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就生“樂想”,對于不愛境就生“苦想”。前面的智相是“俱生的法執”,現在的相續相是“分別的法執”。這相續相是依于前面的智相,然後生起苦樂的感覺,刹那刹那起念相應,無有間斷。
【叁者,執取相,依于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
第叁種叫做“執取相”。甚麼叫做“執取相”呢?就是不明白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在苦樂等幻境上念念相續,起執著故。(P048)
【四者,計名字相,依于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
第四種叫做“計名字相”。甚麼叫做“計名字相”呢?就是依托前面顛倒的執取,非實計實,分別一切假名言說,生種種煩惱。前面執取相是“俱生我執”,現在計名字相是“分別我執”。從無明業相至計名字相,雖然有粗細不同,但是總名都叫做“惑”。
【五者,起業相,依于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
第五種叫做“起業相”。甚麼叫做“起業相”呢?就是依托前面的名字,不了解名字完全是假立的,而跟著名字去種種取著,造下種種的“有漏業”,這就叫做“起業”。
【六者,業系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第六種叫做“業系苦相”。甚麼叫做“業系苦相”呢?就是依托前面的“起惑”“造業”而感受的果報,業果之報苦多樂少,故不得自在:不但生在欲界六道中是苦,就是生到色界和無色界天中去,還是免不了壞苦和行(P049)苦。因爲沒有超出叁界,總是“有漏”,在生死中不能作主,所以不得自在。我們說了這半天,都是吃了“無明”的大苦,因爲無明能夠生出一切染法,這是甚麼原因呢?因爲一切染法都是不覺的相故。反過來說一句:假定是覺悟了的話,那裏還會起惑造業,去受果報呢?所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佛教的生死輪回只有“惑、業、苦”叁道,無始無終在那兒流轉,決定沒有一個什麼創造者在那裹主宰和管理。
【複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雲何爲二?一者,同相,二者,異相。言同相者,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
現在再來談談“覺”同“不覺”都有兩種相,那兩種相呢?第一種叫做“同相”,第二種叫做“異相”。甚麼叫做同相呢?好像各種不同的瓦器,杯盤壺碗,形式上僅管各式各樣,而它的原質都是微塵所成的,沒有什麼不同。這個道理如果明白了,那無漏的種種幻業和無明的種種幻業,染淨的性質雖然是有兩種不同,如果找出它們的本來面目,同是真如的性相,那是一(P050)樣的。
【是故修多羅中,依于此真如義故,說一切衆生,本來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
前面說的覺與不覺同一個真如的性相,恐怕大家不相信,所以馬鳴菩薩引佛陀所說的經典來證明,在佛經上有這樣的話:依據這真如的道理,說一切衆生本來就是常住,已經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要知道菩提這件東西,是人人本有,個個不無,所謂“天真本具”,決定不是可以修的,可以作的。如果真是可修可作,那變了有爲的生滅法,那還成個甚麼佛?所以說修說作,那都是無修而修,修而無修;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叫做幻修幻作。歸根究底,正如《楞嚴經》上所說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才是正知正見。既然說畢竟無得,當然是無色相可見,這就是法身如來。然而有許多經論上,又說有色相可見,這又是甚麼意思?這就是隨無漏的幻業所成,就(P051)是功德的報身如來和示現的應化身,並不是智色不空之性。這“智色不空之性”六個字要注意!“智色不空”那是指“報身”,“之性”的“性”字那是指“法身”,所以重在“性”字。意思就是說,不但是法性身看不到,就是報身佛的自受用身也是看不到的,唯有如來自受用的法樂。
【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
前面所講的是“同相”,現在再來講“異相”。異相好像甚麼東西呢?好像種種瓦器,杯盤壺碗,形式當然各各不同。這個道理明白了,那麼,這無漏的染幻差別和無明的染幻差別,當然是不可以一體同觀啊!然而爲甚麼這覺與不覺有同相和異相呢?要知道,設若不知道“同相”,衆生就永無成佛的希望;設若不知道“異相”,衆生就不去修行,睡下來等候成佛嗎?當然是不可以。所以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就是這個意思。
【複次,生滅因緣者,所謂衆生依心、意、意識轉故。此義雲何?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P052)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爲意。】
