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亦以此義、此句、此味、而問,彼五百比丘,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說。是故當知,師及弟子,一切同法、同義、同句、同味。
佛告阿難,汝知彼上座,爲何如比丘?
阿難白佛:不知世尊。
佛告阿難:上座者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已舍重擔,正智、心善解脫。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卷二十一(五六一)亦同)。
(甲二)依無相叁昧成就而說
如《雜阿含》卷二十一(五五六)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娑只城安禅林中,爾時衆多比丘尼,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爾時世尊爲衆多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利喜已,默然住。
時諸比丘尼白佛言:世尊,若無相心叁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叁昧世尊說,是何果何功德?
佛告諸比丘尼:若無相心叁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叁昧,智果智功德。時諸比丘尼,聞世尊所說,歡喜隨喜,作禮面去。
時衆多比丘尼往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若無相心叁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叁昧說,是何果何功德?尊者阿難語諸比丘尼:姊妹,若無相心叁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
諸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難,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所謂第一句義,今諸比丘尼,詣世尊所,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問世尊,世尊亦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爲我等說,如尊者阿難所說不異,是故奇特,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時諸比丘尼,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一亦說:“若得空叁昧,亦無所願,便得無願叁昧,以得無願叁昧,不求死此生彼,都無所想念,複有無相叁昧,可得娛樂,觀察諸法已便得空叁昧,已得空叁昧,便成阿耨多羅叁薩叁菩提。”
由此可知,佛與諸弟子皆同法、同句、同義及佛與諸弟子皆同得無相叁昧、無願叁昧、空叁昧,故名成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及成羅漢,是故說佛與阿羅漢同等,此是其二也!
甲叁、爲何如來與慧解脫無有差別義?
依《雜阿含經》卷叁(七五)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爲五?謂色受陰,比丘于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比丘亦于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
由此可知,成佛者亦于五蘊身離欲、不起五蘊想念,故得解脫生死,而名爲“成佛者”(如來應等正覺),慧解脫者亦于五蘊身厭離、離欲、滅除對五蘊的執著與想念而名慧解脫,如是成佛者與慧解脫是異、是同?此其叁也!
甲四、聲聞行者修七覺支自覺成等正覺義與成佛義無異
依《雜阿含經》卷二十七(七二九)說:“……爾時世尊厚襞伽梨枕頭,右
而臥,足足相累,系念明想,正念正智,作起覺想,告尊者阿難:汝說七覺分。時尊者阿難即白佛言:世尊,所謂念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擇法、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佛告阿難:汝說精進耶?阿難白佛:我說精進。世尊,我說精進善逝。佛告阿難: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說是語已,正坐端身系念……。”
《雜阿含》卷二十一(五七一)亦說:“……願見尊者神通變化,……時尊者摩诃迦即入火光叁昧,于戶鈎孔中出火焰光燒,其薪都盡,唯白氈不然……,當知此者皆以不放逸爲本…,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菩提及余道品法。”
由此可知,佛告阿難,修七覺支成就、不放逸成就,便可成佛,即自覺成等正覺義。由是佛依七覺支成就而成佛,聲聞弟子亦依七覺支成就而解脫生死,如是則佛與阿羅漢是異?是同?此其四也。
甲五、天神稱贊世尊爲阿羅漢的經文
依《雜阿含經》卷五十(一叁二九)說:“……時醯魔波低天神,即與五百眷屬,往詣娑多耆利天神所,說偈問言:“十五日良時,天夜遇歡會,當說受何齋,從何羅漢受?”
時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今日佛世尊,在摩竭勝國,
住于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演說微妙法,滅除衆生苦,
苦苦及苦集,苦滅盡作證;
八聖出苦道,安穩趣涅槃,
當往設供養,我羅漢世尊。”
由此說明佛出世時有天神亦尊稱佛爲羅漢,而證明當時人、非人等對佛的“定義”即佛的“修證內涵”的認定並不是完全一致,此其五也。
甲六、佛讓半座給迦葉贊歎迦葉同己所得廣大之德
(甲一)佛稱歎迦葉與己同得漏盡通
如《雜阿含經》卷四十一(一一四叁)說:“摩诃迦葉語阿難言:汝聞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言:比丘,當如月譬住,常如新學,其唯摩诃迦葉比丘。
阿難答言:如是尊者摩诃迦葉。
阿難,汝曾爲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于無量大衆中請汝來坐耶?又複世尊以同己廣大之德稱歎汝,阿難,離欲惡不善法。乃至漏盡通稱歎?答言:不也,尊者摩诃迦葉。如是阿難,世尊如來應等正覺,于無量大衆中,口自說言,善來摩诃迦葉,請汝半座。複于大衆中,以同己廣大功德離欲惡不善法,乃至漏盡通,稱歎摩诃迦葉耶?
