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量心定等成就所顯現“內證解脫心性”的聲聞弟子所種“無始以來的最初學佛善根”,源自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某增劫的善性世界中“大通智勝如來”出世時接受十六菩薩等所教化,便知從凡夫地至得證阿羅漢果的曆程,是經常載沈載浮、起起落落,非常不平順的。(按阿僧祇劫)是數不盡的劫數之意,非一分行者所謂“只是念頭一念之間頓悟、轉念而已”)。
如《法華經》“化城品”說:“諸比丘,我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前)爲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衆生,從我聞法,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諸衆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衆生,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由此證明,釋迦牟尼佛出世時所度化比丘及滅度後未來世(包括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中確實如《法華經》所說,種下“真阿羅漢修因”的聲聞弟子所種“無始以來”的最初佛道善根及最初解脫道善根的“引因”、“積因”……,均是源自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某增劫的善性世界中“大通智勝如來”出世時接受十六位菩薩教化而來(其中一位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尚爲菩薩因地時的前身。)
又依《法華經》“化城品”,比谕“大通智勝如來”滅度已來的久遠時劫說:“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爲墨,過于東方千國土,乃至下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複下一點,如是輾轉盡地種墨,于汝等意雲何?是諸國土,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導!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爲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複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依《法華經化城品》所述,從凡夫地至證阿羅漢果的曆程,竟然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不可思議的時間!
爲何從凡夫地至證阿羅漢果的曆程,竟然需要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不可思議劫數?這就說明了從凡夫至證阿羅漢果的遙遠期間,在六道輪回中隨其“善緣”、“惡緣”、“善增上緣”、“惡增上緣”、“逆增上緣”、“各種外道因緣”、“各種相似佛法因緣”及“各種六親眷屬善惡差別因緣”浮浮沈沈的流轉生死間不知經過多少的劫數,才能一點一滴地種下“真阿羅漢”的修因,又在六道輪回中隨其“善緣”、“惡緣”、“善增上緣”、“逆增上緣”、“各種六親眷屬的差別因緣”,浮浮沈沈的流轉不知經過多少時間,才能又一點一滴地往“真阿羅漢”的修因前進,又在六道輪回中不知浮浮沈沈多少不可思議的時間……。
2.什麼是“真阿羅漢”的修因?
答:何謂“真阿羅漢”的修因?即是《法華經》所述“真阿羅漢”從凡夫地起修時,必然在無始以來的“宿修因行間”,經過“無數多劫”,學習斬斷無始以來生生世世與生俱生的“煩惱惑業”的各種“修行過程”,包括受到無數菩薩行者教化,修學禮忏法門,修習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事行,廣行菩薩道,習學無量深厚的戒、定、慧資糧,才能在最後“某佛出世時”,因再次熏修聲聞法而將“貪、嗔、癡”等障礙生死的煩惱惑業俱時頓斷,證空、解脫。(此處只是略提)
故知一個能證阿羅漢果的聖者,依《法華經》“化城品”所述的“無始以來的宿世引因、遠因、積因”而言,是從凡夫地起,皈依叁寶,生生世世一點一滴地經常依大乘佛法忏悔業障,修學最初的“戒、定、慧”叁學;又在不可思議的受生中,輾轉輪回在受宿緣眷屬牽纏的苦海中;又在不可思議的受生中,輾轉輪回于相似佛法及外道禅法修學中猶以爲是正道;甚至墮入地獄……,又在不可思議的受生中,輾轉逢遇善知識,勸化其習學六度行門及戒、定、慧叁學,猶不能斷除無始以來生生世世與生俱生的“貪、嗔、癡”等煩惱惑業;又輾轉受宿世各種六親眷屬因緣所牽纏;又在不可思議的受生中,又輾轉流轉于各種相似佛法及各種外道法修學中;又在不可思議的受生中,輾轉逢遇各種善知識(如菩薩行者或者諸佛出世,皈依叁寶,聞法修行,一點一滴的“伏淫、伏貪、伏嗔、伏癡……”);又在不可思議的無量受生中,受宿緣眷屬糾纏,于相似佛法誤修中猶以爲是正道,如經常銜接十方世界中各類“五濁惡世”的業軌,漂浮于相似佛法習學中,甚至又因說錯法義,誤導衆生,墮入叁惡道……不知浮浮沈沈經過多少“生死受生的劫數”;又在不可思議的受生中,輾轉逢遇諸佛菩薩出世,一點一滴地修學戒、定、慧叁學,猶不能斬斷“貪、嗔、癡”等煩惱惑業;又在不可思議的受生中,隨著各種“善緣”、“惡緣”、“善增上緣”、“惡增上緣”、“逆增上緣”、“修學各種外道、正道禅修因緣”,如在無量劫的受生中重覆熏修四禅、四空定……,又在不可思議的受生中,隨著「各種外道、正道學法因緣”、“各種外道、正道修行因緣”……浮浮沈沈不知經過了多少“生死受生”的歲月,最後才在不可思議的受生中,一點一滴累積了與“般若空慧”相應的甚深“定慧”資糧,才能“在某佛出世時”,再于熏修聲聞法間,完全斬斷、或者斬斷叁分、四分、五分、六分、七分、八分無始以來與生俱生的不可思議的“貪、嗔、癡”等煩惱惑業,或證初果、或證二果、或證叁果,或證四果,了脫生死。