這一段我先來打諸位一個招呼,就是研究和閱讀的人,切切不要拿唯識法相上的名詞來分析,說甚麼“心”是屬于集起的第八識,“意”是屬于思量的第七識,“意識”是屬于了別的前六識。《起信論》的章法倒不是這種布置,還是老老實實,照本文的解釋穩當,請讀者先注意一下。
上面講的染淨生滅之相,現在來講生滅的因緣。意思就是說,爲甚麼好好的不生不滅而會變成了生滅呢?這裏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就是依托衆生心、意、意識,轉變生起的原故。這個道理怎樣解釋呢?因阿賴耶識雜染的意義才說有一個無明,因無明不覺的原故所以生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爲意。所以這個“意”不是單單指的第七識,而是合“叁細”“二粗”五相而成,試看下面的問答,就顯然的明白。
【此意複有五種名:雲何爲五?一者,名爲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現在把這一個意,分開五個名字來解釋。那五個名字呢?第一個叫做(P053)“業識”,甚麼叫做“業識”呢?就是由無明的力量,不覺而起心動念。
【二者,名爲轉識,依于動心能見相故。】
第二個叫做“轉識”,甚麼叫做“轉識”呢?就是依托不覺的動心,妄見一切境界的相狀。
【叁者,名爲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于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
第叁個叫做“現識”,甚麼叫做“現識”呢?就是說,此識能現出一切境界,好像明鏡一樣,能顯現一切色像。這現識的功能就是這樣,能夠隨順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一對就現,也沒有什麼前後的分別。好像照相一樣,一照即現,因爲一切時都是任運自然而生起的,所以常常現前。以上“業識”、“轉識”、“現識”也就是叁細的異名。
【四者,名爲智識,謂分別染淨法故。】
第四個叫做“智識”。甚麼叫“智識”呢?這“智”倒不要誤會是智慧(P054)的智,乃是不覺妄生分別的邪智。因爲它不能了達一切法本來是自心所現,非實計實,在那兒妄生分別,在沒有染淨平等法中,而妄生分別種種差別不平等之法。
【五者,名爲相續識,以念相應不斷故;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複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是故叁界虛僞,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第五個叫做“相續識”。甚麼叫做“相續識”呢?就是同前面的妄念相應之後,念念不斷。對于過去無量世以前所造的“善”、“惡”等業能令不失,同時對于現在和未來所受的“苦”、“樂”等報又能成熟,一點也不會差錯。還有一種功能,對于現在已經之事,忽然間會起念;就是未來之事,它也就能夠使令他不知不覺的去思慮。因爲這種原故,所以才知道叁界所有的一切根身和器界,完全是虛假,都是由衆生的妄心所造成的,如果離開了心念,也就沒有六塵的境界。這相續識和上面的智識是屬于六相中的前兩種粗(P055)惑,連上面叁細綜合起來,都叫做“意”,這個“意”的意義和範圍同平常所說的“意”是大大的不同啦!
【此義雲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衆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這一段是解釋上面的“叁界虛僞,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的注腳。這道理是怎樣說呢?因爲一切法的幻相都是從衆生分別心而起,妄念所生。同時還要知道,所有一切的分別,並不是外面真有個什麼東西給我們分別,其實分別還是分別自己心中所現之影像。然而妄心是不能看見自心,這是甚麼原故呢?因爲妄心也是沒有形相可得,好像指不自觸,刀不自割一樣,所以妄心是看不見自心。因此,我們就知道,世間上所有的一切境界,都是依托衆生的無明虛妄心念而得住持。因這個原故就知道,一切法如鏡中像,那裏有實體可得呢?妄心所現的一切法完全是虛妄,怎樣知道它是虛妄(P056)呢?因爲妄心生起分別,才生起種種法的差別;如果妄心不起分別,到了一念不生的當兒,那真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了!那裹還有甚麼千差萬別的境界呢?所以知道它是虛妄。
【複次,言意識者,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爲意識,亦名分離識,又複說名分別事識。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
這裏所說的“意識”那實實在在是說的第六意識。不過這意識可分爲兩種,一是同時意識,又叫五俱意識,還有叫明了意識;一是獨頭意識。如果和前五識同時緣境者,那就叫做“同時意識”;假若不和前五識同起者,那就叫做“獨頭意識”。
這裏所講的意識就是六粗中的相續識。它是依著凡夫的執著,越轉越深,或執爲我是有主宰,或執是我所有的物;前者是執爲根身,後者是執爲器界;一切…
《慈航大師全集(二)大乘起信論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