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講話(卷二)▪P5

  ..續本文上一頁頌有叁十首。前面六句,是一頌半,不過說了一個頭子,也可說是引子;真正說到唯識的正義,從此以下才是。所以說,雖然已經說過了叁個名字,而叁個名字裏面的意義,還沒有詳細的解說,所以下面就來先解釋頭一個名義。(P152)

  【頌曰: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舍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恒轉如暴流,阿羅漢位舍。】

  這就是世親菩薩所造的《唯識叁十頌》的本頌。初能變的第八識,只有兩頌半,一共十句,在平常說,叫做“八段十義”,現在把它分十二門:(1)初阿賴耶識,叫做自相門。(2)異熟,叫做果相門。(3)一切種,叫做因相門。(4)不可知,叫做不可知門。(5)執受處,叫做所緣門。(6)了,叫做行相門。(7)常與觸作意受相思相應,叫做相應門。(8)唯舍受,叫做受俱門。(9)是無覆無記,叫做叁性門。(10)觸等亦如是,叫做心所例王門。(11)恒轉如暴流,叫做因果法喻門。(12)阿羅漢位舍,叫做伏斷位次門。這是依據《唯識音響》分段的,這頌只好這樣暫時分段,至于詳細開廣來解釋,下面自有論文。

  【論曰:初能變識,大小乘教,名阿賴耶。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互爲緣故。有情執爲自內我故。此(P153)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爲自相故。此識自相,分位雖多,藏識過重,是故偏說。】

  乘,是車的譬喻。大乘是大車,能任重致遠;小乘是小車,但個人得度。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藏有能含藏、被覆藏、被執藏叁義。內我,即指第八識見分是一,是常,是遍,是主宰。自相,是第八識自體。分位雖多,有八種:(1)依止執受相,(2)最初生起相,(3)有明了性相,(4)有種子性相,(5)業用差別相,(6)身受差別相,(7)處無心定相,(8)命終時分相。藏識過重,是指我愛執藏現行位。

  在十二門中先講第一門——自相門,即阿賴耶識。前是世親菩薩的本頌,這是護法等菩薩的釋論。論上解釋說:初能變識的名詞,無論是大乘教的《阿毗達摩經》,或是小乘教的《阿含經》,都一致的叫做阿賴耶。爲甚麼要叫它是阿賴耶呢?因爲它能夠含藏一切法的種子,所以叫做能藏。又因爲它被前七識的雜染現行法所熏,所染,所遮,所蓋覆,所以第八識又叫做所(P154)藏,也就是被覆藏;同時又被第七識所執著,所以第八識又叫做執藏。前七識熏第八識,而第八識又生前七識,所以叫做互爲緣。衆生有能愛之心,所以叫做有情,正指第七識,它執著第八識見分爲我,所以又叫做我愛執藏。上面這一段話,就是說明阿賴耶得名藏識——能藏、所藏、執藏——的所以然。一方面對種子說它是因,一方面對前七識說它是果,所以攝持因果就是它的自相;然而因爲執藏的過失最重,所以偏說阿賴耶的名稱。

  【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離此,命根衆同分等,恒時相續,勝異熟果,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果相。此識果相雖多位多種;異熟寬不共,故偏說之。】

  界,是叁界;趣,是五趣;生,是四生。善,是自他俱利;不善,是自他俱害。命根,是壽暖識叁和合;衆同分,是衆生。異熟寬,由凡夫、二乘、菩薩都有;不共,果有五種:(1)異熟果,(2)等流果,(3)增上果,(4)士用果,(5)離系果。除了離系果是無漏的聖果,中間叁種是通有漏和無漏,前七識都(P155)共,唯有真異熟果單是第八識獨有,所以叫做不共。

  這是十二門中第二門——果相門,指異熟。第八識有叁個名字:前面的阿賴耶,是約它的自體說,它的範圍最狹,只是凡夫有,因爲有我執;連二乘都沒有,何況佛菩薩呢?異熟是果報識,不但凡夫有,連二乘以及菩薩都有,要到金剛道後才異熟空,所以範圍寬。這異熟的果報是怎樣來的呢?它是由在生造的善業或惡業,由這善惡的業,牽引第八識到叁界、五趣、四生裏面去受報。如果離開了這第八識,其他的命根、衆同分等,都沒有去受果報的資格;因爲它們是有間斷的,恒時相續的勝異熟果它們是沒有的。這就是說明第八識的果相,在有漏位共有四種。其余的叁種,前七識也有,唯有這異熟果,那是第八識獨得其名;在叁位之中,善惡業果位比較前面我愛執藏位要寬得多,從凡夫到等覺菩薩都有,所以偏說。

  【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此,余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因(P156)相。此識因相,雖有多種,持種不共,是故偏說。】

  現在說第叁因相門。賴耶能夠執持一切法的種子,使令它能夠不會遺失,所以叫做一切種識。如果離開了這第八識的話,其余前七識,或心所法,或色法,或不相應法,乃至無爲法,這些不是間斷,就是無體,乃至堅凝,所以都沒有含藏種子的資格。唯第八識有相續執持種子的功能,所以第八識有因相的意義。然因相有:(1)持種因,(2)俱有因,(3)同類因,(4)相應因。持種因唯第八識獨有,其余的叁種因余識也有,所以不說。

