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所,亦以此义、此句、此味、而问,彼五百比丘,亦以此义、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说。是故当知,师及弟子,一切同法、同义、同句、同味。

  佛告阿难,汝知彼上座,为何如比丘?

  阿难白佛:不知世尊。

  佛告阿难:上座者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已舍重担,正智、心善解脱。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卷二十一(五六一)亦同)。

  (甲二)依无相三昧成就而说

  如《杂阿含》卷二十一(五五六)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娑只城安禅林中,尔时众多比丘尼,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尔时世尊为众多比丘尼,种种说法。示教利喜已,默然住。

  时诸比丘尼白佛言:世尊,若无相心三昧,不勇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此无相心三昧世尊说,是何果何功德?

  佛告诸比丘尼:若无相心三昧,不勇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此无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时诸比丘尼,闻世尊所说,欢喜随喜,作礼面去。

  时众多比丘尼往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若无相心三昧,不勇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此三昧说,是何果何功德?尊者阿难语诸比丘尼:姊妹,若无相心三昧,不勇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是智果智功德。

  诸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难,大师及弟子,同句、同味、同义,所谓第一句义,今诸比丘尼,诣世尊所,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义,问世尊,世尊亦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义,为我等说,如尊者阿难所说不异,是故奇特,大师及弟子,同句、同味、同义。时诸比丘尼,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一亦说:“若得空三昧,亦无所愿,便得无愿三昧,以得无愿三昧,不求死此生彼,都无所想念,复有无相三昧,可得娱乐,观察诸法已便得空三昧,已得空三昧,便成阿耨多罗三萨三菩提。”

  由此可知,佛与诸弟子皆同法、同句、同义及佛与诸弟子皆同得无相三昧、无愿三昧、空三昧,故名成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成罗汉,是故说佛与阿罗汉同等,此是其二也!

  甲三、为何如来与慧解脱无有差别义?

  依《杂阿含经》卷三(七五)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

  由此可知,成佛者亦于五蕴身离欲、不起五蕴想念,故得解脱生死,而名为“成佛者”(如来应等正觉),慧解脱者亦于五蕴身厌离、离欲、灭除对五蕴的执著与想念而名慧解脱,如是成佛者与慧解脱是异、是同?此其三也!

  甲四、声闻行者修七觉支自觉成等正觉义与成佛义无异

  依《杂阿含经》卷二十七(七二九)说:“……尔时世尊厚襞伽梨枕头,右

  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想,正念正智,作起觉想,告尊者阿难:汝说七觉分。时尊者阿难即白佛言:世尊,所谓念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佛告阿难:汝说精进耶?阿难白佛:我说精进。世尊,我说精进善逝。佛告阿难:唯精进修习多修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是语已,正坐端身系念……。”

  《杂阿含》卷二十一(五七一)亦说:“……愿见尊者神通变化,……时尊者摩诃迦即入火光三昧,于户钩孔中出火焰光烧,其薪都尽,唯白毡不然……,当知此者皆以不放逸为本…,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菩提及余道品法。”

  由此可知,佛告阿难,修七觉支成就、不放逸成就,便可成佛,即自觉成等正觉义。由是佛依七觉支成就而成佛,声闻弟子亦依七觉支成就而解脱生死,如是则佛与阿罗汉是异?是同?此其四也。

  甲五、天神称赞世尊为阿罗汉的经文

  依《杂阿含经》卷五十(一三二九)说:“……时醯魔波低天神,即与五百眷属,往诣娑多耆利天神所,说偈问言:“十五日良时,天夜遇欢会,当说受何斋,从何罗汉受?”

  时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今日佛世尊,在摩竭胜国,

  住于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演说微妙法,灭除众生苦,

  苦苦及苦集,苦灭尽作证;

  八圣出苦道,安稳趣涅槃,

  当往设供养,我罗汉世尊。”

  由此说明佛出世时有天神亦尊称佛为罗汉,而证明当时人、非人等对佛的“定义”即佛的“修证内涵”的认定并不是完全一致,此其五也。

  甲六、佛让半座给迦叶赞叹迦叶同己所得广大之德

  (甲一)佛称叹迦叶与己同得漏尽通

  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一(一一四三)说:“摩诃迦叶语阿难言:汝闻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言:比丘,当如月譬住,常如新学,其唯摩诃迦叶比丘。

  阿难答言:如是尊者摩诃迦叶。

  阿难,汝曾为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于无量大众中请汝来坐耶?又复世尊以同己广大之德称叹汝,阿难,离欲恶不善法。乃至漏尽通称叹?答言:不也,尊者摩诃迦叶。如是阿难,世尊如来应等正觉,于无量大众中,口自说言,善来摩诃迦叶,请汝半座。复于大众中,以同己广大功德离欲恶不善法,乃至漏尽通,称叹摩诃迦叶耶?

