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上講起來,其實常見也有俱生而起的。怎樣知道常見也有俱生起的呢?就拿你現在舉的禽獸來說罷,它們所以怕死,就是要生命常存,況且有許多動物,都是多積集資糧,好像蜜蜂、老鼠、螞蟻、許多鳥雀,儲蓄著許多食物,這不都是希望生命長久的一個證明嗎?在《顯揚聖教論》(P542)上也有這樣的說法:這種人在五取蘊的身上或執斷或執常,有俱生起的,也有分別起的。”這明明常見也有俱生起的,你爲甚麼單說斷見才有俱生起的呢?
【此十煩惱,誰幾相應?貪與瞋疑,定不俱起,愛憎二境,必不同故。于境不決,無染著故。貪與慢見,或得相應。所愛所陵,境非一故。說不俱起。所染所恃,境可同故。說得相應。于五見境,皆可愛故,貪于五見,相應無失。瞋與慢疑,或得俱起。所嗔所恃,俱非一故,說不相應。所蔑所憎,境可同故,說得俱起。初猶豫時,未憎彼故,說不俱起。久思不決,便憤發故,說得相應。疑順違事,隨應亦爾。瞋與二取,必不相應。執爲勝道,不憎彼故。此與叁見,或得相應。于有樂蘊,起身常見,不生憎故。說不相應。于有苦蘊,起身常見,生憎恚故,說得俱起。斷見翻此,說瞋有無。邪見(P543)誹撥,惡事好事,如次說瞋,或無或有。慢于境定,疑則不然,故慢與疑,無相應義。慢與五見,皆容俱起。行相展轉,不相違故。然與斷見,必不俱生。執我斷時,無陵恃故。與身邪見一分亦爾。疑不審決,與見相違,故疑與見。定不俱起。五見展轉,必不相應。非一心中,有多慧故。癡與九種,皆定相應。諸煩惱生,必由癡故。】
這十種煩惱那一個和那一個是相應,那一個和那一個不相應,請你分別清楚!
貪和瞋以及疑決定不會同起的,因爲貪的境界是愛,瞋的境界是憎,所以愛憎兩種境界必定不會同起。疑的境界是猶豫不決,不決定的境界是不會貪著的,所以貪和瞋以及疑是不同起的。
貪和慢以及見或者可以相應的,怎樣叫做或呢?或字是不定的意思,或可或不可。因爲貪是所愛,慢是所陵,愛敬和欺陵境界既不是一種,當然不(P544)會相應。然而,所貪染的是愛他物,所仗持的是愛已物,愛物的境界既然是同,所以又說可以相應。五種邪見都是自已可愛的境界,所以貪和五見是可以相應,不會有過失的。
瞋和慢以及疑或者可以相應的,因爲一個是所瞋,一個是所恃。瞋和慢是兩樣性質,所以不會相應。然而慢是輕蔑人,瞋是憎恚人,境界都是看人不起,所以同起。疑是猶豫,最初才猶豫的時候,還沒有憎他,說不同起;如果久久不能決斷,脾氣也就會發起來,所以又說它是可以相應的。疑順違事,設若對于順事最初猶豫的時候,以及對于違事久思也不能決斷,那就不會起瞋,說它是不相應。設若對于順事久思也不能決斷,對于違事最初就有猶豫,那就有瞋心生起,這就叫做相應,所以說“隨應亦爾”。瞋和見取以及戒取它們是必不相應的,因爲他們二種人執著自已的見解是很對,那裏會有瞋呢?所以是沒有相應的意義。然而瞋對于我見、邊見、邪見有相應,有不相應,甚麼原因呢?設若對于快樂的五蘊身生起一種常見,那當然不會生瞋,說它不相應;設若對于受苦的五蘊身生起一種憎恚心,那和瞋又得相(P545)應,所以說,瞋和常見又可以同起。瞋和斷見對上面的常見又剛剛相反,就是對于樂身斷見生憎說同瞋相應,對于苦身斷見不生憎,所以同瞋不相應。瞋和邪見也有俱起不俱起兩種:邪見說沒有五逆等惡事,它是沒有瞋,所以不俱起。邪見說有施戒等善事,有瞋,說有相應。
慢和疑必不相應,因爲慢是對于境界已決定了,疑是對于境界未決定,所以慢和疑是不相應。
慢和五見容許可以同起,因爲它們的行相是不相違的。就是說,凡有慢的人一定有己見,凡有己見的人一定會有慢。
慢對斷見不會俱生,他既然說“一死就永了”,那裏還起甚麼我慢?慢和身見以及邪見倒有一分,身見執苦劣的五蘊身,當然沒有慢;若是快樂的五蘊身,那就免不了慢,故說一分。邪見的人他是撥無——沒有快樂的好事,那當然也是沒有慢,所以慢和邪見也是不相應的。
疑和五見決不相應。疑是不審決,見是審決,所以相違,決定不俱起。五見它們自己和自己有相應嗎?決定不會相應的。因爲有見一定有慧,一念(P546)中不能有兩個慧並起,所以五見是互不相應的。
癡和貪瞋慢等九種都能相應,因爲無論那一個煩惱生起,都免不了愚癡的無明來幫忙,所以癡和其余的九種決定是相應的。
【此十煩惱,何識相應?藏識全無。末那有四。意識具十。五識唯叁。謂貪瞋癡,無分別故。由稱量等,起慢等故。此十煩惱,何受相應?貪瞋癡叁,俱生分別,一切容與五受相應。貪會違緣,憂苦俱故。瞋遇順境,喜樂俱故。有義俱生分別起慢,容與非苦四受相應。恃苦劣蘊,憂相應故。有義俱生,亦苦俱起。意有苦受,前已說故。分別慢等,純苦趣無,彼無邪師邪教等故。然彼不造引惡趣業。要分別起,能發彼故。】
