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八識的自體,是無始以來恒有的。一切法等依的後叁句頌,是顯示這第八識給雜染法和清淨法,總相和別相做依止的東西。雜染法是甚麼?就是苦果和集因,也就是能趣的惑業和所趣的生死。清淨法是甚麼?就是減谛和道谛,也就是能證的道谛和所證的涅槃。雜染和清淨這兩條都是依托這阿賴耶識而有的,假定你要說依托前七識的話,在道理上是不能成立的。
還有一種說法:第一句無始時來界,是顯第八識體是無始相續的。後叁句:一切法等依,是指依他起自性;由此有諸趣,是指遍計所執自性;及涅槃證得,是指圓成實自性,所以說,叁種自性爲所依止,如次應知。上面這(P268)首頌裏面,所說的各種意義,如果離開了第八阿賴耶識的話,都是不得有的。
【即彼經中複作是說:“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由此本識具諸種子,故能攝藏諸雜染法,依斯建立阿賴耶名,非如勝性轉爲大等。種子與果,體非一故。能依所依,俱生減故。與雜染法,互相攝藏。亦爲有情執藏爲我,故說此識名阿賴耶。已入見道諸菩薩衆,得真現觀,名爲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爲開示。或諸菩薩皆名勝者。雖見道前,未能證解阿賴耶識。而能信解,求彼轉依,故亦爲說。非諸轉識,有如是義。】
在大乘《阿毗達摩經》中還有一首頌,頌裏這樣的說:“因爲第八識中攝藏了許多東西,所以名字叫做“一切種子識”。還有一個名字,叫做阿賴耶。這種深奧的道理,要菩薩根性的人,佛才和他們說。”
這就是因爲根本識中含藏了一切法的種子,所以被前七識雜染現行法(P269)所熏染,依此才建立能藏、所藏、阿賴耶的名稱。這阿賴耶的體相用,和印度數論外道所說的二十五谛中,由冥谛而生覺,由覺生我心、五唯量、五大、十一根,最後歸神我受用的這種說法不同。
因爲第八識裏面的種子和現行的果法,它們的體性不是同一的。就是能依的諸法和所依的識體,那都是生滅的。“與雜染法,互相攝藏”這是指能藏和所藏,“亦爲有情執藏爲我”這是指我愛執藏。因爲第八識有這叁藏的原故,所以叫做阿賴耶識。
甚麼人是勝者呢?要到初地以上,已經證入了見道的菩薩,他們得到了真實現在的觀察,才可以叫做勝者。因爲他們能夠親證了解阿賴耶識,所以佛才來和他們開導和指示。
或者,不一定要登地,就是地前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的菩薩,都可以叫做勝者。雖然在初地見道以前,沒有能夠親證了解阿賴耶識;但是,他們能夠“信解”有阿賴耶識,來希望求彼轉依!所謂“轉有漏成無漏,轉染成淨”,所以,佛也和他們說阿賴耶識。前面這許多道理,唯(P270)有第八識才擔當得起,並不是前七識有這種意義。
【解深密經亦作是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以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亦能執取結生相續;故說此識名阿陀那。無性有情不能窮底,故說甚深;趣寂種性不能通達,故名甚細。是一切法真實種子,緣擊便生轉識波浪,恒無間斷,猶如瀑流。凡即無性,愚即趣寂;恐彼于此起分別執,墮諸惡趣,障生聖道;故我世尊不爲開演。唯第八識,有如是相。】
阿陀那,是執持的意義。色根,就是淨色根;依處,就是根依處。結生,就是受生。無性有情,就是凡夫。趣寂種性,就是二乘。
五教十理,這屬于第叁種教——《解深密經》。這頌裏面的意思就是說,第八識還有一個名字,叫做阿陀那識,它的行相和所緣非常的深,又非常的細。在這裏面的種子,生、住、異、滅的變換,好像高岩上飛下來的瀑流那樣快;所以,佛對于沒有出世叁乘無漏種的凡夫以及執著有實法的二乘,都(P271)不對他們開示和演說這八識的內容。甚麼原因呢?恐怕他們要分別執著第八識是一,是常,是遍,是主宰的我啊!
