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來現在亦複如是。如來于過去、未來、現在,應時語、實語、義語、利語、法語、律語、無有虛也。佛于初夜成最正覺及末後夜于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複次,如來所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以何等義,名等正覺?佛所知見、所滅、所覺,佛盡覺知,故名等正覺。”

  《長阿含》卷十四(二一)亦說:“雖知不著,以不著則得寂滅,知受集滅味過出要,以平等觀無余解脫,故名如來。”

  由此可知,佛因四聖谛平等正覺無余解脫而成佛,成佛後,盡覺知過去事、現在事、未來事,同時俱解脫阿羅漢,亦因四聖谛觀無余解脫而得宿命通亦能覺知過去、現在、未來事,由是佛與阿羅漢的神通力用是異、是同?此其八也!

  (丙)《中阿含》、《增一阿含》

  甲一、佛自說今生受生是最後之身

  依《中阿含》卷二十九“一二一”說:“我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加蘭哆園,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共受夏坐。爾時世尊月十五日,說從解脫相請請時,在比丘衆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我是梵志、而得滅訖,無上醫王,我今受身最是後邊。我是梵志、得滅訖後,無上醫王,我今受身最是後邊,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汝當教化,轉相教诃。

  爾時尊者舍梨子亦在衆中,于是尊者舍梨子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向之所說,我是梵志而得滅訖,無上醫王,我今受身,最是後邊。我是梵志、得滅訖後、無上醫王,我今受身,最是後邊。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汝當教化轉相教诃。世尊,諸不調者令得調禦,諸不息者令得止息,諸不度者而令得度,諸不脫者令得解脫,諸不滅訖者令得滅訖,未得道者令其得道,……。”

  佛自說今生受生是最後生身,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經文,因《四阿含》中多篇皆有這樣的經句,因爲佛自說今生受生是最後生身,而令一分後學者解讀爲佛今世是依最後的“有漏身”了脫生死,是處于“有余涅槃”間,故自言今世受生是最後生身,死後便入無余涅槃,而聲聞弟子亦是依今世最後有漏身了脫生死,亦是于今世受生受最後生身,如是佛的解脫身與阿羅漢的解脫身是異?是同?此其九也!

  甲二、佛自稱叁千大千世界有六位阿羅漢出世

  依《增一阿含》卷十四說:“是時優毗伽梵志,遙見世尊光色炳然翳日月明,見已,白世尊曰:瞿昙師主今爲所在,爲依何人,出家學道,恒喜說何法教?爲從何來?爲欲所至?

  爾時世尊向彼梵志,而說此偈:

  我成阿羅漢,世間最無比;

  天及世間人,我今最爲上。

  我亦無師保,亦複無與等;

  獨尊無過者,冷而無複溫。

  今當轉*輪,往詣加屍邦,

  今以甘露藥,開彼盲冥者。

  波羅捺國界,加屍國王土;

  五比丘住處,欲說微妙法。

  使彼早成道,及得漏盡通;

  以除惡法元,是故最爲勝。

  爾時五比丘稱世尊爲卿。是時世尊告五比丘曰:汝等莫輕無上至真等正覺,所以然者?我今已成無上至真等正覺,五比丘當知,此四谛者叁轉十二行,如實不知者則不成無上至真等正覺,以我分別此四谛叁轉十二行,如實知之,是故成無上至真等正覺。

  爾時說此法時,阿若拘鄰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時世尊告拘鄰曰:汝今以逮法得法。

  拘鄰報曰:如是世尊,以得法逮法。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汝等二人住受教誨,叁人乞食,叁人所得食者,六人當共食之,叁人住受教誨,二人往乞食,二人所得食者,六人當取食之。爾時教誨,此時成無生涅槃法,亦成無生無病無老無死。是時五比丘盡成阿羅漢,是時叁千大千刹土有五阿羅漢,佛爲第六。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汝等盡共人間乞食,慎莫獨行,然複衆生之類諸根純熟,應得度者,我今當往優留毗村聚在彼說法……。”

  甲叁、佛度千比丘解脫生死亦自稱佛爲阿羅漢

  如《增一阿含經》卷十四(五):“……佛度五比丘後,又度迦葉及迦葉弟子與江迦葉及伽夷迦葉弟子等共一千人……,是時彼千比丘受佛教已,千比丘盡成阿羅漢,是時世尊已見千比丘得阿羅漢,爾時閻浮裏地有千阿羅漢及五比丘,佛爲大師……。”(佛爲第六尊大師)