  【初能變識,體相雖多,略說唯有如是叁相。】

  這是結文。就是說,初能變的第八識,內容的含義雖然很多,然而總括起來說,唯有前面自相、果相、因相叁種。

  【一切種相,應更分別。】

  初能變的第八識雖然有叁相,然而一切種的因相,內容最複雜,所以不得不開開來,詳細分別的說一說。(P157)

  【此中何法名爲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理應爾故。】

  這種子義,分四大段來解釋,現在是解釋第一段的“種子相”。這裏所說的那一樣東西才叫做種子呢?就是說,這第八根本識裏面所含藏的一切法種子,它能夠親生起各各不同的現行果法,這種差別的功能就叫做種子。再請問這種子和第八識,以及所生出現行的果法,究竟是一體呢?還是異體?答曰:“也不是一,也不是異”。怎樣知道是非一非異呢?因爲識是體,種子是用。體是體,用是用,所以非一;然而體不離用,用不離體,所以又非異。種子是因,現行是果,因是因,果是果,所以非一;然而因不離果,果不離因,所以又非異。這非一非異的道理,本來就是這樣。

  【雖非一異,而是實有。假法如無,非因緣故。】

  恐怕有人問:“你說種子和本識,以及現行的果法,是非一非異,那恐怕是假有吧?”答曰:“雖然是非一非異,然而種子是實有。如果你一定要(P158)說種子是假法沒有的話,那種子就不是一切法的因緣了。”

  【此與諸法,既非一異,應如瓶等,是假非實。】

  外人來問難道:“你說這種子和現行諸法,是非一非異,那好像瓶和泥團一樣,也是非一非異,是假法而不是實在的啊。”

  【若爾,真如應是假有;許則便無真勝義谛。】

  這是唯識家反難他的,你說種子和諸法是非一非異,應是假有,那末,真如也是和諸法非一非異,難道真如也是假法嗎?試問你許不許真如也是假法呢?若許的話,豈不是沒有真勝義谛嗎?

  【然諸種子,唯依世俗,說爲實有,不同真如。】

  然而一切種子法,它是依他起的世俗有,在道理上說實有,不同真如是勝義上說實有。實有的意義雖然是一樣,然而世俗和勝義二谛卻不同,所以要簡別。

  【種子雖依第八識體,而是此識相分非余;見分恒取此爲境(P159)故。】

  種子雖然是依托第八識體,然而是第八識的相分,而不是其余的叁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因爲第八識自己的見分,恒常取自己的相分爲所緣的境界。

  【諸有漏種,與異熟識,體無別故,無記性攝。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諸無漏種,非異熟識性所攝故。因果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爲善。】

  這裏先分兩種,一是有漏種,二是無漏種。在有漏中又分兩類:約體性說,種子和識體是一樣,都是無記性;約功能說,種子既然是叁性,生起的現行當然也是叁性。至于無漏種,第八識體只管是無記性,它卻是善性,所以說,種子的因和現行的果,那都是善性攝啊。

  【若爾,何故決擇分說,二十二根,一切皆有異熟種子,皆異熟生?】(P160)

  《決擇分》。《瑜伽師地論》分爲五分,第二分叫做《決擇分》。二十二根:(1)眼根,(2)耳根,(3)鼻根,(4)舌根,(5)身根,(6)意根,(7)命根,(8)男根,(9)女根,(10)苦根,(11)樂根,(12)憂根,(13)喜根,(14)舍根,(15)信根,(16)精進根,(17)念根,(18)定根,(19)慧根,(20)未知當知根,(21)已知根,(22)具知根。前十九根是有漏,後叁根是無漏。

  設若照你這樣說,無漏種子都是善的話,那爲甚麼《瑜伽師地論決擇分》裏面又說,二十二根連後面叁根也都是異熟種子,從異熟識所生?豈不是無記性嗎?

  【雖名異熟,而非無記。依異熟故,名異熟種。異性相依,如眼等識。或無漏種,由熏習力,轉變成熟,立異熟名。非無記性所攝異熟。】

  這一段是答他的問難。就是說,雖然名字叫做異熟,而它的性質,卻是屬于善性,而不是無記。問:“那爲甚麼又要叫它是無記呢?”是因爲依托第八異熟識的原故,所以叫做異熟種。好像眼識是有叁性,眼根是無記性,(P161)叁性的眼識既然可以依托無記的眼根,那末,無漏的善種也可以依無記的第八識啊;異性可以相依。還有一種說法,無漏的種子,由熏習的勢力轉變到成熟的時候,因爲它也是從因至果,從生至熟,變異而熟,所以也立異熟的名字。它是善性所攝的異熟,並不是無記性所攝的異熟,這最要弄個清楚。以上在研究種子四大段中第一段種子相已經說完了。

  【此中有義:一切種子,皆本…

《成唯識論講話(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