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P21

  ..續本文上一頁假有”的存在。雖然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教化的因緣及淨土衆生的壽命均是無量無邊不知其極的。不過也因隨順因緣終有“轉變的一天”,故稱淨土世界亦在“因緣法的無常、現實的轉變”當中。

  這個道理,更可以從極樂世界裏的衆生聽法、修法的印證中,得到證實。

  我們看極樂世界裏的衆生,都在聽聞些什麼佛法?

  如《阿彌陀經》所說:“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叁十七道品的佛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淨土衆生修叁十七道品的目的,就是爲了印證“諸法無我”的道理。

  我們再看《觀無量壽佛經》也說:“初觀成已,次作水想,想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見水澄清……,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名水想……。次觀寶樹……,樹想成已,次當想水……,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複有贊歎諸佛相好者……,次觀大勢至菩薩……,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

  《無量壽經》卷上也說:“八功德水……,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衆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叁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叁塗苦難惡事惡行之名,但有自然快樂善法善行之音,是故其國名曰極樂。”

  從以上叁部淨土經典所說的淨土衆生聽聞佛法的情形,可以印證,淨土衆生所聽聞的佛法根本的重點,就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根本修行方法,也就是諸法無我的道理。爲什麼淨土衆生會聽到淨土的自然環境發出苦、空、無常、無我了脫生死的修行方法呢?

  (4)寂靜涅槃義

  我們看《大阿彌陀佛經》上說:“阿彌陀佛欲度十方衆生,往生其刹,悉令得泥洹之道。”

  阿彌陀佛接引十方世界的衆生往生淨土的目的,就是爲了讓與彌陀有緣的衆生都能夠迅速踏上解脫生死的根本修行目的,也就是得證叁法印中最後一個法印“寂靜涅槃”的真理。(指中品而言)

  當淨土中的衆生,依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禅修精進,親自證悟到(從心識中)唯識所顯現的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的宇宙萬法,就有如鏡中的影相、夢中的幻事一般的影現在他的心眼中那麼的不實、虛幻、無我的時候,就已經離親證解脫的涅槃境界不遠了。而且依“淨土經典”所說,在淨土中得證涅槃的聲聞弟子,有無量無邊的多。

  就像《大阿彌陀經》上敘述極樂世界裏聲聞弟子得證涅槃的情形說:“淨土中的聲聞聖者如果有一個人證入涅槃,就好像大海中的水滴減去一滴水,不覺得大海裏的水減少了。淨土中如果有無數聲聞弟子得證涅槃,就好像大海中的水減去一條溪裏的水,也不覺得大海的水減少了。淨土中已經證入涅槃的聲聞弟子和現在將要證入涅槃的聲聞弟子,有無量無邊的多,就好像大海裏的水滴,數不清它的數目有多少一樣。”

  由此可知,不論是淨土的形成和轉變,或者是阿彌陀佛爲淨土衆生開示的佛法,乃至淨土衆生在淨土各處聽法、修法的過程(指中品、下品而言)和修行成果(指中品而言)都完全合乎《阿含經》裏所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叁法印的真理,也就是合乎“原始佛法”所說的根本修行的要義。

  提出淨土法門合乎原始佛法《阿含經》所說叁法印的道理,最重要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四衆弟子更能加以肯定“淨土法義”亦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第一手佛法”,不是後起的。所以應該繼續以平常心、真誠心念佛求生淨土。其次就是因爲有不少修行者受到一些“禅行者”及“現今佛法學術研究者”的影響,而動搖了自己對大乘佛法及對淨土的信心。故有必要提出來加以說明,以正視聽。

  應該說,學佛的基礎在《阿含》,所以說《阿含經》是根本佛法;而成佛的重心,是在“行菩薩道”。因爲“阿羅漢不是佛”,“行菩薩道”才有它肯定的意義和價值存在。

  3.佛有因有緣爲聲聞弟子說法亦有因有緣爲菩薩弟子說法

  (1)一分佛學者在“印度史實上”找不到“大菩薩”的出生、姓氏、死亡記錄便說“大乘經典”爲後起

  如佛在《雜阿含經》卷四十一(一四四)說:“迦葉,我今有因緣故,爲聲聞說法,非無因緣,依非無依,有神力非無神力。”

