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受具足戒。聽聞四明山寶雲寺(即義通法師的道場)在傳授智者大師的天臺教觀,因此前往追隨侍奉,承受《法華經》及止觀法門的教法。隨著所教導的言語文句都能了解它的義理,究竟窮盡其中深奧玄妙之處。宋太宗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同郡的人請他宏揚教法于太平興國寺,當時跟隨他學習的有數百人。每個月的十五日及月底的那一天,必定集合大衆誦菩薩戒。有基一生普遍地勸導僧俗二衆念佛求生淨土,達四十年之久,所度的衆生數目有萬人之多。每當遇到年歲收成不好的時候,則持缽以食物供養大衆。
宋真宗祥符八年(西元一○一五年)六月,示現疾病。弟子令祥請示說:“和尚將要西歸極樂淨土,難道不遺留訓示嗎?”有基因此廣談圓教的要旨。過了一個時辰之後,大衆忽然看到西方現出光明,空中奏出美妙的音樂。有基說:“西方叁聖人來了!”說完就右脅臥面向西方而往生。有人夢見有基具足威儀往生西方;有人夢見有基坐在青蓮華上對著佛說法或對回答佛所教授的問題或對著淨土天人說法(按淨土天人個個真金色,圓滿莊嚴,或有將淨土天人誤視爲佛的可能,故說:有人夢見有基對著佛說法);有人夢見阿彌陀佛爲有基授記。法智大師聽聞有基往生的音訊後說:“臥病談禅,臨終見佛,這實在是希有難得的事啊!”有基火化後,得舍利子無數。(佛祖統紀)
(2)中品實例
實例一
如書內說,宋、慧才。俗姓王,浙江永嘉樂清人,北宋真宗祥符初年(西元一○○八年)獲准剃度,年十叁歲時,受具足戒,前往四明山追隨學習于法智大師。由于悔恨自己的愚癡遲鈍,因此時常持誦大悲咒。有一天忽然夢到一位清淨僧人,身長數丈之高,脫下袈裟披在慧才身上。第二天,莅臨講座聽經時,豁然開悟,從前一直到現在所聽聞到的佛法,一時之間都洞徹明了。後來拜見慈雲遵式大師,以師禮來奉侍服勞,日夜精勤從不懈怠。北宋英宗治平初年(西元一○六四年),居住于法慧寶閣,賜號爲“廣慈”。不久,隱退居住在雷峰塔下,每天翹足誦大悲咒一百零八遍爲功課,又曾翹足仰望一晝夜,誦阿彌陀佛聖號。
有一天晚上,夢見到達了極樂世界的七寶樓閣清淨宮殿,有人告訴他說:“淨土中品,是你所生的階位。”北宋神宗元豐元年(西元一○七八年)春天,爲僧俗二衆千人授菩薩大戒于雷峰塔,正在羯摩作法時,觀音像的頭頂放出光明,燈燭火炬與日光,都被此道光明映照而失去了光輝。淨慈守一禅師爲此事作了一篇《受戒放光記》。元豐六年(西元一○八叁年)五月二十一日,慧才更衣就座,書寫偈頌贊佛之後,說:“我往淨土是決定不移了!”然後安然而往生,時年八十六歲。(佛祖統記。釋氏稽古略)
實例二
如書內又說,唐、大行。齊州(今山東曆城縣)人。最初學習天臺宗的教法,後來進入泰山居住。編結茅草爲衣,撿拾果子爲食。精進修行法華叁昧,感得普賢菩薩現身。有一天,感歎說:“人命無常,終究要歸于消失磨滅,不知道未來之世,要往何處去投胎受生?”因此就進入經閣懇切地叩頭祈禱,然後隨手探取一本經典,拿到了《阿彌陀經》。大行于是專一心意思惟憶念阿彌陀佛。如此經過了二十一天,在半夜裏,忽然看到極樂世界琉璃爲地,心眼于是洞徹明了。又見到阿彌陀佛以及觀音、勢至兩位大士,從地湧出伫立在虛空之中。唐僖宗聽聞到大行的德行高名,因此下诏迎請入皇宮,賜號爲“常精進菩薩”。過了一年之後,有一天,琉璃地又再度出現,大行于是告訴左右的徒弟說:“琉璃寶地又再次出現,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到了。”就在當日,右脅臥而命終往生。(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實例叁
書內又說,唐、知玄,字後覺,俗姓陳,眉州(今四川眉山縣)洪雅人。七歲時,在甯夷寺,聽人講《涅槃經》,覺得好像以前就學過了。那天晚上,夢到佛用手撫摩他的頭頂。十一歲時出家。凡是教授給他的經典注疏,都能貫徹通達其中深奧的義理。年紀才十叁歲的時候,即在講堂升座講經演說,而僧俗二衆則在下面聽講。唐宣宗的時候(西元八四七~八五九年),皇上诏請入京城,賜給他紫色袈裟,知玄因此奏請宣宗,恢複全國之內在唐武宗時代被廢除的寺院。不久之後知玄就向皇上請求回到過去居住的山林寺院。
唐僖宗的時候(西元八七四~八八八年),皇上賜號爲“悟達國師”。僖宗賜給他一個沈香座,那時他的膝蓋上忽然長出人面瘡,知玄特地前往四川彭州的九龍山,拜訪以前在京城所遇到患迦摩羅病(癞病)的僧人,來向他請求救護治療。那位僧人命令一個童子帶引他到一處泉水的地方,以泉水洗淨之。這時人面瘡忽然說:“你知道袁盎殺晁錯的故事嗎?你就是袁盎,我即是晁錯啊!我累世以來想要報仇,而你十世以來都是高僧,奉持戒律精細嚴密,使我沒有下手的方便。現在你所受到的奉賜太過奢華,因此我有機可乘才來害你。今日承蒙迦諾迦尊者,以叁昧水來洗淨我,我現在可以超脫離去,不再與你爲怨了。”洗了叁昧水之後,膝蓋上的人面瘡即消失痊愈。