阿陀那,就是執持的意義。它執持甚麼東西呢?第一,是執持裏面一切法的種子;第二,是能執受五種色根的神經;第叁,是能執受外面這五種形相的根依處,令它們不至于爛壞;第四,又能夠執持父母的精血去受胎。因爲第八識有這幾種特別的功用,所以叫它是執持識。爲甚麼要說它是甚深呢?因爲沒有叁乘無漏種子的凡夫,他們不能夠窮究到澈底。爲甚麼又要說它是甚細呢?那是因爲一般趣向空寂二乘根性的人,不能夠通達。這第八識裏面所含藏的種子,才可以叫做真實種子;不像外面榖麥豆等等是世俗人叫做種子,其實說起來不能叫做種子。這第八識裏面的種子如果一遇到了各種條件具足,它自自然然會擊發前七識的波浪現行出來的。它們是恒常的、沒有一刻間斷的,所以形容它同瀑布水一樣的急流。
甚麼叫做凡呢?就是沒有無漏種子的人天。甚麼叫做愚呢?就是趣向空寂的愚法二乘。爲甚麼佛不和他們說第八識呢?恐怕他們來分別第八(P272)識,執著以爲有一個實在的東西來做主宰的我啊。有了我,那一定有我見;有了我見,那又有我所見;一執著外境是實有,就要起惑,造業,墮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了!而障礙生起無漏的正道,所以佛不和他們開示這第八識。上面這許多意義,唯有這第八識才有這許多說法。
【入楞伽經,亦作是說:“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藏識海亦然,境等風所擊;恒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眼等諸識,無如大海恒相續轉,起諸識浪。故知別有第八識性。此等無量大乘經中,皆別說有此第八識。】
現在是屬于第四種大乘教裏面所引的《楞伽經》。在這頌裏面說:好像大海裏面的水,遇到了風的緣,便生起種種大波和小波;我們豈不是親眼看見,現在面前的種種作用轉變起來嗎?沒有一點間斷的時間。這譬喻如果是懂了的話,那末,我們的阿賴耶識,也和大海一樣,被外面的境界所擊動了。因此,就恒常生起前七識現行的波浪,也有現在六根門前種種作用的轉變生起。(P273)
上面這種道理若是指的眼耳鼻等的前七識,它們是沒有好像同大海一樣,恒常相續轉起識浪的資格。因此之故所以知道,除了前六識之外還有一個第八識的體性。上面這許多道理,不單單是一部經或一部論,可說是有許許多多的經論中,都說除了前六識之外,另有一個第八阿賴耶識的存在。
【諸大乘經,皆順無我,違數取趣;棄背流轉,趣向還滅;贊佛法僧,毀諸外道;表蘊等法,遮勝性等;樂大乘者,許能顯示,無顛倒理,契經攝故。如增一等,至教量攝。】
這一段最好是先立一個因明論上宗因喻叁支比量的表:
宗 ——
諸大乘經至教量攝
因 皆順無我,違數取趣故。
棄背流轉,趣向還滅故。
贊佛法僧,毀諸外道故。
表蘊等法,遮勝性等故。
樂大乘者,許能顯示無顛倒理,契經攝故。(P274)
喻 ——
如《增一》等
上面這個表的意思,就是恐怕小乘人不相信前面所引叁種經——《大乘阿毗達摩經》、《解深密經》、《入楞伽經》——和經上所引的五首頌,是佛說的,所以不得不用理論,和他們小乘人所相信的《阿含經》,來配合在一塊,使他們不得不信。意思就是說:“一切所有的大乘經都是佛說的。”甚麼理由呢?第一,是隨順佛說的人無我,而違背有情的我執,這是和小乘所說明的我空是一樣。第二,是棄背流轉的生死,趣向還滅的涅槃,這和小乘所說的四谛法也是一樣。第叁,是贊揚佛法僧叁寶利生的功德,而毀壞外道的邪知邪見,這也是和小乘人破邪顯正是一樣。第四,是表顯有爲法都不能超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生滅法,絕對的不贊成甚麼數論師所說的二十五谛,以及勝論師所說的六句義,這是和小乘人所主張的緣生無我的道理是一樣。第五,是好樂大乘的人,他們自己許可大乘經也是顯示無顛倒的正理,是契經所攝。同小乘人所相信的《四阿含》——《增一阿含》、《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是同樣的都是佛說。這樣多的充實的理由和鐵一般的(P275)事實,還不夠證明大乘經典是佛說的嗎?
【又聖慈氏,以七種因,證大乘經,真是佛說。一先不記故。若大乘經,佛滅度後,有余爲壞,正法故說;何故世尊,非如當起諸可怖事,先預記別?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來俱行,甯知大乘獨非佛說?叁非余境故。大乘所說,廣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經論中,曾所未說;設爲彼說,亦不信受;故大乘經,非非佛說。四應極成故。若謂大乘是余佛說,非今佛語;則大乘教,是佛所說,其理極成。五有無有故。若有大乘,即應信此諸大乘教,是佛所說。離此大乘不可得故。若無大乘,聲聞乘教,亦應非有。以離大乘,決定無有,得成佛義。誰出于世,說聲聞乘,故聲聞乘,是佛所說,非大乘教,不應正理。六能對治故。依大乘經,勤修行者,皆能引得無分別智,能正對治一切煩惱,故應信此(P276)是佛所說。七義異文故。大乘所說意趣甚深,不可隨文而取其義,便生誹謗,謂非佛語,是故大乘真是佛說。如莊嚴論頌此義言:“先不記俱行,非余所行境;極成有無有,對治異文故。”】
前面幾個頌,是引佛說的大乘經,來證明六識之外,還有成立第八識的許多大乘經教。然而,遇到了一班小乘人,他們說大乘經根本上就不是佛說的,那你又有甚麼辦法呢?所以,彌勒菩薩所造的一部《大乘莊嚴論》,有一首頌裏面這樣的說法:(1)先不記故,(2)本俱行故,(3)非余境故,(4)應極成故,(5)有無有故,(6)能對治故,(7)義異文故。用這七種理由,來成立大乘經典真是佛說,使小乘人再不能不相信。
(1)甚麼叫做“先不記”故呢?如果大乘經是佛滅度之後,其余一班想要破壞正法的邪魔杜撰私造,假托是佛說的;那末,佛在世的時候,爲甚麼不預早的就和弟子們…
《成唯識論講話(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