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沒有兩樣;如果生滅是異的話,怎樣可以說體是一樣呢?因這一點原故,生滅二時都是現在有,同依一個體,這道理一定不能夠成立。
還有小乘的經部師他們的主張,雖然是贊成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因果相續,然而因爲他們不承認有第八阿賴耶識,能夠含藏種子的原故,所(P248)以他們雖說因果相續,還是不能夠成立。由上面種種的道理,我們就應當相信大乘唯識家所說的“種生現,現熏種”,因果相續的緣起正理。”
【此識無始恒轉如流,乃至何位當究竟舍?阿羅漢位,方究竟舍。謂諸聖者,斷煩惱障,究竟盡時,名阿羅漢。爾時此識,煩惱粗重,永遠離故,說之爲舍。】
現在來說阿賴耶識伏斷的位次。這阿賴耶識它是無始以來恒常流轉,好像流水一樣,向來沒有停止過。試問要到甚麼位次,才把它完全的舍棄了呢?要到阿羅漢位,才完全的把它舍棄了。就是說,四果的聲聞、中乘的辟支、七地菩薩,以及佛果,他們都已經斷了煩惱障,所以都可以叫做阿羅漢。到這個時候,這個阿賴耶識所有的粗重煩惱,才永遠的離開了,所以說它叫做舍。
【此中所說阿羅漢者,通攝叁乘無學果位。皆已永害煩惱賊故;應受世間妙供養故;永不複受分段生故。雲何知然?決(P249)擇分說:諸阿羅漢、獨覺、如來,皆不成就阿賴耶故。集論複說:若諸菩薩得菩提時,頓斷煩惱,及所知障,成阿羅漢,及如來故。】
這裏所說的阿羅漢,不單單指聲聞四果,連叁乘無學的果位都攝在裏面。怎樣知道呢?因爲具足殺戒、應供、無生叁義。在羅漢的聖境中,即永遠損害了煩惱的惡賊,所以他們應受人間天上的供養,永遠地再不會受這分段生死的苦報了。怎樣知道呢?在《瑜伽師地論抉擇分》裏面說:“(1)聲聞的阿羅漢,(2)辟支迦羅的獨覺,(3)大乘的佛果,這叁種人都是不成就阿賴耶的——我愛執藏。”在《雜集論》上也說:“設若最後身的菩薩,正要成佛的時候,把煩惱障和所知障即刻就頓斷了,就叫做如來。如果所知障還沒有斷除,但斷除了煩惱障,那只好叫做聲聞。”
【若爾,菩薩煩惱種子,未永斷盡,非阿羅漢,應皆成就阿賴耶識。何故即彼決擇分說:不退菩薩,亦不成就阿賴耶識?(P250)彼說二乘,無學果位,回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煩惱障故;趣菩提故,即複轉名不退菩薩。彼不成就阿賴耶識,即攝在此,阿羅漢中,故彼論文,不違此義。】
外人問:“照你們這樣說起來,菩薩的煩惱種子,既沒有完全斷盡,那應當都有染汙的阿賴耶識存在,這豈不是不能叫做阿羅漢嗎?可是爲甚麼在《瑜伽師地論》第二《抉擇分》裏面說:“到了不退地菩薩的時候,也都不成就阿賴耶識。”這豈不是互相矛盾嗎?此說如何會通呢?””
試看唯識家回答得多巧妙!他說:“在《瑜伽師地論》中,說菩薩也不成就阿賴耶識,那是就回小向大的二乘人說的;他們已經先證了無學果位,後來因某種因緣的啓示,又發心回小向大——回小乘心趣向大乘菩提果。他們既然從前已經斷過了煩惱,那裏還會再退起煩惱呢?當然是不會。因爲他趣向佛果菩提的原故,所以又轉過來叫做不退菩薩。說不退菩薩不成就阿賴耶識,就是攝在這一類回心向大的大阿羅漢裏面。所以《瑜伽師地論》(P251)的論文和《成唯識論》所說的意義,是一樣的,一點都不會違背。”
【又不動地以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故。法駛流中,任運轉故。能諸行中起諸行故。刹那刹那轉增進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薩。然此菩薩,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而緣此識我見愛等,不複執藏爲自內我;由斯永舍阿賴耶名,故說不成阿賴耶識,此亦說彼名阿羅漢。】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到八地以上的菩薩,他們的一切煩惱也是永遠地不會生起現行。他們的我執雖然是沒有了,然而法執還是在那兒微細的流注,任運自然的轉變。這法執現行,一方面和煩惱障沒有關系,同時也不會障礙行菩薩道的事情。所以能在六度之中,隨便修那一度,而其他的諸度,也就能夠兼修了。同時他們的功行,是刹那刹那,念念之間,都有增長和前進的。所以如果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才叫做不退菩薩。然而,這種菩薩雖然沒有斷盡第八識裏面所含藏的煩惱種子,但是,第七識的見分緣第八識的見分,這我見和我愛,它們是再不執著第八識爲內我了!既然不執著第八識的見(P252)分爲內我,因此,也就舍棄了阿賴耶這個我愛執藏的名稱,所以不叫做阿賴耶識。這第八地以上的不退菩薩也是阿羅漢的名稱。
