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講話(卷二)▪P11

  ..續本文上一頁說法,那末,世(P210)界將壞的時候,既然沒有現住的人,也沒有當生的人,試問是那一個人的第八識,來變現這個世界呢?還有一種衆生,他很討厭這個欲界和色界,他修行用功離開了這下界,而生到上面的無色界天上去了。無色界的人既然沒有色身,他要老早變好了這個有質礙的世界,有甚麼用處呢?沒有色身,固然用不著住處,就是有色身的話,也不要住在下界這種垢穢的處所!因爲隔了地的器界,粗細差得太遠,是不能依住的;而上界的身識來變出下面的器界,有甚麼利益呢?

  然而所變的土地,本來是爲色身依持受用的,所以,設若對于身體有依持的受用,那當然要從各人自變。因爲這一種原故,設若就是生到他方或此界,他地的識也可以變現此地的土;所以世界將壞或初成,雖然是沒有衆生,還是照常的可以現有。

  這還是說的一切山河大地共受用的。至于各人別受用的境界,照這個道理,可以推例而知;好像鬼和人,人和天,各各所見的境界,當然不同的。(P211)

  【諸種子者,謂異熟識,所持一切有漏法種,此識性攝,故是所緣。無漏法種,雖依附此識,而非此性攝,故非所緣。雖非所緣,而不相離,如真如性,不違唯識。】

  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有叁種,前面所說是器界,現在要講的是種子。這許多種子就是藏在第八異熟的果報識裏面,所持的設若是有漏法種,那和第八識是一樣,都是無記性,也是第八識所緣的境界。如果是無漏種子,雖然也是依附這第八識,然而不是無記性,完全是屬于善性,所以不是第八識所緣的境界。雖然不是有漏識所緣,然而和識也不是相離,好像真如性一樣,它也不是有漏識所攝,還是不違背唯識的道理。

  【有根身者:謂異熟識,不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根,及根依處,即內大種,及所造色。有共相種,成熟力故,于他身處,亦變似彼;不爾,應無受用他義。】

  第八識相分叁種之中,器界和種子已經講過了,所以現在再來講根身。(P212)這根身和器界不同,器界是共相種,根身是不共相種。這根身是第八識不共相種,由這不共相的種子成熟了有力的原故,所以變似色根,以及看得見的外面這眼睛、耳朵、鼻孔、舌頭、身體的五官。這是屬于身上的地、水、火、風四大種,以及色、香、味、觸的所造色。

  這外面看得見的根依處——眼睛、耳朵、手足等,也有共相種成熟的,所以對于別人的身處,也有共變。假定完全沒有我們的關系,那爲甚麼可以借別人的眼睛代我看信,耳朵代我去聽電話,手代我寫字,而腳代我去走路呢?可見別人的五官,有一部分也是我們共變的啊。

  【此中有義:亦變似根。辯中邊說:似自他身,五根現故。有義:唯能變似依處,他根于已,非所用故。似自他身,五根現者,說自他識,各自變義,故生他地;或般涅槃,彼余屍骸,猶見相續。前來且說業力所變,外器內身,界地差別,若定等力,所變器身,界地自他,則不決定;所變身器,多(P213)恒相續。變聲光等,多分暫時,隨現緣力,系發起故。略說此識,所變境者,謂有漏種,十有色處,及墮法處,所現實色。】

  有一家說:“不但變外面的根依處,並且也變他人的淨色根。”《辯中邊論》上就這樣說:“有自己和他人的五根身,都可以變現。”

  第二家說:“但可以共變他人的根依處,這是因爲有共受用。至于變他人的淨色根,對于我們有甚麼用處呢?你前面拿《辯中邊》說的話來證明,不知道它說的“似自他身五根現”者,它是說“自己的識變自己的根,他人的識變他人的根”,並不是互變,乃是各各自變。因此,人死了生到別處去了,或者入涅槃了,因爲外面的根依處,有大家共變的原故,所以人雖然是死了,而留下來的屍骸,我們大家還看見存在,這就可以證明有大家共變的實事。”

