嫉等故。大八谄诳,上亦緣下。下緣慢等,相應起故。梵于釋子,起谄诳故。憍不緣下,非所恃故。】

  第七是根本相應門。中隨二、大隨八這十種隨煩惱可以和十種根本煩惱同起。小隨煩惱十個和根本煩惱中的見疑決定不能夠同起,因爲十個小隨煩(P593)惱的行相粗動,見和疑的行相審細,所以不能相應。忿、恨、惱、嫉、害這五種小隨和慢、癡可以俱起,因爲這五種是屬于瞋分所攝;貪和瞋的兩種對象是不同,所以說不並。慢是蔑視人,瞋是憎恨人,所以境界是同,癡是遍一切染汙法的。悭隨煩惱和癡慢可以並起,因爲同是屬于貪分,癡是遍一切染法。貪是所染,慢是所恃,境界是同,可以並起。貪不能同貪並起,貪也不能同瞋並起,所以說“非貪瞋並”。憍隨煩惱唯同癡起,因爲是貪分,癡是遍一切染法。憍和貪、恚、慢不能並起,因爲貪不能和貪同起,貪也不能和瞋同起,所以說“非貪瞋並”。憍是對于盛事,染著醉傲爲它的體性,慢是仗恃自己的才德,對于他人貢高我慢,所以說“憍、慢兩種解釋各別不同”。憍是在自,慢對他人。憍慢同是貪分,貪不能和貪同起,所以憍慢不並。至于覆、诳、谄叁種小隨那和貪、癡、慢叁種根本煩惱是可以同起的,因爲這六個根隨煩惱行相是無違的,都是屬于貪、癡分裏面所攝。

  第八是叁性相攝門。七個小隨、兩個中隨但是不善所攝,谄、诳、憍叁種小隨以及八種大隨那又通于不善以及有覆無記二性所攝,理由是:诳、(P594)谄、憍叁種小隨設若和無慚無愧同起,那是屬于惡;若不和它們兩個同起,那是屬于有覆無記。八個大隨設若和十個根本煩惱,無論和那一個同起,都是屬于不善;若是和其余的煩惱任運的相應,就屬于有覆無記性攝了。

  第九是界攝現緣門。七個小隨、兩個中隨唯是欲界所攝,谄、诳兩個小隨可通于欲界以及色界的初禅,至于憍以及八個大隨那就通于叁界了。

  現在要說到叁界現起。如果身在下地,容許生起上地十一種煩惱——就是谄、诳、憍,以及八個大隨。因爲耽著上地的禅定,對于他人生起了憍、谄、诳的衆生生到了初禅天上去,自己以爲是深妙的快樂而生耽著,故對于上地的有情生起了谄、诳、憍叁種小隨;八個大隨它們是普遍到一切染汙法上去的,所以都有它們八個,更不消說了。

  設若生在上地而起下地的中二、大八及十個小隨煩惱。若是有邪見的無想天人,到了要死的時候,看見自己的中陰身要去投胎,他就生起了誹謗的心,說沒有叁寶和解脫的果,由此就墮落到地獄裏面去了!如果和貪愛同起到欲界受生的話,就和父母起了染愛的心,所以也和八個大隨煩惱有關系。(P595)

  至于十個小隨煩惱,生在上地的有情不能起下地的小隨,因爲小隨沒有潤生及誹謗的功用;潤生是屬于貪愛,誹謗是屬于邪見。

  中二和大八下地的煩惱也可以相緣上地,因爲生到上地而耽著上地的禅定,所以叫做緣上地的貪愛。八個大煩惱是普遍到一切染汙法上的,所以和上地的貪也有關系。貪等之等是等于瞋恚,爲甚麼下地的瞋恚也緣到上地去呢?因爲在前面說過,既然對于無漏的滅道二谛都起瞋嫉,那對于離欲的上地不消說,當然也是照樣的憎恨嫉妒,所以中大二隨和瞋也是相應的。

  至于十個小隨煩惱有兩家說的不同,第一家說:小隨十個下地的煩惱是不緣上地,因爲小隨的行相是粗動且近,所以不能夠遠取。第二家說:嫉等也可以得緣上地,因爲對于勝地法也會生嫉妒心。八大和谄诳上地的有情也可以得緣下地;生上地的人對于下地的有情,仗恃自己的勝德,而陵蔑下地的有情,所以有慢相應。例如梵王對于釋子比丘,以谄曲心來诳釋子,所以也有谄诳。至于上地之憍不緣下地,因爲上地的有情對于下地的法他們生不起憍來,祇是仗恃自己的盛事而已。(P596)

  【二十,皆非學無學攝。此但是染,彼唯淨故。後十,唯通見修所斷,與二煩惱,相應起故。見所斷者,隨迷谛相,或總或別,煩惱俱生,故隨所應,皆通四部。迷谛親疏等,皆如煩惱說。前十,有義唯修所斷,緣粗事境,任運生故。有義亦通見修所斷。依二煩惱勢力起故。緣他見等,生忿等故。見所斷者,隨所依緣,總別惑力,皆通四部。此中有義:忿等但緣迷谛惑生,非親迷谛,行相粗淺,不深取故。有義嫉等亦親迷谛,于滅道等生嫉等故。然忿等十,但緣有事,要托本質方得生故。緣有漏等,准上應知。】

  第十是學等相攝門。這二十種隨煩惱不是有學也不是無學所攝,因爲煩惱是屬于染汙,學無學是屬于清淨,所以兩下沒有關系。

  第十一是叁斷相攝門。中二和大八及十個小隨煩惱是通于見道和修道所斷的,因爲它們是和見思二惑相應而起的。設若是見道所斷的煩惱,它即(P597)隨從迷昧四谛的體相,或總迷四谛,或各別而迷四谛的道理,所以有親疏的煩惱生起。因爲隨總別親疏的煩惱不同,所以叫做隨所相應,通于四谛的部分,而迷四谛的親疏的不同,那都是因爲同煩惱不同的說法。

  至于前面十種小隨那有兩家說法不同,第一家說:這十種不通于見道所斷,但屬于修道所斷,因爲這十種是緣粗事的境界,任運而生起的。第二家說:這十種小隨不但是修道所斷,並且通于見道所斷,因爲這十種小隨都是緣見思二惑勢力而起的。爲甚麼通于見道所斷呢?因爲緣他人冤愛之見,而生起忿等十個小隨煩惱。隨所應緣總別煩惱的勢力,那都是通于四谛的。這裏迷谛的親疏,也有兩家不同,有一家說:忿等十種小隨它們但是緣迷四谛的煩惱而生,不是親迷四谛之理,行相非常的粗淺,因爲不深取的原故,所以疏而不親。又有一家說:嫉等小隨不但是迷四谛的煩惱,並且也迷四谛之理,對于滅道二谛也會生起憎嫉,所以也有親迷的。

  第十二是隨境立名門。忿等十種小隨但緣有境界的事相,一定要托外境的本質,才能夠生起,乃至緣有漏和無漏的事境,那都是一樣,如煩惱說。(P598)

  成唯識論講話卷六終(P599)

  

《成唯識論講話(卷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