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因緣已經“了結”,轉變爲“佛道業網”純熟時,才能究竟成佛。而諸佛與“所度衆生的共業因緣”有“先後成熟的時間不同”之故,是以“一佛出世無二尊佛同時出世”,更不可以凡夫法看兩尊佛同時出世有“權力、鬥爭等疑問”。相對的,大菩薩行者“所度衆生”的共業因緣,自然也有“先後成熟的時間不同”,因爲在此娑婆世界“度化衆生”的“共業因緣不成熟”,“非在此一時期而顯化”,故未明顯“出現”在此世界“受生”令衆生知見。此是略說。
(4)大菩薩爲何不會出世在“末法之中”的理由?
有一比丘問:如果有“大乘佛法”,爲何現世之中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具有“廣大神通”的“大菩薩”出世度衆生?可見“菩薩”名詞是後起的。我們是應該好好想想:現世之中尚有許多出家弟子依《阿含經》在修聲聞解脫法,更何況佛在世時尚有出家弟子依“佛所說修菩薩法”,難道現世之中就沒有“在家居士及出家弟子”延續《阿含經》乃至依“大乘經典”所說在修“菩薩成佛之法”嗎!
而可以肯定的是,現代佛弟子中“小菩薩”很多,但是卻不見“大菩薩”出世度化衆生?應該省思:佛在世時,諸多大菩薩均是以“變化之身”在佛說“大乘法義”時才在“諸佛交會”時出現法會上,並沒有出世在當時的印度,何況是末法的今天!
何謂“菩薩”行者?大菩薩爲什麼不會出現在現世之中?疑惑者應該從“清淨業力”與“濁惡共業”等業、緣、果、報等課題重新省思吧!
(5)成立大乘佛法是佛說的另一個重要依據
最後以《成唯識論》內引述《大乘莊嚴論》中彌勤菩薩所說七種原由,成立大乘佛法是佛說!
1.若大乘經,佛滅度後,有余爲壞正法故說(有想要破壞正法的邪魔外道所杜撰,假借是佛說的正法),何故世尊,非如當起諸可怖事,先預記別?
2.大小乘教,本來俱行,甯知大乘獨非佛說?(本俱行亦即指聲聞乘與菩薩乘非先非後,一時同行,即佛在世大、小乘經藏同時結集之意)。
3.大乘所說,廣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外道經論中,曾所未說;設爲彼說,亦不信受;故大乘經,非非佛說。
4.若謂大乘是余佛說,非今佛語;則大乘教,是佛所說,其理極成。
5.若有大乘,即應信此諸大乘教,是佛所說,離此大乘不可得故。若無大乘,聲聞乘教,亦應非有。以離大乘,決定無有,得成佛義。誰出于世,說聲聞乘?故聲聞乘是佛所說,非大乘教,不應正理。
6.依大乘經,勤修行者,皆能引得無分別智,能正對治一切煩惱,故應信此是佛所說。
7.大乘所說意趣甚深,不可隨文而取其義,便生誹謗,謂非佛語,是故大乘真是佛說。
4.佛爲破衆生“執相之心而說法”不破因果緣起“法相”的存在
從以上所說得到一個結論,就是無論“大乘經典”及《阿含經》皆肯定的告訴四衆弟子,在無窮無盡的宇宙中,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無量諸佛出現在十方有衆生居住的世界中弘法、度衆,所以必然有穢土世界與淨土世界的緣起“事相”存在,而且衆緣和合而生的淨土世界,絕對不會因有人對“淨土的看法不同”,而不存在︵如有人持“唯心淨土”的觀點而不承認有他方緣起的淨土世界存在。︶
筆者有一次請問一位尼師說:“你念佛那麼久了,對往生淨土有沒有把握?”
尼師居然回答說:“心淨則佛土淨,沒有另外的淨土,你難道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手指往地下一按,此界立刻變淨土,這裏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我現在念佛心裏很自在,不需要求生淨土,因爲此世界便是淨土。”
我質問說:“心淨則佛土淨,是有其“修行層次的,有其曆劫莊嚴淨土的過程”的,不是一蹴而得的︵見《唯摩诘所說經》及見“淨土探究”下冊所釋︶。縱然你“內心清淨”,但是“緣起淨土”不會因爲“你現在心清淨了而不存在”,阿彌陀佛現在仍然在“極樂淨土”說法、度衆。”
尼師回答說:“是的,是的,還是有“極樂世界存在”,這裏依然有“現實娑婆世界的顯相存在。””
我又問:“你說現在念佛心得自在,請問:若是你的住處遭遇偷竊,小偷用槍對著你,強搶你身上的衣物,你會不會害怕?甚至伊拉克的戰爭發生在我們這裏,軍隊戶戶搜刮至你的住處,你會不會受到驚嚇、害怕?”
尼師回答說:“當然會害怕。”
我又問:“若是仍然會驚懼、害怕,如何說“你的心已經得到自在”,不必求生淨土?”
事實上證明對凡夫衆生而言,這裏的現實環境,就是充滿“汙穢、罪惡、戰爭、恐怖事件”的“穢土”,是衆生惡業聚會、共業所成的“濁惡世界”,對在衆生煩惱心現前的當下沒有淨土。釋迦牟尼佛在《維摩诘經》上所說的“唯心淨土∣在佛力攝持下令與會大衆親見“娑婆成淨土”的經文”,那是“聖言量的證境”,非凡夫“現觀所見”。否則釋迦牟尼佛就不會在“大乘經典”中處處說明有“無數他方緣起的淨土世界”中,現在有無數諸佛正在說法、度衆的“經證出現”,勸導此方衆生求生淨土,親近諸佛。爲何“大乘經典”中特別重視、一再提及有“十方淨土”的緣起事相確實存在的“事證”?四衆弟子應深思這個課題!