所以依《法華經》“化城品”及“授記品”而言,釋迦牟尼佛出世時,一個能證阿羅漢果的聲聞聖者,皆是宿世累積了無量福德資糧及深廣的“定慧”資糧,甚至積聚了深厚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宿福”、“事行”(按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事行、積因對治、淨化無始受生中所積聚的“貪、嗔、癡”等煩惱惑業,是“解脫道”的宿修中,一定要經過的曆程),乃至彙聚了六度行門的深廣宿修資糧(因爲曾熏習菩薩道,後來忘失所修,如《法華經》所說),諸如“布施、持戒、忍辱”屬“慈、悲、喜”叁義,“精進、禅定、般若”屬“舍門”。(見《法華經》授記品)。才能在“某佛出世時”,再于熏修聲聞法間,頓斷叁界中的貪、嗔、癡等煩惱惑業,了脫生死。所以一個能在《法華會上》“不退席”的“阿羅漢聖者”,必然是“宿世善根深厚”,才是《法華經》所贊歎的“真阿羅漢”,實在稀有難得,堪受人天供養。
3.現代佛弟子對“初果”的“宿修積因”及對斷“身見、戒取、疑”叁結的解釋各說各話沒有共識
而佛出世時,才有證果的阿羅漢聖者可言,佛未出世時,若有了脫生死者,稱爲辟支佛,其根器必然高于“阿羅漢”聖者,才能在“佛未出世時”依其“宿修深厚的“定慧”資糧”,于“無大解脫聖者”出世指導修學間,依“解脫經義”頓悟、證空、解脫。(見《雜阿含》所說)
這種根器優于阿羅漢的“辟支佛”聖者,在這個世界已經沒有,就是叁果、二果聖者也沒有,因爲若是于佛出世時已證初果者,現在已在欲界天上進修,不在人間。甚至證初果者,在這個世界恐怕也很難見到,因爲現在已經是“末法時期”,現代佛弟子對“初果”如何修行才能具足頓斷“身見、戒取、疑”叁結的“宿修積因”及對斷“身見、戒取、疑”叁結的解釋,各說各話,沒有共識,看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大體來說“末法的根器”,只能在“禅修間”暫時壓伏“貪、嗔、癡”的生起,若是不能將今生所修“定學”形成一種“無間定業”以及禅福果報成熟,猶不能上生“禅天”,何況證初果!
相對的,依淨土法義,發菩提心,以般若正見引導精進念佛,不但可以深入“正定”,還可以依仗佛力,上品往生,比今生“修禅者”臨終更有保障!
4.色界天衆爲何皆具有一入禅定、慈心顯發的證量?
而依《法華經》所說,在證阿羅漢果前的“久遠劫中”的生生世世的輾轉受生修行間,必然時而生天上,時而生人間……,時而在增劫世界中因大布施,在人間做轉輪聖王,以四無量心利生治國……。時而在人間依觀想法門修四無量心(《觀佛叁昧海經》及《坐禅叁昧經》、《禅法要解》等所說修觀),時而投生人間修禅定、行六度,因梵行成就而轉生色界初禅天成爲梵天衆,或做大梵天王,以四無量心攝導梵衆……。依《楞嚴經》所述,凡是色界天衆走向正道的禅修路線者,均熏修過四無量心定(通一分外道所修),否則進入四禅時,會因爲宿世及現生沒有熏修過四無量心的深厚基礎,而走入“無想天”及四空定的修定歧路而不自覺。而色界天衆熏修四無量心定的基礎,當然是源自于人間多生多世或者多生累劫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一點一滴利益衆生的“事行”及“觀想法門”而來,否則不會有在成爲色界天人果報身現前時,令色界天衆,皆具有一入禅定,慈心顯發的證量!相對的,過去、現在、未來任何一位具有“慈悲心行”的正道修行者,宿世皆一定因福澤深厚、禅修得力,做過“色界梵天衆”,曾經在色界禅定間,熏修過“四無量心定”及在宿昔從善知識處接受過四無量心事行及“四無量心定學”的熏陶,才能在人間證入色界禅定時,如色界天衆一樣,一入禅定(正定),慈心顯發!
5.釋迦牟尼佛爲何自述在宿世七年中修慈心叁昧,成就慈心廣大證境?
如《雜阿含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宿世因地修行時,曾經于七年中修慈心叁昧,成就廣大慈心證境(宿世曾熏修深厚四無量心事行及多少熏修過四無量心定,以及熏修過四無量心定的觀想法門,才能在當生因修慈心叁昧,成就(色界禅定顯發廣大慈心證量,非初學者所能爲之。)死後七劫生色界初禅天,統領梵衆,作大梵天王……,又做帝釋……,又投生人間做轉輪聖王,續以四無量心利生、治國……。
這就說明了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未了脫生死前,曾經在無量劫的受生中,無數次重覆熏修過色界四無量心定,才能在某世七年中修慈心叁昧,便頓時成就廣大慈心證境,甚至經常在每一世受生中一…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