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航大師全集(一)相宗十講 陸、觀所緣緣論講話▪P2

  ..續本文上一頁識,及能生識故。

  外境雖無,而有內識,似外境現,爲所緣緣,許眼等識,帶彼相起,及從彼生,具二義故,此內境相,既不離識,如何俱起,能爲識緣

   】

  上面這段文有問,有答,有釋。

  外人問雲:照你們的大乘這樣說起來,“外色”不可作“所緣緣”,那末,這“所緣緣”豈不是完全沒有嗎

  大乘答:不是完全沒有。

  小乘又問:若不是完全沒有,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

  大乘先用偈頌來答他:

  內色就是內識“自證分”所變的“相分色”,好像和外面顯現的色法是一樣,這內識所變的“相分色”才是內識“自證分”所變的“見分”,是它的“親所緣緣”。這是甚麼理由呢

  因爲唯識家自許“相分色”,是由自己的識體(自證分)上所變的,並且這“相分色”又能夠引生自己識上所變的“見分”。

  在大乘說沒有外境,並不是否定的完全沒有,不過是沒有實體,而不離識的假有罷了。故說有內面的心識變現境界,好像有“外境”的“顯現”,作前五識的“所緣緣”,許眼等前五識,帶彼“相分色”而起,即是“所緣”;這“相分色”能引生識,即是“緣”。這樣,豈不是具足了“帶彼相起,及有實體”而做“所緣緣”的兩種意義了嗎

  (1)帶彼相——帶彼相分色——所緣。

  (2)從彼生——從彼相分生——緣。

  現在我們才知道,我自己內識的“相分色境”既然不是離開了“內識”而獨有,怎樣能作識的“所緣緣”呢

  且看下文解答。

  【決定相隨故,俱時亦作緣,或前爲後緣,引彼功能故。】

  上面這首頌是答覆前面的問題。如何爲“緣”,在時間上說有二種:

  (1)同時爲緣,“能緣”和“所緣”同時。

  (2)前後爲緣,“能緣”和“所緣”前後。

  所緣的“相分”和能緣的“見分”之行相決定同時相隨不離,有此定有彼,故可作“緣”;或“相分”在前,“見分”在後,由相分引生見分,這是相分能引生見分了境的功能力量。

  【境相與識,定相隨故;雖俱時起,亦作識緣,因明者識,若此于彼,有無相隨,雖俱時生,而亦得有因果相故,或前識相,爲後識緣,引本識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違理故。】

  所緣的“境相”和能緣的“識”決定是互相隨順,雖然是同時生起,然彼境相亦作生識之“緣”。若此法(境相)對彼法(能緣識)是成功了“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的話,此彼決定相隨,二者雖然是同時生起,也有個因果道理在;此(相分境)有是“因”,而彼(見分識)亦有是“果”。前者本身既是“所緣”,又是後者的“因”,故又是“緣”,而成因果關系的“所緣緣”了。

  還有一個“所緣緣”的道理,就是我們的心念前一刹那的“識相”,作後一刹那的“識”之“所緣緣”。這前刹那的“心識”能夠引生根本識中的功能(種子)生起能緣“見分”,好像從自己的種子生出自己的華果一般。這前刹那“識相”是“所緣”,又能引生後刹那“自識”,故又是“緣”,此是自類心識爲“所緣緣”,也是不違背正理的。

  【若五識生,惟緣內色,如何亦說,眼等爲緣

   】

  這是一個重要問題,外人意思是說:設若在前五識生起的時候,但緣“內識”所變的“相分色”,那末,怎樣又說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也可把它作了生識之緣呢

  頌答曰:

  【識上色功能,名五根應理,功能與境色,無始互爲因。】

  這是大乘唯識家有名的解答,唯識論上的唯識道理完全在這一頌。“識”是指第八“阿賴耶識”,“識上”就是識中,“色功能”就是色法種子。“第八識中”的“色種子”就是“色等五根”,這是合乎正理的。這“能生”的“色功能”(種子)和“所生”的“境色”從無始以來,都是互相爲因果的,怎樣互爲因果呢

  “現行”熏“種子”時,現行是“因”,種子是“果”。

  “種子”生“現行”時,種子是“因”,現行爲“果”。

  【以能發識,比知有根,此但功能,非外色造。功能發識,理無別故。在識在余,雖不可說,而外諸法,理非有故。定應許此,在識非余。此根功能,與前境色,從無始際,展轉爲因。謂此功能,至成熟位,生現識上,五內境色;複能引起,異熟識上,五根功能,根境二色,與識一異,或非一異,隨樂應說,如是諸識,唯內境相,爲所緣緣,理善成立。】

  我們怎樣知道有“五根”呢

  因爲能發生“五識”,用“比知”的方法,才知道有“五根”。老實說,這“五根”就是“功能”,“功能”也就是“種子”,“種子”才能生“識”。你切切不要把“五根”當作是離去內識,以外色所造來的,這“功能”發生了識的“現行”,這種道理是一樣的,無論是在“識內”或在“識外”,雖然不能一定說它是在那裏,但是離識以外的一切色法在道理上說起來,都是沒有的。這樣說起來,“外色”既然都是沒有,那末,決定要允許了這“所緣緣”是在我們“心識之內”,而不在“其余的地方”。

  這“五根”的“功能”和“所緣”的“境界”從無始以來,“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互相展轉爲“因”,就是說,這“功能”——(種子),到了成熟的時候,生起了現行識上的“五種內色”——(相分色境界),又能引生異熟識上的“五根功能”——(種子)。此“五根”和“五境”這“兩種色法”同“內識”或一或異,或非一非異,都可隨你歡喜,任何那一種都可以說。如是“諸識”都是用“內境爲相”,作“所緣緣”這種道理,善能成立。

  即說偈曰:

  【凡夫貪外色 佛聖觀內識

  了達是唯心 學佛能事畢】

  

《慈航大師全集(一)相宗十講 陸、觀所緣緣論講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