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講話(卷六)▪P5

  ..續本文上一頁滅,而不生不滅常住的真心自然顯現。而見量不大,不能超出二萬劫之外。綜上四種,見量的範圍大小雖然不同,而在所見的範圍,總以是常,所以叫做四遍常論。

  (乙)四一分常

  (1)神我常:他以爲神我是常,一切衆生是無常,所以叫做一分常。

  (2)四禅常:他以爲欲界以及色界的初二叁禅,都被火、水、風叁大災所壞,所以是無常。而第四禅以上不被叁大災所壞,所以是常,這也是一分常。

  (3)細心常:他以爲不但世界是無常,連身體也是無常。唯有微細小我的心是常住,這也是一分常。

  (4)行陰常:他以爲色、受、想叁陰已盡是無常,而行陰是常在川流不息的,所以是常,這也是一分常。前面是四種遍常,這裏是四種一分常,所以(P532)都是屬于常見。是推究前際不可得,只在現在見量中,妄計遍常或一分常。以下是屬于斷見論者,是推究後際不可得,所以作此斷滅論。

  (丙)十六有相

  (1)色陰:①色是我,②我有色,③色屬我,④我在色中。

  (2)受陰:①受是我,②我有受,③受屬我,④我在受中。

  (3)想陰:①想是我,②我有想,③想屬我,④我在想中。

  (4)行陰:①行是我,②我有行,③行屬我,④我在行中。他是窮至行陰爲止,未至識陰,故成十六。我有色,就是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色屬我,就是離色有我。我在色中,就是色大我小,我在色中。這是見行陰無盡,以爲色、受、想叁陰亦無盡,同成有相,故名十六有相。

  (丁)八種無相

  (1)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色陰無相。

  (2)觀其想滅,心無所系,想陰無相。

  (3)知其受滅,無複連綴,受陰無相。(P533)

  (4)推知行滅,亦複是無,行陰無相。現在既無,死後亦無,故成八種無相。前面是見行陰有相,所以計色、受、想叁陰亦有相。這是見色、受、想叁陰既無相,所以連行陰亦無相,故名八種無相。

  (戊)八種俱非

  (1)色陰已滅,是無相;然與行陰同,故有相。

  (2)受陰已滅,是無相;然與行陰同,故有相。

  (3)想陰已滅,是無相;然與行陰同,故有相。

  (4)行陰未滅,是有相;然與叁陰同,故無相。

  因行陰未滅是有,故計色、受、想叁陰雖滅亦是有。因色、受、想叁陰已滅既是無,就計行陰雖未滅亦是無。一陰既有二種有相無相,四陰各有二種有相無相,所以成了八種俱非;俱非者,即非有相,非無相也。上面四十種是計常,所以是常見。下面七種是計斷,所以是斷見。

  (己)七種斷滅

  (1)或計身滅,是四大洲,五趣雜居地。(P534)

  (2)或欲盡滅,是六欲天。

  (3)或苦盡滅,是初禅天,離生喜樂地。

  (4)或極樂滅,是二禅天,定生喜樂地。

  (5)或極樂滅,是叁禅天,離喜妙樂地。

  (6)或極舍滅,是四禅天,舍念清淨地。

  (7)或極舍滅,是四空天。

  此七種雖有近遠久暫之不同,然斷滅則一也。如有源之水較久,無源之水則暫,而水之幹涸終有一日則同。一般人計沒有輪回,就是此種見解,他根本上就不知道人間以上還有天人,即此身死後,亦複斷滅。這四十七種常見和斷見都是由我見而起,是由分別而起的。

  【叁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余邪執,如增上緣。名義遍故。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二無因論。四有邊等,不死矯亂,及計後際五現涅槃。或計自在世主釋(P535)梵,及余物類,常恒不易。或計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橫計,諸邪解脫。或有妄執,非道爲道。諸如是等,皆邪見攝。】

  第叁是邪見:(1)謗因果,(2)謗作用,(3)謗實事。這種人他說“沒有施者,也沒有受者,更沒有祠祀”,這叫做謗因。“也沒有善行的果報和惡行的果報”,這叫做謗果。“沒有善行也沒有惡行”,這叫做謗作用。“沒有父母,也沒有化生的中陰身,世間也沒有真阿羅漢”,這叫做壞實事。除了(1)我見,(2)邊見,(3)見取見,(4)戒禁取見,這四見所不攝的,其余的執見都歸邪見所攝。好像四緣中:(1)因緣,(2)所緣緣,(3)等無間緣,這叁緣所不攝的,都歸增上緣所攝一樣。因爲它的名義比較普遍寬大些。這邪見的差別,在諸見趣中有執前際的,有執後際的。執前際的有:

  (庚)二種無因

  (1)本無因:他能見八萬劫內,一切衆生死此生彼,八萬劫外冥無所知。(P536)他說過去本來無因,一切衆生是無因而有,這叫做本無因。

  (2)末無因:他說:“人生人,鳥生鳥,烏鴉是黑的,白鶴是白的,人是豎的,畜是橫的,白鶴不是洗白的,烏鴉不是染烏的,這一切的一切從八萬劫以來都沒有改移過。”這叫做末無因。

  (辛)四種有邊

  (1)約叁世說。他說:過去的已滅,未來又未生,這是有邊。現在念念相續,所以是無邊。

  (2)約見聞說。他說:我只看見八萬劫以內的事情,八萬劫以外的事情我見不到。所以見得到的是有邊,見不到的是無邊。

  (3)約彼我說。他說:我能遍知一切衆生,所以得無邊性。而一切衆生現我知中,故是有邊。

  (4)約生滅說。他說:想陰以前,半屬于生。行陰以後,半屬于滅。所以生是有邊,滅是無邊。他把行陰空寂當做無限際之勝性,這是執後際的邪見論。(P537)

