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P4

  ..续本文上一页,从空处定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第三禅,从三禅起、入第二禅,从二禅起、入第一禅,从第一禅起、入第二禅,从二禅起、入第三禅,从三禅起、入第四禅起、佛般涅槃。

  当于尔时,地大震动,诸天世人皆大惊怖,诸有幽冥日月光明所不照处,皆蒙大明,各得相见,

  相谓言:彼人生此,彼人生此,其光普遍过诸天光。”

  不仅佛在涅槃前,经过四禅、四空定及灭尽定,经历九次第定的过程,才从四禅起般涅槃,就是俱解脱阿罗汉也是在入灭前经过九次第定的历程,才从四禅起而般涅槃,如以下经文所说:

  (己)《增一阿含》

  甲一、舍利弗入涅槃前现最后禅定神通变化

  依《增一阿含经》卷十八说:“今不堪见世尊取般涅槃,又我躬从如来闻此语,诸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上足弟子先取般涅槃,然后佛取般涅槃。又最后弟子亦取般涅槃,然后世尊不久当取灭度,唯愿世尊,听取灭度。

  世尊告曰:今正是时。

  舍利弗即住如来前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而入初禅,从初禅起、入二禅,从二禅起、复入三禅,从三禅起、复入四禅,从四禅起、复入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起、入不用处、识处、空处,从空处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

  时尊者舍利弗从四禅起已,告诸比丘:此名师子奋迅三昧,是时诸比丘叹未曾有,甚奇甚奇……是时尊者舍利弗即于其夜而般涅槃。”

  甲二、目连入涅槃情形

  依《增一阿含》卷十九说:“尔时有众多比丘从尊者目连后,是时众多比丘共目连到摩瘦村,在彼游化,身抱重患。是时目连躬自露地、敷座而坐而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从空处起、入识处,从识处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处起、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从初禅起飞在空中坐卧经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作十八变神足变化。是时尊者大目揵连还下就座,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复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从空处起入识处,从识处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处起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还入水光、火光、有想无想处、不用处、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复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寻时取灭度。

  尔时,大目揵连已取灭度,是时此地极大震动,诸天各各相告来下,省觐大目犍连。”

  另《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及卷五十亦有记载余比丘尼及大爱道等五百比丘尼最后从四禅起,便取灭度的经文。

  由此可知,佛在涅槃前所显现的禅定证量与神通变化是与阿罗汉在涅槃前所显现的禅定、神通变化是同等的,因此而令一分佛学者认为佛就是阿罗汉,此其十二也。但是“大乘经典”所属的《大般涅槃经》中所记载佛涅槃的境界又有别于《阿含经》所述佛涅槃情形,而另有更深入的内涵,为大乘佛子所信受。

  综观上述经文可知,《四部阿含经》中皆有提到为何“佛是阿罗汉的经文”,如前述经文说:佛与诸弟子同法、同句、同义、同味及佛与诸弟子同得无相三昧、无愿三昧、空三昧,故名佛与阿罗汉无异。又佛自称是阿罗汉,并且赞叹大迦叶与佛同具解脱之德,又自述声闻弟子依四圣谛、七觉支等修学成就而成等正觉,佛亦是修四圣谛、七觉支成就而成等正觉,而令一分佛学者肯定“阿罗汉就是佛”。尤其前述《中阿含经》里提到,佛证解脱的过程和声闻弟子一样,皆是在修禅定时,经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过程,再从四禅起,而得到三明、漏尽、解脱。在《长阿含经》里又再次提到,佛在涅槃前也和阿罗汉弟子一样,反覆出入四禅定及四空定、灭尽定,最后从四禅起,再证入涅槃,因此更会让一类佛弟子肯定佛的解脱与涅槃和阿罗汉是一样的。而且在《中阿含经》内确实有佛的解脱与“阿罗汉解脱无有差别的经文”。

  (庚)《中阿含》

  为何说佛的解脱、慧解脱、俱解脱无有差别?

  依《中阿含经》卷三十六(一四五)经中:有一段目摙和阿难的问话,如经文说:“……梵志瞿默目揵连即问曰:“阿难,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俱解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有何胜如?”

  尊者阿难回答说:“目犍连,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

  这段经文意思是说,目犍连问阿难:“佛的解脱和一种慧解脱阿罗汉和另一种俱解脱阿罗汉,他们三种圣人的解脱,有什么不同,那一种解脱比较殊胜?”