貪、瞋、癡、慢、疑、身、邊、邪、見、戒這十種根本煩惱心所和八個識的心王,同那一識相應呢?阿賴耶識只有五個遍行心所,所以和它們是不相應。第七染汙末那識只有我癡、我見、我慢、我貪四個根本煩惱,第六意識當然統統都有。前五識只有俱生的貪、瞋、癡叁個,是分別起的,因爲疑(P547)和慢以及不正見等,那都是由後來稱量分別而起的。
這十種煩惱在五種受中和那一個受相應呢?答:貪、瞋、癡叁種無論是俱生的或分別的,和苦、樂、憂、喜、舍五受通通都可以相應。甚麼原因呢?因爲貪愛的時候,一下子遇到了違背的因緣,所以憂和苦都來了;縱然是正在瞋怒的當兒,這時候假定遇到了順境,也會轉憂苦而成喜樂的。
至于慢,有兩家說法。第一家說:“無論是俱生慢或分別慢,五受之中除了苦受,和四受一定是相應。”或問:“慢的體性是仗恃高舉,那裏有憂受呢?”答:“因爲有苦受的劣蘊身,所以有憂受相應。”
第二家說:俱生慢也有苦受俱起。因爲意識有苦受,前面已經說過了。如果是分別慢,在純苦趣裏面當然是沒有,因爲分別慢是由邪師和邪教而起的,在純苦趣的叁惡道中那裏有邪師邪教呢?所以沒有分別慢。因爲純苦趣的叁惡道他們不能造引生惡趣的業,要有邪師邪教邪分別,才可以發起分別慢,而造業受果。(P548)
【疑後叁見,容四受俱。欲疑無苦等,亦喜受俱故。二取若緣憂俱見等,爾時得與憂相應故。有義:俱生身邊二見,但與喜樂舍受相應。非五識俱,唯無記故。分別二見,容四受俱。執苦俱蘊,爲我我所,常斷見翻此,與憂相應故。有義:二見若俱生者:亦苦受俱。純受苦處,緣極苦蘊,苦相應故。論說俱生一切煩惱,皆于叁受現行可得。廣說如前,余如前說。此依實義。隨粗相者,貪慢四見,樂喜舍俱。瞋唯苦憂舍受俱起。癡與五受,皆得相應。邪見及疑,四俱除苦。貪癡俱樂,通下四地。余七俱樂,除欲通叁。疑獨行癡,欲唯憂舍,余受俱起,如理應知。】
疑、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四種除了苦受,容許有其余的四受俱起。問:“既然是疑,怎樣容許有喜受?”答:“欲界衆生的疑,他們還猶豫以爲來世是沒有苦事,所以還有喜受相應。”問:“見取見和戒禁取見爲甚麼(P549)還有憂受呢?”試想:投灰、拔發、臥針、薰鼻、食草、食糞種種苦行,怎樣沒有憂受呢?至于邪見,那一定有喜受和憂受俱起。
身見和邊見有兩家說法不同。第一家說:如果是俱生的身見和邊見,那是和喜、樂、舍叁受相應。問:爲甚麼不和苦受相應呢?答:身見和邊見它完全是從分別而起,不和前五識相應的,所以沒有苦受。問:二見爲甚麼又沒有憂受呢?答:因爲俱生二見是屬于有覆無記性,論上說:憂根不是無記性。分別二見,除了苦受以外,和其余的四受是相應的。問:二見爲甚麼又有憂受呢?答:他們怕苦身是常,又怕樂身是斷,所以都是有憂受相應。
第二家說:身見和邊見設若是俱生的二見,應當也有苦受。甚麼原因呢?因爲叁惡道純受苦的地方,他們是緣極苦五蘊身,所以也有苦受相應。論上面說:俱生一切煩惱都是和苦受、樂受、舍受叁受現行的。要詳細知道內容,那在前面第五卷裏面說叁受的地方說得很明白。
這是依據實在的意義來說的。如果是隨從粗相來說的話,貪和慢以及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六種,只有樂受、喜受、舍受俱起。瞋,唯(P550)有苦受、憂受、舍受俱起。癡,它和五受都可以相應。邪見及疑除開了苦受,可以和其余的四受相應。
貪、癡相應的樂受在叁界九地中,只有通欲界以及色界的初二叁禅四地相應。爲甚麼不通四禅以上呢?因爲四禅以上唯有舍受啦。十種根本煩惱除了貪、瞋、癡叁種以外,其余七種煩惱和樂受相應的,只通初二叁禅,因爲這是意地的快樂。爲甚麼要除了欲界呢?因爲欲界的衆生沒有意地的快樂。爲甚麼又不說瞋呢?因爲色界和無色界是不行瞋的。同時欲界的瞋有甚麼快樂呢?疑和獨行無明,欲界唯有憂受和舍受。色界和無色界只有七種煩惱相應,疑和獨行無明或者和喜受苦受相應。
【此與別境,幾互相應?貪瞋癡慢,容五俱起。專注一境,得有定故。疑及五見,各容四俱。疑除勝解,不決定故。見非慧俱,不異慧故。此十煩惱,何性所攝?瞋唯不善,損自他故。余九通二。上二界者,唯無記攝,定所伏故。若欲界系,(P551)分別起者,唯不善攝,發惡行故。若是俱生,發惡行者,亦不善攝,損自他故。余無記攝,細不障善,非極損惱自他處故。當知俱生身邊二見,唯無記攝,不發惡業。雖數現起,不障善故。】
這十種根本煩惱和五種別境,有幾個互爲相應呢?貪、瞋、癡、慢這四種容許和五種俱起。問:這四種行相是粗動,怎樣可以和定心所相應呢?答:例如在戲…
《成唯識論講話(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