  (壬)四種矯亂

  (1)八亦矯亂:他說:一生所答人的話,最好是兩可,不要肯定。例如問生滅,你答“亦生亦滅”。問有無,你答“亦有亦無”。問增減,你答“亦增亦減”。一生能夠這樣答話,死了之後,就可生到天上永遠的不死。

  (2)惟無矯亂:這種人更好笑!無論問他甚麼話,他只答一個無字,除了無字之外他甚麼也不說。

  (3)惟是矯亂:這種人剛剛又和前相反,他一生只答一個是字,除了是字之外,甚麼也不說。

  (4)有無矯亂:他說:亦有即是亦無,如冰是水;亦無不是亦有,如水非冰。總言之,這四種人是非不明,皂白不清,堅執己見,糊塗亂說。

  (癸)五種涅槃

  (1)或以欲界,生愛慕故。

  (2)或以初禅,性無憂故。

  (3)或以二禅,心無苦故。(P538)

  (4)或以叁禅,極悅隨故。

  (5)或以四禅,苦樂雙亡。他們把這五樣各執一見,以爲快樂就是涅槃。

  以上四種遍常、四一分常、十六有相、八種無相、八種俱非、七種斷滅、二種無因、四種有邊、四種矯亂、五種涅槃,總名六十二見。除六十二見之外,還有計自在天王、常釋、梵王以及其余的物類,是常恒不變易的,說上面這些天王,是萬物的因,話頭還多得很,邪解脫、邪道,亂七八糟,這些執著都是邪見所攝。(以上六十二見是參考《楞嚴經》行陰魔錄出)

  【四見取。謂于諸見,及所依蘊,執爲最勝,能得清淨。一切鬥诤,所依爲業。五戒禁取。謂于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執爲最勝,能得清淨。無利勤苦,所依爲業。然有處說:執爲最勝名爲見取。執能得淨,名戒取者,是影略說,或隨轉門。不爾,如何非滅計滅,非道計道,說爲邪見,非二取攝?】

  第四是見取,它是在邊見和邪見上或所依托的五蘊身上,隨執一種,以(P539)爲是最殊勝的因,將來能得清淨的果。所以一切鬥诤、彼此互謗都從此而起,這就是它的業用。

  第五是戒禁取,持戒守禁本是好事,然而,因爲它們是隨順邪見而生起的:或持牛戒而吃草,或持狗戒而瞰糞,乃至拔發、眠針、臥棘、火炙、薰鼻種種慢性的自殺,以爲是修行,或者以他所依的五蘊身執爲是最勝無上,能夠得清淨的果報,這叫做無益的苦行,就是它們所依的業用。

  然而有許多經論上說:“執爲最勝,叫做見取。執能得淨,叫做戒取。”這樣的分法是影略而說的,或者,是隨順小乘的教理。其實,無論是見取和戒取,都是一樣的執爲最勝和執能得淨,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爲甚麼經論上又說“不是真正的涅槃,他以爲是真正的涅槃——非滅計滅。不是無漏的聖道,他以爲是無漏的聖道——非道計道。這兩種都是第叁邪見所攝,不是見取和戒取所攝”呢?可見是互相影略啊。

  【如是總別十煩惱中:六通俱生,及分別起。任運思察,俱得(P540)生故。疑,後叁見,唯分別起。要由惡友及邪教力,自審思察,方得生故。邊執見中,通俱生者。有義:唯斷。常見相粗,惡友等力,方引生故。瑜伽等說:何邊執見,是俱生耶?謂斷見攝。學現觀者,起如是怖!今者我我何所在耶?故禽獸等,若遇違緣,皆恐我斷,而起驚怖。有義:彼論依粗相說:理實俱生,亦通常見,謂禽獸等。執我常存熾然造集,長時資具。故顯揚等諸論皆說:于五取蘊,執斷計常,或是俱生,或分別起。】

  貪、瞋、癡、慢、疑爲總,不正見中再分五種爲別。這十種煩惱之中貪、瞋、癡、慢、身見、邊見這六種如果是任運而起的,則屬于俱生;設若是思察而起的,則屬于分別。疑、邪見、見取、戒取這四種完全是屬別起,因爲這四種要由惡友及邪教力,還要自已去思惟一回,才可以生起,所以叫做分別起。(P541)

  邊執見中通俱生起的,有兩家說法不同。頭一家說:俱生起的只通于斷見,不通于常見。因爲常見的行相很粗,要由惡友和邪教的力才能夠引生。《瑜伽師地論》上也說:邊見中的斷常二見那一種是俱生起的呢?答:是斷見。怎樣知道斷見是俱生起的呢?例如在見道以前他們學現觀行的人,分別現起的煩惱他們已經伏往而不起了,然而他們心中還有怖畏、恐怕,即如果沒有了我,那豈不是斷滅了嗎?這不是分別起的,可見是俱生而起的斷見啰。如果不相信,我們可以拿禽獸來比例就可以知道:如果它們遇到了違緣,斷它們生命的時候,它們也就驚慌恐怖起來,這不是怕斷滅的一個很好的證明麼?

  第二家說:《瑜伽師地論》中認爲斷見是俱生而起的,那不過是依粗顯的行相來說的,在…

《成唯識論講話(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