【有義:初地以上菩薩,已證二空所顯理故;已得二種殊勝智故;已斷分別二重障故;能一行中,起諸行故。雖爲利益起諸煩惱;而彼不作煩惱過失,故此亦名不退菩薩。然此菩薩,雖未斷盡俱生煩惱;而緣此識所有分別我見愛等,不複執藏爲自內我,由斯亦舍阿賴耶名,故說不成阿賴耶識,此亦說彼名阿羅漢。故集論中作如是說:十地菩薩雖未永斷一切煩惱;然此煩惱猶如咒藥,所伏諸毒,不起一切煩惱過失。一切地中如阿羅漢已斷煩惱,故亦說彼名阿羅漢。】
這一種異說不合乎正義,所以被下面所破。他說:“不但是八地以上的菩薩,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他們也已經證到了二空所顯的真如理,已經得到了二種最殊勝的生空智和法智,已經把分別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斷除了,也能夠在一行之中修無量行。雖然爲利益衆生而方便起諸煩惱,然而,沒有真(P253)實的煩惱過失,所以初地以上的菩薩,就可以叫做不退菩薩,何必要等到八地以上呢?然而,初地以上的菩薩,雖然沒有斷盡俱生的煩惱,而第七識緣第八識所有的分別——我見和我愛等煩惱,它們已經再不會執著阿賴耶識我愛執藏爲自己的內我了。因爲這個原故,所以也舍棄了阿賴耶的名稱,因此,就不成爲阿賴耶識了,這也可以叫他們是阿羅漢。然而,他們內心的俱生煩惱不起,就好像禁咒和迷藥一樣,它雖是一條毒蛇或是蜈蚣,它們本來是可以毒人,然而,被禁咒或迷藥伏住了它,所以它不能夠動彈,也就失掉了它們的動力了。初地以上的菩薩就是這樣,他們雖然還有俱生煩惱的毒蛇,然而被功德和禅定的咒藥降伏了,所以雖然有煩惱的存在,然而,不會被它們煩惱所害,就是這個意思。
從初地到十地,所謂“一切地”,都和阿羅漢一樣,都是已經斷了煩惱,所以他們也都叫做阿羅漢。”
【彼說非理。七地已前猶有俱生我見愛等,執藏此識爲自內我,(P254)如何已舍阿賴耶名?若彼分別我見愛等,不複執藏,說名爲舍,則預流等諸有學位,亦應已舍阿賴耶名,許便違害諸論所說。】
彼說非理這一句話,正是唯識家破斥他們的話。爲甚麼要說他們不對呢?因爲,初地到六地、七地菩薩已前,還有從無始以來與身俱生的我見我愛等,執藏第八識爲自己的內我,你怎樣可以說是已經舍棄了阿賴耶的名字呢?設若你說:“因爲七地以前分別的我見我愛等已經再不執藏識爲我,這樣就叫做舍。”那末,初果阿羅漢等,諸有學位的時候,他們也是斷了分別我執,豈不也舍去了阿賴耶的名稱嗎?如果你贊成的話,那就違背了許多經論上所說的話了。”
【地上菩薩所起煩惱,皆由正知不爲過失,非預流等得有斯事,甯可以彼例此菩薩?彼六識中,所起煩惱,雖由正知,不爲過失。而第七識,有漏心位,任運現行,執藏此識,甯不與(P255)彼預流等同?由此故知,彼說非理。然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粗重,究竟盡故,不複執藏,阿賴耶識爲自內我;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爲舍。非舍一切,第八識體。勿阿羅漢,無識持種,爾時便入,無余涅槃。】
外人看見唯識家破了他們所說的道理,現在又來設救。他說:“初地以上所起的煩惱,他們都是有正知,所以他們雖有煩惱而沒有過失。不是小乘的初果等,有這種功能,你們唯識家怎樣可以用小乘的初果來例彼菩薩?”
是的!他們地上菩薩,依前六識所起的煩惱,雖然是由正知而沒有過失,然而依第七識有漏心位的時候,他們還是任運很自然的現行執藏這第八識爲內我,怎樣不是同小乘初果等相同呢?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們所說的是不對啊。
然而,阿羅漢斷除了第八識裏面所含藏的煩惱粗重的種子,既然粗重的煩惱通通永斷盡了,還有什麼執藏阿賴耶識爲自己的內我呢?因此,就永遠(P256)地把阿賴耶的名字——我愛執藏——舍掉了,所以才叫做舍,並不是把第八識的體也舍掉了。如果連體也都舍掉了的話,那豈不是阿羅漢沒有了識體去執持種子嗎?那時候便去入無余涅槃了。
【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爲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
以下是說同在一個第八識上,隨義的寬狹所以有各種立名的不同:
第一個名字叫做心。心的義是積集,它是由種種諸法的現行去熏習所留下來的種子,而積集在裏面。
第二個名字叫做阿陀那。阿陀那的義是執持,是因爲它能夠執持諸法的種子,和執持這根身不至于爛壞。
第叁個名字叫做所知依。所知依的義是依止,它是能給所知的一切諸法(P257)作依止的。
第四個名字叫做種子識。種子的義就是因,第八識它能夠普遍堪能執持世間法及出世間法一切所有的種子。上面這四種名稱,無論是凡夫、叁乘聖人,以及佛果,都是共有的,所以說“通一切位”。
【或名阿賴耶: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愛等執藏以爲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或…
《成唯識論講話(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