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爲經論上都是這樣說:“前七識的現行法去熏習第八識。”可見前七識就作了第八識的因緣了。假定沒有熏習只有本有的話,那經論上所說的,豈不是變了虛語嗎?
【如契經說: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此頌意言: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于一切時展轉相生,互爲因果。】
諸法,指前七識雜染現行法;識藏,指阿賴耶識。互爲因性:(1)前七識給第八識作兩種因——①現在法作長養因,②未來法作攝植因。(2)第八識給前七識作兩種因——①種子生因,②所依止因。互爲因果:現行熏種子,前七識能熏者爲因,第八識被熏者爲果。種子生現行,第八識裏面的種子能生者爲因,前七識被生的現行法爲果。(P172)
好像大乘經裏面說:前七識雜染現行的一切法對于第八藏識,或者是第八藏識對于前七識的雜染現行一切法,它們總是互相爲因,互相爲果的。這在上面已注明,所以這首頌上的意思,就是說的第八識和前七識的關系,無論在甚麼時候,它們是互爲因果的。
【攝大乘說:阿賴耶識,與雜染法,互爲因緣;如炷與焰,展轉生燒。又如束蘆,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緣。所余因緣,不可得故。若諸種子,不由熏生,如何轉識,與阿賴耶,有因緣義?非熏令長,可名因緣;勿善惡業,與異熟果,爲因緣故。又諸聖教,說有種子,由熏習生,皆違彼義;故唯本有,理教相違。】
《攝大乘》是一部論,是無著菩薩造的,內容約十種意義,就把大乘的道理,包攝在裏面。雜染,就是善、惡、無記叁種東西,參雜在一個地方,就是前六識有漏法的現行。炷是燈心,焰是燈焰。生是生起,燒是燃燒。束是束縛,蘆是蘆柴。(P173)
在無著菩薩所造的《攝大乘論》上面這樣說:“第八阿賴耶識同前七識的有漏現行法,是可以互相做因緣的。”就是說,前七識的現行法去熏第八識,那前七識就是因,第八識就變成果。若是第八識裏面的種子,又生起了前七識的現行來的話,那第八識是因,前七識又叫做果法了。這樣的現熏種,種生現,所以叫做互爲因緣。這個互爲因緣的道理如果不懂,可說個譬喻:好像點油燈一樣,燈焰燒燈心,燈心又生燈焰;這燈焰是譬如前七識的現行,燈心好像第八識的種子;這焰燒炷,炷生焰,是譬如互爲因緣。還有蘆束互爲依持的譬喻,那也是說明前七識和第八識的互相依托的深切關系的。唯有前七和第八互爲因緣的道理,才可以建立因緣的意義;除了這個辦法,其余的外物都不可以做因緣的條件。
設若照你頭一家那種說法,種子不是由熏習才生的話,那論上爲甚麼又說“前七轉識與第八藏識,有互爲因緣的關系”呢?我也知道你一定會說:“我不是說不熏,不過熏是“本有的種子”使它增長起來;並不是完全沒有本有種子,只要熏習就可以生種子起來。”是不是這個意思?設若是的話,(P174)那就不對!因爲不可以說令它增長起來,就可以把它當做因緣。甚麼原因呢?不可以把善惡的業,就當做第八識異熟果的因緣啊;善惡業只可叫做增上緣,不可叫做因緣。同時,許多經論上都說種子是由熏習生起的;你一定要說種子是本來就有,不是由熏習生的話,這不但是違背了道理,並且違背了聖教。
【若唯始起,有爲無漏,無因緣故,應不得生。有漏不應爲無漏種,勿無漏種,生有漏故。許應諸佛,有漏複生;善等應爲不善等種。】
不過照你第二家說的“完全沒有本有種子,都是由熏習才生起來的”,那也是不對!因爲無漏的善法有兩種,一種是無爲的無漏法,那是不生不滅的涅槃,當然用不著種子;若是有爲的無漏法——四智菩提,那不能說沒有種子。試問這種子是由甚麼地方熏習得來呢?我老實告訴你,你無論怎樣去熏,熏的都是有漏法種——善種,而不能熏成無漏法的善種。這話是怎樣說的呢?因爲所熏的——念佛、誦經、持咒、聽法、修善,只可以做增上的助(P175)緣,而不可以做親因緣。因爲這個道理,設若你單單說始起,而不說本有,那有爲無漏的種子,就沒有因緣,應當不能生起了。既然沒有本有的無漏種子,那不能用有漏種子,來當做無漏種子。假定有漏可以生無漏,那無漏種也可以生有漏,你贊成嗎?如果贊成的話,那將來無漏的佛果,也要再生起有漏了;善種尚且不可以做不善的種子,那有漏種更不可以做無漏種了。這就是說,假定你不贊成有本有的無漏種,那在凡夫和資糧加行,以及七地菩薩以前,就沒有法子來熏得有爲無漏四智菩提的種子了。
【分別論者,雖作是說,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汙故,名爲雜染。離煩惱時,轉成無漏,故無漏法,非無因生。而心性言,彼說何義?若說空理,空非心因,常法定非諸法種子,以體前後,無轉變故。若即說心,應同數論,相雖轉變,而體常一。惡無記心,又應是善;許則應與信等相應,不許便應非善心體;尚不名善,況是無漏?有漏善心,既稱雜染,(P176)如惡心等,性非無漏,故不應與無漏爲因,勿善惡等,互爲因故。】