阿難答言:如是尊者摩诃迦葉,時摩诃迦葉于比丘尼衆中師子吼已……。”
由此可知,佛與大迦葉等阿羅漢同依遠離欲念、十惡不善之法而禅定成就,漏盡得解脫,故名成佛及成羅漢,以是佛及阿羅漢是異是同?以其六也。
(甲二)佛贊歎迦葉與己同得四禅定、四無量心等功德
如別譯《雜阿含經》卷六(一一七)(一一八)皆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诃迦葉,在于邊遠,草敷而住,衣被弊壞,染色變脫,須發亦長,來詣佛所。爾時世尊,大衆圍繞,而爲說法。
時諸比丘,見迦葉已,皆生是念;彼尊者,不知出家所有威儀,衣色變穢,須發亦長,威儀不具。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爲欲令彼生欽尚故,遙見迦葉,即語之言,善來迦葉,尋分半座,命令共坐,我當思惟:汝先出家,我後出家,是故命汝,與爾分座。
摩诃迦葉,聞斯教已,即懷惶悚,便起合掌,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是我大師,我是弟子。雲何與師同共同坐?第二、第叁,亦作是言。
佛告迦葉:實如汝言,我是汝師,汝是弟子,即命迦葉,汝可于彼所應坐處,于中而坐。時尊者迦葉,即奉佛教,敷座而坐。
爾時世尊,爲欲令彼諸比丘等,益增厭惡,自呵責故,爲欲贊歎摩诃迦葉功德,尊重與佛齊故。告諸比丘:我修離欲之定,入于初禅,作意思惟,迦葉比丘亦離欲惡不善,有覺有觀,入于初禅,亦複晝夜,欲入初禅、二禅、叁禅、及四禅,亦複如是。我若發心欲入慈心,無嫌怨心、無惱心、遍廣心、善修無量,于其東方,作如是心,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作是心,我于晝夜,欲修是心,摩诃迦葉,亦複如是,欲入慈心,無嫌怨心、無惱心、遍廣心,善修無量,于其東方,作如是心,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作是心。我若修于悲喜舍心,我于晝夜,常入此心,摩诃迦葉,亦複如是,于晝夜中,常入此心。我欲滅除惱壞,卻于色想,除若幹想,入無邊虛空,亦欲晝夜常入此定,識處、不用處,非想非非想處,亦複如是。我亦欲入神通等定,能以一身,作無量身,以無量身,還作一身,我欲觀察諸方上下,入于石壁,無有障礙,猶如虛空,坐臥空中,如彼雁王,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至梵天,手扪日月。若我晝夜欲修是定,迦葉比丘,亦複如是,欲入于彼神通等定,能以一身,作無量身,以無量身,還爲一身,觀察西方、四維上下,能以此身,入于石壁,無有障閡,猶如虛空,坐臥空中,如彼雁王,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至梵天,手扪日月,亦欲晝夜常入此定,天眼、天耳、及他心智、宿命漏盡,亦複如是。
爾時世尊言:我彼無量大衆之中,稱贊迦葉功德,尊重如是種種與己齊等。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卷四十一(一一四二)也有同樣的經文,因原始佛教行者重視《雜阿含經》所說,故一並節錄,如經上說:“尊者摩诃迦葉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複欲警惕諸比丘;複以尊者摩诃迦葉同己所得殊勝廣大功德,爲現衆故告諸比丘:我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摩诃迦葉亦複如我,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我欲第二、第叁、第四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摩诃迦葉亦複如是,乃至第四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我隨所欲慈悲喜舍、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神通境界,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迦葉比丘亦複如是,乃至漏盡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爾時世尊于無量大衆中稱歎摩诃迦葉同己廣大勝妙功德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由佛贊歎迦葉的經文,似乎更加證明“佛與阿羅漢”的修證內涵同是依四禅定、四無量心等修學成就而成爲“如來應等正覺者”及成爲“俱解脫阿羅漢”(迦葉即是俱解脫的代表者),由是佛與阿羅漢的“內證智境”是異?是同?此其七也。
(乙)《長阿含》
佛盡覺知故名等正覺
依《長阿含經》卷十二(一七)說:“……如來于彼過去事、若在目前無不知見,于未來世生于道智,過去世事、虛妄不實、不足喜樂,無所利益,佛則不記。或過去事有實無可喜樂,無所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而無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有所利益,如來盡知然後記之。未…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