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空處定起,入第四禅,從第四禅起、入第叁禅,從叁禅起、入第二禅,從二禅起、入第一禅,從第一禅起、入第二禅,從二禅起、入第叁禅,從叁禅起、入第四禅起、佛般涅槃。
當于爾時,地大震動,諸天世人皆大驚怖,諸有幽冥日月光明所不照處,皆蒙大明,各得相見,
相謂言:彼人生此,彼人生此,其光普遍過諸天光。”
不僅佛在涅槃前,經過四禅、四空定及滅盡定,經曆九次第定的過程,才從四禅起般涅槃,就是俱解脫阿羅漢也是在入滅前經過九次第定的曆程,才從四禅起而般涅槃,如以下經文所說:
(己)《增一阿含》
甲一、舍利弗入涅槃前現最後禅定神通變化
依《增一阿含經》卷十八說:“今不堪見世尊取般涅槃,又我躬從如來聞此語,諸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上足弟子先取般涅槃,然後佛取般涅槃。又最後弟子亦取般涅槃,然後世尊不久當取滅度,唯願世尊,聽取滅度。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
舍利弗即住如來前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而入初禅,從初禅起、入二禅,從二禅起、複入叁禅,從叁禅起、複入四禅,從四禅起、複入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起、入不用處、識處、空處,從空處起、入第四禅,從第四禅起、入叁禅,從第叁禅起、入第二禅,從第二禅起、入初禅,從初禅起、入第二禅,從第二禅起、入第叁禅,從第叁禅起、入第四禅。
時尊者舍利弗從四禅起已,告諸比丘:此名師子奮迅叁昧,是時諸比丘歎未曾有,甚奇甚奇……是時尊者舍利弗即于其夜而般涅槃。”
甲二、目連入涅槃情形
依《增一阿含》卷十九說:“爾時有衆多比丘從尊者目連後,是時衆多比丘共目連到摩瘦村,在彼遊化,身抱重患。是時目連躬自露地、敷座而坐而入初禅,從初禅起、入第二禅,從第二禅起、入第叁禅,從第叁禅起、入第四禅,從第四禅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火光叁昧,從火光叁昧起、入水光叁昧,從水光叁昧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水光叁昧,從水光叁昧起、入火光叁昧,從火光叁昧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識處、空處、四禅、叁禅、二禅、初禅,從初禅起飛在空中坐臥經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作十八變神足變化。是時尊者大目揵連還下就座,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複入初禅,從初禅起入第二禅,從第二禅起入第叁禅,從第叁禅起入第四禅,從第四禅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火光叁昧,從火光叁昧起入水光叁昧,從水光叁昧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還入水光、火光、有想無想處、不用處、識處、空處、四禅、叁禅、二禅、初禅,複從初禅起入第二禅,從第二禅起入第叁禅,從第叁禅起入第四禅,從第四禅起尋時取滅度。
爾時,大目揵連已取滅度,是時此地極大震動,諸天各各相告來下,省觐大目犍連。”
另《增一阿含經》卷叁十六及卷五十亦有記載余比丘尼及大愛道等五百比丘尼最後從四禅起,便取滅度的經文。
由此可知,佛在涅槃前所顯現的禅定證量與神通變化是與阿羅漢在涅槃前所顯現的禅定、神通變化是同等的,因此而令一分佛學者認爲佛就是阿羅漢,此其十二也。但是“大乘經典”所屬的《大般涅槃經》中所記載佛涅槃的境界又有別于《阿含經》所述佛涅槃情形,而另有更深入的內涵,爲大乘佛子所信受。
綜觀上述經文可知,《四部阿含經》中皆有提到爲何“佛是阿羅漢的經文”,如前述經文說:佛與諸弟子同法、同句、同義、同味及佛與諸弟子同得無相叁昧、無願叁昧、空叁昧,故名佛與阿羅漢無異。又佛自稱是阿羅漢,並且贊歎大迦葉與佛同具解脫之德,又自述聲聞弟子依四聖谛、七覺支等修學成就而成等正覺,佛亦是修四聖谛、七覺支成就而成等正覺,而令一分佛學者肯定“阿羅漢就是佛”。尤其前述《中阿含經》裏提到,佛證解脫的過程和聲聞弟子一樣,皆是在修禅定時,經過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的過程,再從四禅起,而得到叁明、漏盡、解脫。在《長阿含經》裏又再次提到,佛在涅槃前也和阿羅漢弟子一樣,反覆出入四禅定及四空定、滅盡定,最後從四禅起,再證入涅槃,因此更會讓一類佛弟子肯定佛的解脫與涅槃和阿羅漢是一樣的。而且在《中阿含經》內確實有佛的解脫與“阿羅漢解脫無有差別的經文”。
(庚)《中阿含》
爲何說佛的解脫、慧解脫、俱解脫無有差別?
依《中阿含經》卷叁十六(一四五)經中:有一段目摙和阿難的問話,如經文說:“……梵志瞿默目揵連即問曰:“阿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诃解脫(俱解脫),此叁解脫有何差別?有何勝如?”
尊者阿難回答說:“目犍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诃解脫,此叁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
這段經文意思是說,目犍連問阿難:“佛的解脫和一種慧解脫阿羅漢和另一種俱解脫阿羅漢,他們叁種聖人的解脫,有什麼不同,那一種解脫比較殊勝?”