5.臨終猶知念佛、求生淨土者勝過平素精進禅修而臨終定力使不上力又不知念佛者
而在此末法之中,修禅、修淨、修密者是叁足鼎立的,或有“修禅者”自稱已經經過“四禅、四空定”的曆程,證果、解脫,而廣收徒衆,引入所修法門,速得開悟、證果!在九十二年間,有“某行者”平素自謂已經了脫生死,又廣收信衆,亦稱已證聲聞初果、二果……。而這位行者在四十八歲時,突然面臨“死亡”,于臨終前半年患了癌症,居然平生所修、所證禅法、深定之力使不上力,內心惶恐莫名,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尚未證果、解脫,于是向佛大忏悔、向在旁的學人大忏悔……,而轉爲念佛,並且于命終時在旁人“助念”聲中安祥往生,這位行者在臨終前半年猶知忏悔、念佛,而且勸導信衆也念佛,是值得肯定的,筆者亦親自聽到一位居士追憶他出家的哥哥說,在其兄長出家期間,日日“禅修精進”,但是到了臨死前“色身”虛弱得已經沒有氣力“禅坐”了,生前的“禅定力”在臨終完全使不上力。這兩個例子,對筆者有很深的感觸及啓示,臨終修禅者若是沒有到達“無間定”的境界,即“定業純熟”的境界以及“禅福果報尚未成熟”的情況(通外道所修),依然會隨業而轉的。同理,念佛者若是平素念佛未至“一心不亂”,仍然會隨業而轉,但是淨行者臨終時卻仍然可以在色身虛弱甚至動彈不得時“意識念佛”,只要“自心念佛”至“清淨心成遍”,求生淨土的信願、強烈、堅執在佛的“大悲本願”接引上,仍然有希望往生淨土的,而勝于禅修者在臨終時“平生所修禅法”使不上力,又不知念佛(因排斥念佛、或死前業障已經現前,阻礙其念佛,或者認爲“唯心是淨土”,不想念佛之故),當然隨業而轉,不如臨終猶知念佛與佛本願力相應者。故應如何選擇“一門深入”的法門做爲終身“修持的依據”,是值得佛弟子“深思與抉擇”的!
6.往生淨土實例
因爲今生若是不能創造共業中的別業往生淨土,又不能成就“無間定”之業以及禅福果報未成熟,又沒有“純善之福的生天業”,來世絕對隨著「散亂業識”的業緣、業網隨業而轉,不由自主!不知去向!
最後用往生淨土的實例與四衆弟子共勉,期望你、我均是臨終超生淨土的其中之一人!
(1)上品實例
實例一
“淨土聖賢錄易解”(一)說,唐、善導。不清楚他的出身,唐太宗貞觀年間(西元六二七~六四九年),看到西河道綽禅師的淨土九品道場,歡喜地說:“這真是進入佛法的入門要道。修行其他的法門,迂回艱困難以成就,唯有此淨土法門,可以迅速地超脫生死輪回。”于是誠懇老實地精勤苦修,日夜不斷地禮拜讀誦。不久之後善導到了京城,激勵策發四衆弟子修行念佛。每次進入念佛堂,必定長跪念佛,不念到聲嘶力竭則不罷休。出念佛堂,則向人演說開示淨土法門。如此修行叁十多年,從來不曾躺臥睡眠。
善導大師一生嚴格護持戒律威儀,從不毀犯一絲一毫,好的飲食必定供養大衆,粗糙惡劣的才自己食用。凡是接受供養布施的所有財物,都用來書寫《阿彌陀經》,總共有十萬多卷。畫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總計有叁百多幅的壁畫,並且整修建造佛塔寺院,燃光明燈供佛照明。無論出家在家,追隨他受教化的非常多,有的課誦《阿彌陀經》十萬到五十萬遍,有的每日稱念佛號一萬到十萬聲不等。在他的徒弟信衆之中證得念佛叁昧的,多得無法記載敘述。有人問:“念佛可以得生淨土嗎?”善導大師說:“隨著你的精進念佛,必定滿足你的願求。”接著善導大師自己念一聲佛號,同時則有一道光明從他的口中放出,念十句乃至百句,光明也是同樣一一放出(以此證明念佛功德真實不虛)。
善導大師有一天忽然跟別人說:“這個色身實在令人厭惡,我將要向西歸去極樂故鄉了。”因此登上寺院前的柳樹,向著西方祈願說:“願阿彌陀佛接引我,菩薩護念幫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以往生極樂世界。”說完,即從樹上投身而下而往生,唐高宗知道善導大師的修行神異不可測,因此賜贈寺院匾額題名爲“光明”。(佛祖統記。樂邦文類)
按善導大師終身發菩提心,以六度波羅蜜自利、利他成就,必然上品往生,臨終之時從樹上投身而下,非自殺也,而是“舍命業報如此”。書中未記載“命終見佛來迎之事”,非不見佛,只是“本人未陳述”,然而從善導大師對人說:“我將要西歸”之預言,即是“生西成熟之兆”,臨終必有見佛與見聖衆以及見化佛來迎之經證,而且是上品往生。
實例二
宋、有基,字及賢,俗姓王,浙江錢塘人。五歲出家,依止天臺山壽昌寺的法超法師爲和尚,十歲…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