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P3

  ..续本文上一页来现在亦复如是。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应时语、实语、义语、利语、法语、律语、无有虚也。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以何等义,名等正觉?佛所知见、所灭、所觉,佛尽觉知,故名等正觉。”

  《长阿含》卷十四(二一)亦说:“虽知不著,以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

  由此可知,佛因四圣谛平等正觉无余解脱而成佛,成佛后,尽觉知过去事、现在事、未来事,同时俱解脱阿罗汉,亦因四圣谛观无余解脱而得宿命通亦能觉知过去、现在、未来事,由是佛与阿罗汉的神通力用是异、是同?此其八也!

  (丙)《中阿含》、《增一阿含》

  甲一、佛自说今生受生是最后之身

  依《中阿含》卷二十九“一二一”说:“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加兰哆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共受夏坐。尔时世尊月十五日,说从解脱相请请时,在比丘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我是梵志、而得灭讫,无上医王,我今受身最是后边。我是梵志、得灭讫后,无上医王,我今受身最是后边,谓汝等辈是我真子,从口而生,法法所化,谓汝等辈是我真子,从口而生,法法所化,汝当教化,转相教诃。

  尔时尊者舍梨子亦在众中,于是尊者舍梨子即从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向之所说,我是梵志而得灭讫,无上医王,我今受身,最是后边。我是梵志、得灭讫后、无上医王,我今受身,最是后边。谓汝等辈是我真子,从口而生,法法所化。谓汝等辈是我真子,从口而生,法法所化,汝当教化转相教诃。世尊,诸不调者令得调御,诸不息者令得止息,诸不度者而令得度,诸不脱者令得解脱,诸不灭讫者令得灭讫,未得道者令其得道,……。”

  佛自说今生受生是最后生身,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文,因《四阿含》中多篇皆有这样的经句,因为佛自说今生受生是最后生身,而令一分后学者解读为佛今世是依最后的“有漏身”了脱生死,是处于“有余涅槃”间,故自言今世受生是最后生身,死后便入无余涅槃,而声闻弟子亦是依今世最后有漏身了脱生死,亦是于今世受生受最后生身,如是佛的解脱身与阿罗汉的解脱身是异?是同?此其九也!

  甲二、佛自称三千大千世界有六位阿罗汉出世

  依《增一阿含》卷十四说:“是时优毗伽梵志,遥见世尊光色炳然翳日月明,见已,白世尊曰:瞿昙师主今为所在,为依何人,出家学道,恒喜说何法教?为从何来?为欲所至?

  尔时世尊向彼梵志,而说此偈:

  我成阿罗汉,世间最无比;

  天及世间人,我今最为上。

  我亦无师保,亦复无与等;

  独尊无过者,冷而无复温。

  今当转*轮,往诣加尸邦,

  今以甘露药,开彼盲冥者。

  波罗捺国界,加尸国王土;

  五比丘住处,欲说微妙法。

  使彼早成道,及得漏尽通;

  以除恶法元,是故最为胜。

  尔时五比丘称世尊为卿。是时世尊告五比丘曰:汝等莫轻无上至真等正觉,所以然者?我今已成无上至真等正觉,五比丘当知,此四谛者三转十二行,如实不知者则不成无上至真等正觉,以我分别此四谛三转十二行,如实知之,是故成无上至真等正觉。

  尔时说此法时,阿若拘邻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是时世尊告拘邻曰:汝今以逮法得法。

  拘邻报曰:如是世尊,以得法逮法。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汝等二人住受教诲,三人乞食,三人所得食者,六人当共食之,三人住受教诲,二人往乞食,二人所得食者,六人当取食之。尔时教诲,此时成无生涅槃法,亦成无生无病无老无死。是时五比丘尽成阿罗汉,是时三千大千刹土有五阿罗汉,佛为第六。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汝等尽共人间乞食,慎莫独行,然复众生之类诸根纯熟,应得度者,我今当往优留毗村聚在彼说法……。”

  甲三、佛度千比丘解脱生死亦自称佛为阿罗汉

  如《增一阿含经》卷十四(五):“……佛度五比丘后,又度迦叶及迦叶弟子与江迦叶及伽夷迦叶弟子等共一千人……,是时彼千比丘受佛教已,千比丘尽成阿罗汉,是时世尊已见千比丘得阿罗汉,尔时阎浮里地有千阿罗汉及五比丘,佛为大师……。”(佛为第六尊大师)