知玄平日少欲知足,過了中午就不吃飯。六時精進行道,屢次獲得明顯的感應。有一天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必生淨土。”知玄于是詢問說:“是誰在說話?”空中回答說:“佛也!”知玄又看到一位菩薩,從空中下降到庭院之間,再叁的囑咐和贊歎他,然後突然不見。等到知玄臨命終時,遺囑命令弟子們將他的屍體舍棄去喂魚鳥,然後說:“我很久以來就與西方淨土有約,今天就是約定的時候了。”說完之後,右脅而臥,面向西方而往生,時年七十叁歲(宋高僧傳。神僧傳)。
(3)下品實例
實例一
宋、思義,字和甫,俗姓淩,湖州(浙江吳興)武康人,考試《法華經》,第一名而得度出家。依止明智韶法師學法,領悟理解的能力超過常人。修習四種叁昧行,後來頸子上生出一個肉瘤,夜裏夢見功德天拿桃子給他吃,他的疾病即消失,北宋神宗熙甯四年(西元一○七一年),皇上賜紫色袈裟,賜號“淨慧”,丞相蘇頌在統理杭州的時候,迎請思義居住于天竺寺,因此在當地廣大地弘揚佛法正道。
北宋哲宗元祐叁年(西元一○八八年)二月十八日半夜,忽然結跏趺坐,告別大衆而往生。大衆在旁誦念佛號,一段時間之後,忽然又蘇醒過來,說:“剛才我隨著觀世音菩薩而行,見到一個金色身相的人,身體非常高大而垂下手臂,告訴我說:“你的業報因緣尚未盡,過七日後當來迎接你。””到了二十五日,又結跏趺坐而往生,埋葬的那一天,有紅色的雲彩低垂遍布在空中,如同引導的樣子,向西而去漸漸消失。(佛祖統紀)
實例二
梁、道珍,不清楚他的出身,梁朝初年,居住在廬山中,作《觀無量壽佛經》中的“彌陀觀”,觀想阿彌陀佛,然而心裏尚有疑慮,志向未定。有一天夜裏,夢見有一群人乘船于大海之中,說是要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道珍也希望能夠上船跟隨一起去。船上的人說:“你尚未營造浴室供養衆僧,也沒有誦《阿彌陀經》,淨土的功業仍未圓滿,尚不能去。”等到夢醒之後,道珍乃營造浴室供僧沐浴,並且持誦《阿彌陀經》,如是經曆數年而不中斷。
後來有一次在房中觀想時,見到一個人攜帶白銀蓮臺而來,並且說:“法師業報已盡,應當升坐此臺。”又說:“以法師的功業和修行,應當乘坐金臺,奈何法師最初發心時猶豫不決,因此只得此銀臺而已。”道珍心中歡喜,因而暗自用紙記下此事,把它藏在經典的匣子裏頭。臨命終那天的晚上,半山腰以上,如同排列了數千把火炬一樣的光明。附近村子裏的人遠遠望見,以爲是諸侯要朝見天子的場面,等到天亮,才聞知是道珍往生了。後來弟子們搜尋整理經匣子,才知道道珍往生前的祥瑞感應。(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十)回答“菩薩修行次第”一書“中冊”內有關“證初果不離佛道悲願行等”之疑問
問:作者在“菩薩修行次第”中冊提到阿羅漢要修四無量心定,才能了脫生死,並且說阿羅漢入滅盡定中依然“悲智不滅”,不離具有成佛悲願心堅定的四無量心定,又說須洹果不離佛道悲願行(四無量心定)做基礎。此說不符合《阿含經》所述“須陀洹果”是斷“身見、戒取、疑”叁結,經過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的解脫經文。《阿含經》中並沒有說每一位聲聞行者皆要修四無量心定才能了脫生死。如慧解脫阿羅漢當世就沒有經過“四禅”、“四空定”的曆程,而依“慧證得解脫”,何來“四無量心定”之修觀?解脫生死的修行方法,如修四念處觀、四聖谛觀、十二因緣觀……等叁十七助道品,即可了脫生死,“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針對嗔恚心重者所說“對治行門”,非首要“助道法”。就如《法華經》也說,證阿羅漢者,是斷有無等見,不受一切法,證空、得解脫,與修學六度波羅蜜、四無量心定等佛道悲願行有何關連?
從凡夫地至得證阿羅漢果的曆程依《法華經》所說是要曆經“無量劫數”的
1.依《法華經》所說“阿僧祇劫”是數不盡的劫數之意、非單指“一念之間”的轉念、頓悟而已
答:聲聞行者當然是斷身見、戒取、疑叁結,才能證初果,進一步定慧等持,滅盡貪、嗔、癡,證得寂滅、解脫。但是芸芸衆生無始以來生生世世與“八識心田”相應的“貪、嗔、癡、慢、疑”等俱生煩惱及衆生不斷在過去世、今世、未來世叁世的身、口、意叁業造作善惡業行與生俱生的煩惱惑業,無有窮盡,不是單憑一位凡夫俗子一世、兩世、多世、多生多世的修學定慧就能將所有與欲界、色界、無色界“各各界地”相應的“貪、嗔、癡、慢、疑、無明”等煩惱惑業完全斷盡的!
何以證明?見《法華經》“化城品”所說釋迦牟尼佛出世時所度化比丘及佛滅度後未來世(包括現世末法中真正具有《阿含經》中所說宿劫熏習深厚的解脫正見,並且宿劫熏修四無…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