  阿难答言:如是尊者摩诃迦叶,时摩诃迦叶于比丘尼众中师子吼已……。”

  由此可知,佛与大迦叶等阿罗汉同依远离欲念、十恶不善之法而禅定成就,漏尽得解脱,故名成佛及成罗汉,以是佛及阿罗汉是异是同?以其六也。

  (甲二)佛赞叹迦叶与己同得四禅定、四无量心等功德

  如别译《杂阿含经》卷六(一一七)(一一八)皆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在于边远,草敷而住,衣被弊坏,染色变脱,须发亦长,来诣佛所。尔时世尊,大众围绕,而为说法。

  时诸比丘,见迦叶已,皆生是念;彼尊者,不知出家所有威仪,衣色变秽,须发亦长,威仪不具。

  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为欲令彼生钦尚故,遥见迦叶,即语之言,善来迦叶,寻分半座,命令共坐,我当思惟:汝先出家,我后出家,是故命汝,与尔分座。

  摩诃迦叶,闻斯教已,即怀惶悚,便起合掌,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是我大师,我是弟子。云何与师同共同坐?第二、第三,亦作是言。

  佛告迦叶:实如汝言,我是汝师,汝是弟子,即命迦叶,汝可于彼所应坐处,于中而坐。时尊者迦叶,即奉佛教,敷座而坐。

  尔时世尊,为欲令彼诸比丘等,益增厌恶,自呵责故,为欲赞叹摩诃迦叶功德,尊重与佛齐故。告诸比丘:我修离欲之定,入于初禅,作意思惟,迦叶比丘亦离欲恶不善,有觉有观,入于初禅,亦复昼夜,欲入初禅、二禅、三禅、及四禅,亦复如是。我若发心欲入慈心,无嫌怨心、无恼心、遍广心、善修无量,于其东方,作如是心,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作是心,我于昼夜,欲修是心,摩诃迦叶,亦复如是,欲入慈心,无嫌怨心、无恼心、遍广心,善修无量,于其东方,作如是心,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作是心。我若修于悲喜舍心,我于昼夜,常入此心,摩诃迦叶,亦复如是,于昼夜中,常入此心。我欲灭除恼坏,却于色想,除若干想,入无边虚空,亦欲昼夜常入此定,识处、不用处,非想非非想处,亦复如是。我亦欲入神通等定,能以一身,作无量身,以无量身,还作一身,我欲观察诸方上下,入于石壁,无有障碍,犹如虚空,坐卧空中,如彼雁王,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至梵天,手扪日月。若我昼夜欲修是定,迦叶比丘,亦复如是,欲入于彼神通等定,能以一身,作无量身,以无量身,还为一身,观察西方、四维上下,能以此身,入于石壁,无有障阂,犹如虚空,坐卧空中,如彼雁王,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至梵天,手扪日月,亦欲昼夜常入此定,天眼、天耳、及他心智、宿命漏尽,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言:我彼无量大众之中,称赞迦叶功德,尊重如是种种与己齐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卷四十一(一一四二)也有同样的经文,因原始佛教行者重视《杂阿含经》所说,故一并节录,如经上说:“尊者摩诃迦叶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复欲警惕诸比丘;复以尊者摩诃迦叶同己所得殊胜广大功德,为现众故告诸比丘:我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摩诃迦叶亦复如我,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我欲第二、第三、第四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摩诃迦叶亦复如是,乃至第四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我随所欲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神通境界,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漏尽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尔时世尊于无量大众中称叹摩诃迦叶同己广大胜妙功德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由佛赞叹迦叶的经文,似乎更加证明“佛与阿罗汉”的修证内涵同是依四禅定、四无量心等修学成就而成为“如来应等正觉者”及成为“俱解脱阿罗汉”(迦叶即是俱解脱的代表者),由是佛与阿罗汉的“内证智境”是异?是同?此其七也。

  (乙)《长阿含》

  佛尽觉知故名等正觉

  依《长阿含经》卷十二(一七)说:“……如来于彼过去事、若在目前无不知见,于未来世生于道智,过去世事、虚妄不实、不足喜乐,无所利益,佛则不记。或过去事有实无可喜乐,无所利益,佛亦不记,若过去事有实可乐,而无利益,佛亦不记,若过去事有实可乐有所利益,如来尽知然后记之。未…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