  由此可知,佛当时对外道梵志亦自称“我成阿罗汉”,而且在初转*轮度憍陈如五比丘了脱生死后,亦自称:“是时三千大千世界中有五位阿罗汉,佛为第六尊阿罗汉”,乃至之后度化三迦叶及三迦叶弟子等一千人,亦称娑婆世界有千阿罗汉出世。又对最初度化的五比丘阿罗汉说:佛为阎浮提世界中的第六位阿罗汉大师。这段经文是最为后世一分佛学者所引用,而证明佛就是阿罗汉,此其十也。然而此段经文是出自《增一阿含经》,但是必须注意:在《增一阿含》中不仅有“佛是阿罗汉的经文”,同时也有分辨“佛、阿罗汉、辟支佛”三乘差别义的经文,更有“菩萨法义”的经文。故知一分佛学者所引用的“佛是阿罗汉”的经文,乃有“取其所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之嫌,并没有正视、分辨及深思《增一阿含》乃至《四阿含》中为何均有“佛是阿罗汉的经文”及又为何皆有“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以及为何又皆有“佛、阿罗汉、辟支佛三乘”等经文的“真实义”为何?

  (丁)《中阿含》

  佛自述经过四禅定得证六种神通的经过

  依《中阿含经》卷四十(一五七)说:“……我亦如是,于此众生无明来,无明乐,无明覆,无明卵之所里,我先观法,我于众生为最第一。梵志,我持蒿草往诣觉树,布草树下,敷尼师檀,结跏趺坐,不破正坐,要至漏尽,我不破正坐,要至漏尽。我正坐已,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逮初禅成就游,是谓我尔时获第一增上心,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安稳快乐,令升涅槃。

  复次梵志,我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逮第二禅成就游,是谓我尔时获第二增上心,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安稳快乐,令升涅槃。

  复次梵志,我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逮第三禅成就游,是谓我尔时获第三增上心,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安稳快乐,令升涅槃。

  复次梵志,我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逮第四禅成就游,是谓我尔时获第四增上心,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安稳快乐,令升涅槃。

  复次梵志,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觉忆宿命智通作证,我有行、有相貌,忆本无量昔所经历,谓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败劫,无量成败劫,彼众生名某,彼昔更历,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讫,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讫,是谓我尔时初夜得此第一明达,以本无放逸,乐住远离,修行精勤,谓无智灭而智生,闇坏而明成,无明灭而明生,谓忆宿命智作证明达。

  复次梵志,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于生死智通作证,我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妙与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上生天中,是谓我尔时中夜得此第二明达。以本无放逸,乐住远离,修行精勤,谓无智灭而智生,闇坏而明成,无明灭而明生,谓生死智作证明达。

  复次梵志,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于漏尽智通,作证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习,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习,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我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谓我尔时后夜得此第三明达。以本无放逸,乐住远离,修行精勤,谓无智灭而智生,闇坏而明成,无明灭而明生,谓漏尽智作证明达……。”

  由此可知,佛是经过四禅定而依次得证“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达,而俱解脱阿罗汉,亦是经过四禅定而获得三明达、漏尽得解脱,如是则佛的解脱过程及阿罗汉的解脱过程是异?是同?此其十一也。

  (戊)《长阿含》

  佛与阿罗汉一样经过四禅、四空定再经历四禅、从四禅起而入灭

  依《长阿含经》卷四(二)及《般泥洹经》卷下皆记载说:“佛告阿难:我亦自知今此众中最小比丘,皆见道迹不趣恶道,极七往返必尽苦际。尔时世尊即记莂千二百弟子所得道果。时世尊披郁多罗僧出金色臂,告诸比丘:汝等当观,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尔时世尊重观此义,而说偈言:

  右臂紫金色,佛现如灵瑞;

  去来行无常,现灭无放逸。

  是故比丘,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此是如来末后所说。于是世尊即入初禅定、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不用定,从不用定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入灭想定。

  是时阿难问阿那律:世尊已般涅槃耶?阿那律言:未也阿难,世尊今者在灭想定,我昔亲从佛闻,从四禅起乃般涅槃。

  于时世尊,从灭想定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不用定,从不用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空处定…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