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的人是要特別的注意,因爲是學佛的人一件很重要的事。問的意思就是這樣說:設若心體真是滅了的話,那麼,爲甚麼又說相續呢?既然說是相續,那麼,爲甚麼又說是究竟滅呢?因爲這兩件事是不能相容的矛盾律啊。
試看他答得真巧妙!我所說的滅但是心的生滅相上說滅,並不是說心的不生不滅體性也有生滅啊!這道理你如果不懂,可以說個譬喻:譬如風的話,它是依托水才有動相,設若水也滅了的話,那麼,風相自然就斷絕了,因爲它沒有依托的地方啊。但是,水性完全沒有斷滅,所以風相照常是相續的;可見是風滅了的原故,動相當然隨著它滅,並不是水也跟著風一齊滅掉了。這譬喻如果真是懂了的話,那麼,無明的風也是這樣,它是依托心體而動的,設若心體也斷滅了的話,那麼,衆生豈不是也斷絕了?因爲沒有心體去依托啦。但是,心體既然沒有斷滅,所以心相可以相續。最後的結論是:(P067)愚癡的無明滅掉了,心的生滅相當然停止了它的作用,並不是連心的光明無漏智也跟它滅掉了,它是巍巍不動的。
【複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雲何爲四?一者,淨法,名爲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爲無明。叁者,妄心,名爲業識。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
現在再來講講四種法的熏習義,無論是“染法”或“淨法”,才生起不至于斷絕。那四種呢?第一種叫做“淨法”,那就是真如的佛性。第二種叫做“一切染因”,那就是不覺的無明。第叁種叫做“妄心”,那就是阿賴耶的業識。第四種叫做“妄境界”,那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的六種染塵。
【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于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于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
如果不懂熏習的道理,可先來說個譬喻給你聽。好像世間上人的衣服本(P068)來是沒有香氣,設若有一個人用香水常常去灑在上面,那麼,自然就會有香氣。這個譬喻如果懂了的話,“真如”和“無明”互相熏習,也就是這樣。因爲真如本來是清淨的東西,實在是沒有絲毫的染汙,但是,因爲常常有了無明去熏習,所以才有染汙的相狀。反過來說,無明的染法實在也是沒有淨業,但是,又因爲有了真如去熏習,所以又有清淨的業用。假使沒有“無明”來熏習,我們也就不會來做衆生。反過來說,如果沒有“真如”去內熏,我們也就永遠不能夠成佛。這道理是很要把它弄清楚啊!
【雲何熏習起染法不斷?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于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上面這一大連串讀起來真有興趣!這裏先說染汙的熏習。怎樣熏習才生起染汙法不斷呢?就是說,最初還是要依托真如,才有無明。這真如同無(P069)明都是無始,沒有誰先誰後,好像礦中金同沙一樣。平常說“妄依真起”,不可說“真能生妄”。譬如空花,只可說“花依空現”,不可說“空能生花”。真如本來清淨,因爲有了無明的染法去熏習真如,雖然不能作“親因緣”,但是,也可作“增上緣”。因爲有了無明常常去熏習的原故,就把好好的真心,而變成了妄心。這妄心就叫做阿賴耶識,也就是開頭所說的“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所成的。老實不客氣講啊,無明既然可以熏習真如,那麼,妄心也可以熏習無明。好像你既然可以忤逆父親,那麼,你的兒子當然也可以忤逆你,所謂“檐前滴水,點點無差”。總而言之,病在不明了“真如”是“人人本具”的原故,所以“不覺妄念”生起,而現出許多的“虛妄的境界”,上面就叫做“無明不覺生叁細”。現在又因爲有了虛妄的境界,就成了染汙法的助緣,又反過來去熏習妄心,所謂“一代不如一代”啊!這樣一來,令其念念執著,既已起惑,當然造業,那裹有不受果報的呢?這“惑、業、苦”叁道的生死流轉,無始無終,輪回不息。這是佛學上的“緣起正理”,並沒有一個創造者或主宰者于其中執政啊。(P070)
【此妄境界熏習義則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增長念熏習,二者,增長取熏習。妄心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業識根本熏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二者,增長分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系苦故。無明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根本熏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二者,所起見愛熏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