  阿难回答说:“他们三种解脱没有差别,也没有那一种解脱胜过其他两种,都是平等平等。”

  这段经文讲到有三种解脱的修行人,一种是佛的解脱,一种是慧解脱阿罗汉,一种是俱解脱阿罗汉。(心解脱及慧解脱同时成就,便称为俱解脱者。)

  首先来了解“解脱”的意思是什么?依《阿含经》说,解脱是涅槃的另一种代称。一个佛弟子要怎么样修行,才可以得到解脱呢?在《阿含经》中,处处都有说明:佛弟子最主要的修行目的,就是要在行、住、坐、卧的发心学佛之间,不起贪念、不起嗔怒心和断除愚痴心、无明心,也就是要经过“定慧”的修持,获得出世的智慧觉照,才能稳当在解脱道上行,当佛弟子在止观等持间,断除贪、嗔、痴三毒的心,就能得到解脱。贪嗔痴三毒具足解脱时,就称为俱解脱阿罗汉。而要如何才能证明你确实已经在修行的过程中,断除贪嗔痴,得到解脱心智成就呢(《杂阿含》卷八)?就是在行、住、坐、卧的当中,都能够自觉、自证:空、无相、无所有的真理,这是一种反观内心的觉悟。凡是能够获证这种“空无相、无所有”真理的修行人,便可以说他得到了解脱。佛和阿罗汉都是断除贪、嗔、痴三毒烦恼,证得空性,获证解脱,能够承受人、天恭敬供养的修行人,诸如“前述谈到“佛为何是阿罗汉”的经文”,又如说“佛与诸弟子同法、同句、同义、同味”,又说“佛与诸弟子皆是四圣谛、四念处等修学成就而成等正觉”,甚至说“佛与诸弟子皆经过四禅、四空定、灭尽定的过程而了脱生死”,其中为何会认为佛与阿罗汉平等的道理,乃是依此处所述,佛与阿罗汉皆是依止观俱修,断除贪嗔痴,获证空、无相、无愿、无所有的“解脱心、解脱智慧”的观点而言,而且因为这一段经文的引证,有的人就把阿罗汉比做佛。这段经文还有讲到一种慧解脱阿罗汉,慧解脱的意思就是说,虽然这个修行人还没有断尽贪、嗔、痴三毒烦恼,但是他已经能够用出世智慧证知自己未来不再遭受像凡夫一样生生死死的果报色身,并且能够在每一念每一念的当中,都朝向解脱的目标前进。这种一定会得证涅槃的修行人,也可以称为解脱行者,但是因为他还没有得到具足解脱,所以用另一种慧解脱阿罗汉的名称来称呼他。

  而在《杂阿含》卷十四(三四七)有详细说明“慧解脱”的意义。如经文介绍:有一类行者没有经过“四禅定”的过程,顿得慧解脱。如经文说:“不入正受,而复记说,自知自证。”佛又解释说:“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佛又解释:“先知法住智”的意义为:“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等十二因缘的还灭观,因正见十二因缘法的还灭处”,即用“智慧心眼,顿断十二缘起的源头,故名先得法住智,亦名慧解脱。而无明灭,即贪嗔痴彻底熄灭之意,故知慧解脱者是宿世已修,今生顿证。”

  《中阿含》卷二十四(九八)又说:“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是谓比丘阿罗诃名慧解脱。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真,心不染著得解脱(先得慧解脱)及此八解脱顺逆身作证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

  这是经上分辨“慧解脱”与“俱解脱”者是两种解脱人。(按七识住,即是指“人、欲界天、色界天等有七识住(不详解)。二处知如真的二处即是指“无想天及非有想非无想天二处。”八解脱即是指八种修行次第如:

  色观色、

  内无色想外观色、

  ……至度色界、无色界等至解脱身作证、慧观诸漏尽知名八解脱(不详解)《长阿含》卷十亦同。

  在《阿含经》里,处处都有说明,在一个具有解脱智慧修行人心地的当中,如果在他的内心,仍然有我要和众生相互比较智慧、才能的差别心、比较心、胜负心存在,就会有烦恼存在,既然有烦恼存在,又如何能够称为“心地善良的解脱者”呢?就是因为在佛的解脱心中,阿罗汉的解脱心中以及慧解脱修行人的内心中,在他们三种圣人的心中,都没有和众生比较智慧、才能、名利、好坏、美丑等的差别心、胜负心、比较心,所以称这三种圣人内心的解脱是平等一样的。但是在这三种圣人其他的德行和福德、智慧上,却是不平等的。何以证明?后续自明。

  (2)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

  虽然在《四部阿含经》上皆有佛自称是阿罗汉的经文,但是在《四阿含》中,却没有任何一位阿罗汉弟子敢自称是佛,已经成就佛的无上智慧。而阿罗汉的智慧不如佛的事实,这在《四部阿含经》中皆有记载。

  甲、迦叶说…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