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有,不從熏生,由熏習力,但可增長。】
現在來研究第二段,種子究竟是本有呢?到底是新熏呢?一共有叁家,頭一家說種子是本有。所以此中有義:一切種子,無論是有漏種或是無漏種,都是本來就有的,並不是後天的熏習才生起來的。那佛經上爲甚麼又說前七識的現行有熏習呢?那是由熏習增長,並不是說由熏習才生起,這要弄個清楚。
【如契經說: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P162)爾而有。界即種子,差別名故。又契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界是因義。瑜伽亦說:諸種子體,無始時來,性雖本有,而由染淨新所熏發。諸有情類,無始時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叁種菩提種子。如是等文,誠證非一。】
惡叉,是印度一種毒果,一苞叁子,中國沒有。法爾,作當然解;如水之下流,磁器落地會破,人會死,花草會壞,這都是法爾當然的道理。無始,就是很久很久,找不到它的最初。瑜伽,是《瑜伽師地論》,義譯相應,就是心境相應。般,當入字解;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叁種菩提,就是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如來菩提。種子,是指無漏種子。
主張種子是本有的,不能說了就算了,所以引經來證明。好像佛經上說:“一切衆生,從久遠久遠的時候以來,就有各各不同的種子;好像印度一種毒果子一樣,很多很多的聚在一處,是本來有的。”這界字,就是種子(P163)差別的異名,這是一種證明。還有經上說:“無始的時候以來,這種子就是一切現行的果法平等所依托。”這個界字,就是因的意義。不但是經上這樣說,就是在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上也這樣說:“一切種子的自體,在無始時來,種子的體性雖然是本有,然而還要由染汙或清淨的兩種現行,常常去熏習它,才可以發出現行的果法來!可見無漏種子是因,好像豆種一樣;而染淨等是緣,好像水土一樣,因和緣和合起來,才能生出果法來。設若沒有豆種,單有水土是不能生,那末,沒有無漏種子,怎樣生出無漏的現行來呢?可見有情識的衆生有兩類:設若可以入涅槃的話,他當然具足有無漏種子;如果不可以入涅槃的話,那當然沒有叁種出世的無漏的種子。”我這還是簡單的說了叁個證明,其實這種子的本有論,在經論中說得是很多很多的。
【又諸有情,既說本有五種性別,故應定有法爾種子,不由熏生。又瑜伽說,地獄成就叁無漏根,是種非現,又從無始展(P164)轉傳來,法爾所得,本性住種。由此等證,無漏種子,法爾本有,不從熏生。有漏亦應法爾有種,由熏增長,不別熏生。】
五種性別:(1)聲聞種性,(2)緣覺種性,(3)如來種性,(4)不定種性,(5)凡夫種性。凡夫種性沒有出世無漏的種子;但地獄中的罪人,尚且有無漏種子,可見它是法爾本有具足的。
前面是引經論來證明,現在是用理由來證明。第一,衆生既然說有五種的種性不同,那前面叁種無漏種子,決定是本有的,並不是由熏習才生的。第二,地獄裏面受苦的衆生尚且有無漏種子,並沒有起現行,可見也是本有的。第叁,從無始展轉傳來,這是法爾本有的種子。由上面簡單的叁種理由來證明有本有的無漏種子,不是由新熏才生的。無漏種子既然可以本有,那末,有漏種子當然也是本有,不過由熏習可以增長,不是另外熏生起來的。
【如是建立因果不亂。】
這是頭一家的斷案。因爲本有的無漏種子,生起無漏的現行;本有的有(P165)漏種子,生起有漏的現行。無漏生無漏,有漏生有漏,這才可以建立因果,不亂起來。
【有義:種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無始有。故諸種子,無始成就。種子既是習氣異名,習氣必由熏習而有。如麻香氣,華熏故生。】
頭一家主張種子是本有,第二家剛剛相反的,他們主張種子是由新熏,學理是可以互相討論的,只要你說得過去就行了。所以第二家說:“種子都是由熏習才能生起。”問:“既然是由熏習才生,爲甚麼經論上又說是無始有的呢?”答:“說無始有,不一定說無始本有,無始熏習也可以說啊!所以無論能熏的現行和所熏的種子,都可以說是無始。還有一個道理:種子,又叫做習氣;習是熏習,氣是氣分,就是熏習過了留下來的氣分。種子既然是習氣的異名,習氣必定是由熏習才有。這熏習的意義,如果不容易明白的話,可以說個譬喻:好像印度有一種胡麻,他們拿來壓油塗身,因爲沒有香氣,所以把一種香的花——好像茉莉花、芝蘭花、桂花之一類,與胡麻放在(P166)一起去榨油,連胡麻也就有了香氣。這好像中國人把花放在茶葉裏面一樣,這就是熏習的一種證明。”
【如契經說:諸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論說:內種定有熏習,外種熏習或有或無。】