這裏有叁種熏習義,第一種是“境界熏習義”,第二種是“妄心熏習義”,第叁種是“無明熏習義”,而每種之中又各分二種。境界熏習義有那二種呢?第一種叫做“增長念熏習”,什麼叫增長念熏習呢?就是說,這阿賴耶的業識因爲有了虛妄境界資熏的力量,就能夠增長意識中的微細分別,也就是智相和相續相兩種法執的分別。第二種叫做“增長取熏習”,什麼叫做增長取熏習呢?就是增長前五識事識中的粗分別,也就是執取相和計名字相兩種我執,見和愛兩種煩惱。
妄心熏習義也有兩種,第一種叫做“業識根本熏習”,就是說,這阿賴(P071)耶的業識去資熏根本無明,不能離開妄念,對于無明和真如之理迷惑了;它們所執著的法相以爲是真實不妄,所以能令阿羅漢、辟支佛以及一班菩薩,去受“變易生死”的苦惱。第二種叫做“增長分別事識熏習”,就是說,資熏見和愛兩種無明,它們不明了一切境界統統都是不實,去分別執取,因此,所以去起惑,造業,而隨業受報,這就是一般凡夫所受“分段生死”的苦報。什麼叫做“變易生死”?就是“進化生死”。什麼叫做“分段生死”?就是“輪回生死”。
無明熏習義也有兩種,第一種叫做“根本熏習”,就是說,因不覺所以心動,因心動所以造業,因造業所以受報,這就是前面所說的“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就名爲阿賴耶識”。第二種叫做“所起見愛熏習”,這就是所起的分別我執和俱生我執種種熏習,妄生執著,而成就第六意識的分別事識。
【雲何熏習起淨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P072)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
誰要了生脫死,只要把上面這一段看了,也就很容易明白。怎樣熏習就可以生起淨法不斷呢?就是說,因爲有了真如的東西,所以就能夠常常去熏習無明;因爲有了真如熏習無明的力量,所以能令妄心厭離生死的苦惱,去要求涅槃的快樂。
又因爲有了妄心厭離生死,欣求涅槃的緣故,因此又常常去熏習真如。工夫久了,最後自己能相信有真如佛性,才知道我們日用之中,所動的都是妄心;除了妄心分別之外,那裏有實在的外境?由此,就可以修一切遠離的方法,這是甚麼原故呢?就是因爲它能夠照它真真實實的了知沒有前面的五塵境界,修種種方便,而生起隨順的功行;對于一切境界不去執取,也不去憶念。能夠這樣一直的做下去,久遠久遠的熏習力就會把無明滅掉了。無(P73)無明既然滅了之後,妄心也就不會生起,妄心既然不生起,而一切虛妄的境界自然也會消滅。這“無明的因”和“境界的緣”統統都滅掉了,“心的生滅幻相”自然會沒有了,這樣就叫做得了“不生不滅的涅槃”,成了一種“自然的快樂”。
設若依他的位次排起來的話,就是:自信己性,當十信位。知心妄動,無前境界,當十住位。修遠離法,當十行十向位。如實了知無前境界,當初地位。行種種方便而度衆生,當二地至九地位。起隨順行,無執取與計名等念,當十地至佛果位。又,無明滅,心無有起,是滅前叁種“相應染”。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下,是滅後叁種“不相應染”,即“叁細”也,如文可知。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分別事識熏習,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隨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二者,意熏習,謂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這“妄心熏習”四字我們倒要很留意,並不可一概而論,統統都是不好。(P074)若妄心熏無明,那是加增無明之力,而令衆生流轉生死。若妄心熏真如,那是加增真如之力,而令衆生速得涅槃。現在所講的是屬于後一種。
然而妄心熏習也有兩種,第一種就是一班想修行的凡夫,以及一般已得聖果的二乘,他們不知道有“七識”和“八識”,都是以第六的“意識”(叫做“分別事識”)去用功。他們都看到輪回生死是很苦的,發起一種厭離心,隨各人的能力,廣修福德智慧,慢慢也可以證到無上的佛果,這是屬于漸進的。第二種是一類菩薩根性,他們發心是非常的勇猛精進,都是以前面“五意”(叫做“叁細二粗”)來熏習,所以趣向涅槃是很快的。
【真如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力故,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
現在再說到真如熏習的意義,也有二種,第一種叫做“自體相熏習”。甚麼叫做“自體相熏習”呢?自體就是真如的理體,自相就是真如體上的智(P075)相;從體起智,由智照體。這樣的互相熏習,自從無始以來,就具足無漏的法性,並且完備了不可思議的業用,來作觀智所緣之境。依這境、智兩種熏習的意義,所以有了力用,能令衆生厭離生死的苦惱,而要求涅槃的快樂,自己相信本身就具有真如法性,所以發心修行。
…
《慈航大師全集(二)大乘起信論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