阿難回答說:“他們叁種解脫沒有差別,也沒有那一種解脫勝過其他兩種,都是平等平等。”
這段經文講到有叁種解脫的修行人,一種是佛的解脫,一種是慧解脫阿羅漢,一種是俱解脫阿羅漢。(心解脫及慧解脫同時成就,便稱爲俱解脫者。)
首先來了解“解脫”的意思是什麼?依《阿含經》說,解脫是涅槃的另一種代稱。一個佛弟子要怎麼樣修行,才可以得到解脫呢?在《阿含經》中,處處都有說明:佛弟子最主要的修行目的,就是要在行、住、坐、臥的發心學佛之間,不起貪念、不起嗔怒心和斷除愚癡心、無明心,也就是要經過“定慧”的修持,獲得出世的智慧覺照,才能穩當在解脫道上行,當佛弟子在止觀等持間,斷除貪、嗔、癡叁毒的心,就能得到解脫。貪嗔癡叁毒具足解脫時,就稱爲俱解脫阿羅漢。而要如何才能證明你確實已經在修行的過程中,斷除貪嗔癡,得到解脫心智成就呢(《雜阿含》卷八)?就是在行、住、坐、臥的當中,都能夠自覺、自證:空、無相、無所有的真理,這是一種反觀內心的覺悟。凡是能夠獲證這種“空無相、無所有”真理的修行人,便可以說他得到了解脫。佛和阿羅漢都是斷除貪、嗔、癡叁毒煩惱,證得空性,獲證解脫,能夠承受人、天恭敬供養的修行人,諸如“前述談到“佛爲何是阿羅漢”的經文”,又如說“佛與諸弟子同法、同句、同義、同味”,又說“佛與諸弟子皆是四聖谛、四念處等修學成就而成等正覺”,甚至說“佛與諸弟子皆經過四禅、四空定、滅盡定的過程而了脫生死”,其中爲何會認爲佛與阿羅漢平等的道理,乃是依此處所述,佛與阿羅漢皆是依止觀俱修,斷除貪嗔癡,獲證空、無相、無願、無所有的“解脫心、解脫智慧”的觀點而言,而且因爲這一段經文的引證,有的人就把阿羅漢比做佛。這段經文還有講到一種慧解脫阿羅漢,慧解脫的意思就是說,雖然這個修行人還沒有斷盡貪、嗔、癡叁毒煩惱,但是他已經能夠用出世智慧證知自己未來不再遭受像凡夫一樣生生死死的果報色身,並且能夠在每一念每一念的當中,都朝向解脫的目標前進。這種一定會得證涅槃的修行人,也可以稱爲解脫行者,但是因爲他還沒有得到具足解脫,所以用另一種慧解脫阿羅漢的名稱來稱呼他。
而在《雜阿含》卷十四(叁四七)有詳細說明“慧解脫”的意義。如經文介紹:有一類行者沒有經過“四禅定”的過程,頓得慧解脫。如經文說:“不入正受,而複記說,自知自證。”佛又解釋說:“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于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佛又解釋:“先知法住智”的意義爲:“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等十二因緣的還滅觀,因正見十二因緣法的還滅處”,即用“智慧心眼,頓斷十二緣起的源頭,故名先得法住智,亦名慧解脫。而無明滅,即貪嗔癡徹底熄滅之意,故知慧解脫者是宿世已修,今生頓證。”
《中阿含》卷二十四(九八)又說:“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是謂比丘阿羅诃名慧解脫。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真,心不染著得解脫(先得慧解脫)及此八解脫順逆身作證成就遊,亦慧觀諸漏盡者,是謂比丘阿羅诃名俱解脫。”
這是經上分辨“慧解脫”與“俱解脫”者是兩種解脫人。(按七識住,即是指“人、欲界天、色界天等有七識住(不詳解)。二處知如真的二處即是指“無想天及非有想非無想天二處。”八解脫即是指八種修行次第如:
色觀色、
內無色想外觀色、
……至度色界、無色界等至解脫身作證、慧觀諸漏盡知名八解脫(不詳解)《長阿含》卷十亦同。
在《阿含經》裏,處處都有說明,在一個具有解脫智慧修行人心地的當中,如果在他的內心,仍然有我要和衆生相互比較智慧、才能的差別心、比較心、勝負心存在,就會有煩惱存在,既然有煩惱存在,又如何能夠稱爲“心地善良的解脫者”呢?就是因爲在佛的解脫心中,阿羅漢的解脫心中以及慧解脫修行人的內心中,在他們叁種聖人的心中,都沒有和衆生比較智慧、才能、名利、好壞、美醜等的差別心、勝負心、比較心,所以稱這叁種聖人內心的解脫是平等一樣的。但是在這叁種聖人其他的德行和福德、智慧上,卻是不平等的。何以證明?後續自明。
(2)阿羅漢不是佛的經文
雖然在《四部阿含經》上皆有佛自稱是阿羅漢的經文,但是在《四阿含》中,卻沒有任何一位阿羅漢弟子敢自稱是佛,已經成就佛的無上智慧。而阿羅漢的智慧不如佛的事實,這在《四部阿含經》中皆有記載。
甲、迦葉說…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