  照上面所講,還是業力所變的外面的器界和內面的根身,欲界和色界有(P214)五地的不同。若是由定力或神通力所變的器界、根身、界地和自他,那是沒有決定的;若是所變化的人身和物質,都好像很長時間的在那兒存在;若是變化的音聲或是光明,那時間祇是很短的,暫時現一現就沒有了!因爲隨一種因緣的力量,而系發生起的。

  在上面說了這許多的話,都是略略的說了一點第八識自己所變的境界;就是說的有漏種子,和五根五塵的十種有色處,以及法處所攝的無見無對色,和禅定所現的實色。

  【何故此識,不能變似心心所等,爲所緣耶?有漏識變,略有二種:一、隨因緣勢力故變。二、隨分別勢力故變。初必有用,後但爲境。異熟識變,但隨因緣,所變色等,必有實用。若變心等,便無實用。相分心等,不能緣故。須彼實用,別從此生,變無爲等,亦無實用,故異熟識,不緣心等。至無漏位,勝慧相應,雖無分別,而澄淨故,設無實用,亦現彼(P215)影;不爾,諸佛應非遍智。故有漏位,此異熟識,但緣身器及有漏種,在欲色界,具叁所緣。無色界中,緣有漏種。厭離色故,無業果色,有定果色,于理無違,彼識亦緣,此色爲境。】

  這裏有一個問答,就是說:“爲甚麼但可以變色,而不能變心王心所,來做所緣呢?”答:“在我們凡夫有漏識變的時候有兩種,一是隨從因緣的勢力變;二是隨從分別的勢力變。若是由因緣勢力變的話,那是有功用的;如果是由分別變的話,那只可以做所緣的境,而沒有實在的功用。

  甚麼叫做因緣變呢?是有種子和助緣。甚麼叫做分別變?不是由種子變的。就是說,若是由第八異熟識變的,它是隨從種子因緣所變的法,所以是有實用的。設若是變心法,那是沒有實用,相分心等是不能夠緣的;設若要有實用的話,那就非要從種子生才可以,所以現行識所變的是無用。變無爲也是一樣,因爲無爲是理性,所以也沒有實用。因此,異熟識但緣根身、(P216)器界、種子相分的色法,而不緣心等,就是這個意思。

  一到了無漏位的時候,它是和勝慧相應,雖然是無分別智,然而他的心水好像大海一樣的澄淨,設若沒有實用,但是可以現彼心影。如果不是的話,那諸佛也不應當有普遍的智慧。

  所以我們現在就可以結論:若是在凡夫有漏位的時候,這個第八的異熟識,但可以緣根身、器界,以及有漏的種子。就是說,在欲界和色界的有情,他的第八識是能緣叁種境界——根身、器界、種子。若是在無色界中,因爲沒有業果色,所以不緣根身和器界,只緣有漏種子罷了。無色界的人雖然沒有業果色,然而還有定果色,所以還有它所緣的色境,在道理上也可以說得通。

  【不可知者,謂此行相,極微細故,難可了知;或此所緣,內執受境,亦微細故,外器世間,量難測故,名不可知。雲何是識取所緣境,行相難知?如滅定中,不離身識,應信爲有。(P217)然必應許,滅定有識,有情攝故,如有心時。無想等位,當知亦爾。】

  上面爲甚麼把種子、根身、器界上面都要加一個“不可知”呢?這就是說,第八識能緣的行相是極微細,所以是難可了知。不但是緣的行相,微細難可了知,就是所緣執持的根身和種子,也是微細得不可知;而所緣的器界又太廣大,不容易測量,所以都是不可知。

  爲甚麼第八識所緣的境界和能緣的行相,都是不可知呢?我們可以舉個例:好像入滅盡定的人,有一個不離身的識,我們應當相信是有。然而爲甚麼要贊滅盡定還有心識呢?因爲入滅盡定的人,他雖然沒有身語的動作,但是他並不是枯木,照常是屬于有情識的衆生所攝,同未入定以前有心識的時候是一樣。入滅盡定的人有細識,入無想定的人也是一樣。

  成唯識論講話卷二終(P218)

  

《成唯識論講話(卷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