  由此可知,佛當時對外道梵志亦自稱“我成阿羅漢”,而且在初轉*輪度憍陳如五比丘了脫生死後,亦自稱:“是時叁千大千世界中有五位阿羅漢,佛爲第六尊阿羅漢”,乃至之後度化叁迦葉及叁迦葉弟子等一千人,亦稱娑婆世界有千阿羅漢出世。又對最初度化的五比丘阿羅漢說:佛爲閻浮提世界中的第六位阿羅漢大師。這段經文是最爲後世一分佛學者所引用,而證明佛就是阿羅漢,此其十也。然而此段經文是出自《增一阿含經》,但是必須注意:在《增一阿含》中不僅有“佛是阿羅漢的經文”,同時也有分辨“佛、阿羅漢、辟支佛”叁乘差別義的經文,更有“菩薩法義”的經文。故知一分佛學者所引用的“佛是阿羅漢”的經文,乃有“取其所好”、“斷章取義”、“以偏概全”之嫌,並沒有正視、分辨及深思《增一阿含》乃至《四阿含》中爲何均有“佛是阿羅漢的經文”及又爲何皆有“阿羅漢不是佛”的經文,以及爲何又皆有“佛、阿羅漢、辟支佛叁乘”等經文的“真實義”爲何?

  (丁)《中阿含》

  佛自述經過四禅定得證六種神通的經過

  依《中阿含經》卷四十(一五七)說:“……我亦如是,于此衆生無明來,無明樂,無明覆,無明卵之所裏,我先觀法,我于衆生爲最第一。梵志,我持蒿草往詣覺樹,布草樹下,敷尼師檀,結跏趺坐,不破正坐,要至漏盡,我不破正坐,要至漏盡。我正坐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逮初禅成就遊,是謂我爾時獲第一增上心,即于現法,得安樂居,易不難得,樂住無怖,安穩快樂,令升涅槃。

  複次梵志,我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逮第二禅成就遊,是謂我爾時獲第二增上心,即于現法得安樂居,易不難得,樂住無怖,安穩快樂,令升涅槃。

  複次梵志,我離于喜欲,舍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舍,念樂住室,逮第叁禅成就遊,是謂我爾時獲第叁增上心,即于現法得安樂居,易不難得,樂住無怖,安穩快樂,令升涅槃。

  複次梵志,我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舍念清淨逮第四禅成就遊,是謂我爾時獲第四增上心,即于現法得安樂居,易不難得,樂住無怖,安穩快樂,令升涅槃。

  複次梵志,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覺憶宿命智通作證,我有行、有相貌,憶本無量昔所經曆,謂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敗劫,無量成敗劫,彼衆生名某,彼昔更曆,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訖,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訖,是謂我爾時初夜得此第一明達,以本無放逸,樂住遠離,修行精勤,謂無智滅而智生,闇壞而明成,無明滅而明生,謂憶宿命智作證明達。

  複次梵志,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于生死智通作證,我以清淨天眼出過于人,見此衆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妙與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衆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若此衆生成就身惡口意惡行,誹謗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衆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升善處,上生天中,是謂我爾時中夜得此第二明達。以本無放逸,樂住遠離,修行精勤,謂無智滅而智生,闇壞而明成,無明滅而明生,謂生死智作證明達。

  複次梵志,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于漏盡智通,作證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習,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我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謂我爾時後夜得此第叁明達。以本無放逸,樂住遠離,修行精勤,謂無智滅而智生,闇壞而明成,無明滅而明生,謂漏盡智作證明達……。”

  由此可知,佛是經過四禅定而依次得證“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叁明達,而俱解脫阿羅漢,亦是經過四禅定而獲得叁明達、漏盡得解脫,如是則佛的解脫過程及阿羅漢的解脫過程是異?是同?此其十一也。

  (戊)《長阿含》

  佛與阿羅漢一樣經過四禅、四空定再經曆四禅、從四禅起而入滅

  依《長阿含經》卷四(二)及《般泥洹經》卷下皆記載說:“佛告阿難:我亦自知今此衆中最小比丘,皆見道迹不趣惡道,極七往返必盡苦際。爾時世尊即記莂千二百弟子所得道果。時世尊披郁多羅僧出金色臂,告諸比丘:汝等當觀,如來時時出世,如優昙缽花時一現耳。

  爾時世尊重觀此義,而說偈言:

  右臂紫金色,佛現如靈瑞;

  去來行無常,現滅無放逸。

  是故比丘,無爲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無量衆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說。于是世尊即入初禅定、從初禅起、入第二禅,從第二禅起、入第叁禅,從第叁禅起、入第四禅,從第四禅起入空處定,從空處定起、入識處定,從識處定起、入不用定,從不用定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入滅想定。

  是時阿難問阿那律:世尊已般涅槃耶?阿那律言:未也阿難,世尊今者在滅想定,我昔親從佛聞,從四禅起乃般涅槃。

  于時世尊,從滅想定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起,入不用定,從不用定起,入識處定,從識處定起,入空處定…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