這是引經論來證明種子是由熏習而來的。好像經上說:“一切衆生的心,都是由染汙法或清淨法所熏習的原故,所以熏習留下來的種子,就積集起來了。”論上也這樣說:“如果是第八識裏面所有的一切種子,那一定由熏習才有”;至于外面的榖麥等種,因爲它自有根種展轉傳來,所以說“或無熏習”。
【又名言等叁種熏習,總攝一切有漏法種。彼叁既由熏習而有,故有漏種,必藉熏生。】
叁種熏習,又名叁種習氣:(1)名言習氣,(2)有支習氣,(3)我執習氣。
又名言、有支、我執這叁種熏習,它們總攝了一切有漏染汙法的種子。這叁種種子既然由熏習而有,所以一切有漏法的種子,必定要依藉熏習而(P167)生。
【無漏種生,亦由熏習。說聞熏習,聞淨法界等流正法而熏起故。是出世心種子性故。】
淨法界,就是清淨法界,真如妙理。等流正法,等,是平等;流,是流類;就是諸佛菩薩,如清淨妙理所說的教法,此教法能诠表此清淨法界之正法,非別有所說,所以叫做平等流類。
有漏種既然是由熏習而有,無漏種當然也是由熏習而生。試問無漏種是怎樣熏來的呢?佛經上說,是由我們過去時,聞過了佛菩薩從清淨法界平等流出來的正法而熏起的。這清淨的聞所熏習,就是出世心的無漏種子性啊。
【有情本來種性差別,不由無漏種子有無,但依有障無障建立。】
頭一家說,有五種性別的不同;這種性的差別,是建立在有無種子的差別中。然而第二家的主張,所以有五種性別不同,不是因爲有無種子的差別,是因爲有障和無障的分別。(P168)
【如瑜伽說:于真如境,若有畢竟二障種者,立爲不般涅槃法性;若有畢竟所知障種非煩惱者,一分立爲聲聞種性,一分立爲獨覺種性;若無畢竟二障種者,即立彼爲如來種性。】
《瑜伽》,是《瑜伽師地論》。真,是不虛妄;如,是不變壞;真如,就是一切法的本性。畢竟,就是究竟,也就是永遠的意思;二障,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就是貪、瞋、癡等種種煩惱,真性被煩惱所障蔽,所以叫做煩惱障。所知,是境,因爲他被所知的境界所障,得少爲足,不求深廣的智慧,被淺淺的知見所障礙,所以叫做所知障。不般涅槃,就是不可以入出世的涅槃。(1)凡夫二障未除,(2)二乘但斷一分煩惱障,(3)如來二障皆滅。
好像《瑜伽師地論》上說:在真如境上,設若兩種障都永遠不斷的話,這就叫做不入涅槃的凡夫;設若所知障未斷,單斷煩惱障的人,這就叫做二乘;設若能夠把二障通通都斷了的話,當然就是佛的種性了。
【故知本來種性差別,依障建立,非無漏種。】(P169)
由前面種種道理,我們就可以知道,所以本來有五種種性的差別者,是依據有二障和無二障來建立的;並不是因爲有無漏種子,和沒有無漏種子的關系。
【所說成就,無漏種言,依當可生,非已有體。】
頭一家又說,你看地獄裏面罪大惡極的衆生,他們雖然是受苦,然而還是有無漏種子。第二家破他說,他們有無漏種子,是說出了地獄之後,得到了人身,聞法熏成的無漏種子,並不是說在地獄中就已經有了無漏種子的本體。這是本有與新熏的不同之處。
【有義: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處界功能差別。世尊依此,說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余所引證,廣說如初。此即名爲本性住種。】
第一家單說種子是本有,固然是不對,就是第二家單說種子是始起,也是不對。所以第叁家護法菩薩的正義,說種子各有二類:各有,是指有漏種(P170)和無漏種;二類,指本有種和新熏種。第一家的本有思想是說,從無始以來在我們第八識中,法爾當然就有的。這種子就是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各各功用能力差別不同的東西。世尊依據這種道理,所以說:“一切有情識的衆生,從無始以來,就有種種的種子,好像印度的一種惡叉果一樣,聚在一處。這種種子不是才起的,是自然而有。”其余所引的經論來證明,要開廣來說,和頭一家一樣,用不著再說,這叫做“本性住種”。
【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世尊依此說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諸論亦說,染淨種子,由染淨法熏習故生。此即名爲習所成種。】
第二種是始起,就是說,從無始以來,常常生起了現行,這樣慢慢的熏習而有。所以世尊依據這個道理,說一切有情識的衆生心,都是由染淨諸法所熏習的。由此無量無邊的現行法熏習過了之後,所以留下了無量無邊的印象——種子、習氣,積集在阿賴耶識裏面。不但經上這樣說,就是在許多論上也這樣說:“無論是有漏法或無漏法,所有染淨諸法的種子,完全是由染(P171)淨諸法的現行熏習而來。”這就叫做“習所成種”。
【若唯本有,轉識不應與阿賴耶爲因緣性。】
設若照你頭一家說,種子唯是本有,那末,前七識就不應當給第八阿賴耶識作因緣的體。…
《成唯識論講話(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