  由此說明了佛不僅“有因有緣”、“有威神力”爲聲聞弟子宣說“了脫生死”的法義,相對的,亦以“佛的大威神力、大悲願力”對不以“聲聞法義”爲滿足的另一類同是聲聞行者而具有菩薩根器的佛弟子宣說“成佛之道”。《阿含經》因非專門爲“菩薩行者”演說的經典,故只是略說“菩薩法”,然而佛在《四部阿含經》對所有隨佛出家的聲聞弟子明白的提醒說:“佛雖然與阿羅漢同證無相叁昧”,但是“阿羅漢不是佛”,所有阿羅漢只知“佛總相法義”,而皆不知“諸佛心中所有諸法。”這是《雜阿含經》中最明顯說明“阿羅漢不是佛”的經證。但是後世一分佛學者依史學考據的觀點,研究《阿含經》,均憑“個人自由心證”,取其所需,應該說是“斷章取義”,誤導“初學者”認爲《阿含經》沒有廣談“成佛之法”,故“大乘經典”是後起的。事實上,《增一阿含經》中早有“菩薩法”,只是略說,但是一分學者認爲“菩薩”的名詞是後起的。因爲在印度文獻資料中(如《阿含經》、《佛本集行經》……)中,找不到許多在“大乘經典”中出現的“大菩薩”行者在印度的出生、姓氏、死亡記錄及依“凡夫背誦的原理”來看“經典的結集”,認爲“如凡夫八十歲就死亡的佛陀”不可能宣說如此龐大、冗長的“大乘經典”,故肯定“大乘佛經”是後來輾轉彙集而成,令後世許多在家、出家佛弟子對“大乘經典”起大懷疑,惶恐莫名,不知所措。

  (2)地球時空本就是一個幻相、空相,任何“化生衆生”皆能自由出入這個“幻化世間”只有此界胎生衆生不能,爲什麼?

  當知在這個娑婆世界除了胎生、濕生、卵生的衆生,大部分的“化生衆生”,如福德鬼類、神祇(又有許多種類)、天神、天人以及各類宗教的護法神將……,均能夠在我們這個世界“自由出入”,因爲此界本來就是一個“幻相”。就因爲是幻相、空相,故其他化生衆生,大部分均能自由出入、變化、往返地球時空及其所居處所乃至所居世界,而且某類有“神通力、陰通力”的衆生更能自由出入、穿梭如幻、如化的娑婆世界的“業場”,是非常容易、輕松的事。只有此界衆生視此界爲“實有”,因視爲實有、堅持不舍此世界的現實環境所呈現的人、事、物景象,故跳脫不出這個世界“業場”(磁場)的束縛,動則得咎(如《地藏經》說,衆生舉心動念,不是業、無不是罪),動則受“此界衆生共業所感,而被這個地球業場(地心引力)所釋放出來的幻化能量所限製、禁锢于“此界磁場範圍內”動彈不得。故對此界幻生衆生(如鬼神類)乃至對(護法善神等)自由出入、穿梭在此世界及“十方世界中”守護“行菩薩道”、“用功念佛”或“禅修精進”的大乘佛子,並且對充塞在各各有“大乘佛子弘法辦道的道場”中的各類“護法神將”,當然視爲“天方夜譚”,認爲是不可能的事!“不僅大乘經典中記載有無數“大菩薩化身爲護法神將”守護在各各“大乘道場中”,而且這些充塞在各個宗教、道場中各式各類的外道、正道的“護法鬼神、善神、護法天神乃至護法菩薩等””,均是爲具有“天眼通者及一類陰眼通者或一類有修持者的直覺力(通外道)者”所能見聞的!在此不必說得太遠,何況是“已經了脫生死,具有不可思議變化身的大菩薩行者,焉不能做如是“神通變化”,在諸有因有緣的諸佛說法的聚會上自由出入這個“如幻、如化”的地球時空!

  

  請注意:隨佛出家的弟子本來就有兩種根器,一類是聲聞弟子,一類是從聲聞弟子再區分出來的菩薩行者,這在《增一阿含經》中明顯得分辨出來。只是一分研究“阿含者”全憑“個人自由心證”,不接受《增一阿含經》所說“菩薩法”的經證及不接受《四部阿含經》中均有記載“阿羅漢不是佛”的事實。只承認《四部阿含經》中所說“佛自稱是阿羅漢及佛自稱此身是最後身”的經文,這當然牽涉到“閱讀阿含的動機”爲何!

  

  (3)大菩薩爲何沒有“出世在當時印度”度衆生的最重要的原因?

  至于“大乘經典”中所記載的“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爲何不能在印度文獻資料上找到祂們的史迹。因爲這些“大菩薩行者”有的有“在印度出世混迹在隨佛出家的聲聞弟子當中”,或爲“居士身或爲出家身”,或許“沒有在印度出世”,當然找不到祂們的史迹。或者說就是有在印度出世,但是于當時並沒有因緣令其對外表明自己的身分,無從得知在聲聞弟子當中誰是大菩薩行者?

  如《大般若經》卷七說:“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間,安住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诃薩,從何處沒來生此間?從此處沒,當生何處?佛告具壽舍利子言:安住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诃薩,有從他方佛土沒來生此間,有從

  史多天沒來生此間,有從人中沒生此人中。”“大乘經典”中又有“一佛出世,千佛扶持”的經文,如果說,他們示同凡夫身,內秘菩薩行,凡夫衆生如何能識!

  而爲何“大菩薩行者”不能“明明白白”出現在這個世界度衆生

  最重要的就是,任何一尊佛,必須在“行菩薩道時”,長期扭轉無始以來與其有緣衆生的“宿業因緣”成爲善增上的“佛道業網”,當度化有緣衆生的宿…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