《分別論》是一部論的名字。《分別論》者是造這部論的人,就是世親菩薩。客是對主人說的,塵是對虛空說的。主人沒有來去,而客是有來去;虛空是不動搖的,而微塵是有動搖的;這都是譬如煩惱是外來的。煩是煩雜,惱是惱亂;紛煩之法,惱亂身心,就是貪、瞋、癡等是也。有漏通善惡無記叁性,無漏純是善性。空理,是真空的空性。數論,是印度的一種哲學派。相,是二十五谛中間的二十叁法。體,是冥谛中的薩埵、刺阇、答摩。
造《分別論》的世親菩薩,雖然在論上有這樣說:“真心的體性是本來清淨的,不過是因爲外面來的客塵煩惱,被它們所染汙了,所以叫做雜染。如果離開了煩惱的時候,轉成了無漏,所以無漏法並不是無因而有。”你拿《分別論》上的話,來證明無漏是有因,那我倒要來請問:“他說的這“心性”兩個字,是甚麼意義?”設若是說的真空理性,那空性不可做心的因緣。(P177)甚麼原因呢?因爲空理是恒常不變的東西,不能做一切法的種子;因爲種子是要有生滅的條件,而空理的體性,它是前後沒有轉變的,怎樣可以做種子呢?假定你說“空理就是心性”,這樣一來,豈不是同數論師所說的二十五谛一樣(中間二十叁法的相,是有轉變的;而頭一個冥谛的體,是常是一)嗎?如果真是照這種說法,那有漏的善、惡、無記的叁性是不必分別,豈不是惡和無記,就是善性嗎?你贊成不贊成?如果贊成,那就應當和信等十一種善法相應;設若不贊成,那就不是善心的體性。善性尚且不可以叫,怎樣又可以說它是無漏性?有漏的善心都叫它是雜當不淨,同惡心是一樣,它的體性不是無漏,所以不可以做無漏的因緣。甚麼道理呢?不可以把善法做惡法的因,或把惡法做善法的因,善惡無記叁性來互爲因緣啊!
【若有漏心,性是無漏;應無漏心,性是有漏;差別因緣,不可得故。又異生心,若是無漏,則異生位,無漏現行,應名聖者。若異生心,性雖無漏,而相有染,不名無漏,無斯過(P178)者,則心種子,亦非無漏,何故汝論,說有異生,唯得成就無漏種子?種子現行性相同故。然契經說:心性淨者,說心空理,所顯真如,真如是心真實性故。或說心體非煩惱故,名性本淨,非有漏心,性是無漏,故名本淨。】
異生,就是衆生,因爲衆生是變異受生,又是異類受生,所以叫做異生。現行,就是現出了行相可見。聖者,就是聖人,是說佛菩薩都能自正正人,故名聖者。契經,就是佛經;佛經是上契十方諸佛之理,下契一切衆生之機,故名契經。真是不僞,如是不變,就是指的十法界平等共有的真心。
設若你說“有漏心的體性就是無漏”,那也可以反過來說“無漏心的體性也是有漏”,因爲有漏和無漏差別的因緣沒有兩個,那我們凡夫的心就是無漏了;這樣,在凡夫位上的時候,豈不就有無漏現行嗎?無漏既然現行,那凡夫就應當叫做聖者,爲什麼不呢?設若你說:“凡夫的心,體性雖然是無漏,而表相有染汙,所以不能叫做無漏。”這有什麼過失呢?如果照這樣(P179)說起來,那心的種子也不是無漏。心種既非無漏,爲甚麼你們的論上,又說凡夫分上,可以成就無漏種子呢?種子既然是無漏,現行當然也是無漏,因爲種子和現行,體性和相狀是一樣啊。要知道佛經上所說的“心性清淨”的話,是說修我空法空觀的人,而破了我執和法執,所顯現的二空真如的理性;真如,也就是心的真實性。或者說是心的真體就不是煩惱,這樣就叫做本淨,並不是說,凡夫的有漏心,它的體性就是無漏,叫做本淨。
【由此應信:是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無漏種,不由熏習,法爾成就,後勝進位,熏令增長,無漏法起,以此爲因。無漏起時,複熏成種;有漏法種,類此應知。】
由上面種種道理就應當相信,一切衆生無始以來就有無漏種子,不是由後來熏習才有的,法爾如是成就了無漏種子。到了修行有殊勝進步的位分時,本有的無漏種子就一天一天的增長起來。所以一切無漏的現行果法,都是以此無漏種子爲因,到了無漏種子生起了現行的時候,又來熏成無漏種子。這樣的種生現,現熏種,漸轉增勝,直至無漏種完全現起的時候,即成(P180)就圓滿究竟的果位了。無漏種是本有的,那有漏種不說也可以知道了。
【諸聖教中,雖說內種定有熏習;而不定說一切種子,皆熏故生。甯全撥無本有種子?然本有種,亦由熏習,令其增盛,方能得果,故說內種,定有熏習。其聞熏習,非唯有漏;聞正法時,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故亦說此名聞熏習。聞熏習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斷,感勝異熟,爲出世法勝增上緣。無漏性者,非所斷攝,與出世法正爲因緣;此正因緣,微隱難了,有寄粗顯,勝增上緣,方便說爲出世心種。】
在經論中雖然說阿賴耶識裏…
《成唯識論講話(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