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P25

  ..續本文上一頁進入色界禅定,慈心叁昧自然顯發。亦以此勉勵聲聞弟子步佛後塵,熏修四無量心,才能徹底對治無始以來的“嗔恚、爭訟、躁鬥習氣”,順利往“無嗔、無結、無怒”的解脫道上前進。(見《四阿含》所說)

  6.一類聲聞弟子現世證入色界禅定、慈心顯發的成果,絕對不是“初修所成”

  在《四部阿含經》上有多處講到聲聞弟子現世熏修四無量心事行及現世熏修四無量定有成的聲聞聖者(如以阿那律尊者爲代表),而一類聲聞弟子之所以會于現世之中證入色界禅定、慈心顯發的成果,絕對不是今生“初修所成”,其基礎當然是源自多生多世甚至多生累劫“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利益衆生的“事行”及以四無量心對治貪嗔癡煩惱有成的結果。

  《阿含經》中雖然有“四無量心定”的經文,如經文說,聖弟子,心定已,必與慈俱,遍遊一方、二方、叁方、四方……廣大無量。但是卻沒有明確記述實際的“四無量心定”的詳細修法,只有零星的佛教導聲聞弟子必須以四無量心遊曆人間的經文及富樓那尊者以“忍辱心、慈悲心”度化某國人民的事例……。

  一般研究者也以“觀想法”解釋聖弟子在證入初禅後,廣修“四無量心定”的經文,但是聖弟子在證入初禅後,已經進入“內在精神生命”的“覺觀”中,其在正定中之中顯發“四無量心定”的過程,必然與人間禅行者修學“四無量心”的觀想法截然不同。

  7.一類聲聞弟子獲得四無量心定的修行方法有叁種

  而綜合“大、小乘經典”所述,聲聞弟子獲得四無量心定的修行方法,有叁種:一是由事行得,二是由觀想得,叁是由心眼照見(報得),茲略述如後:

  (1)事行

  如從無始以來以凡夫身分皈依叁寶起,便斷斷續續從善知識處以四無量心行布施法門,自利、利人,如做過慈善義舉,諸如救貧、濟急、行醫、治病、志工……,于無形之中,潛移默化之間,消弭無數與宿世衆生累積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怨結、怨業”,生生世世累積了自己的“慈悲心行及無數善緣”,令自己未來在解脫道上較無“惡緣”阻礙……。當知一位修行人、一位慈善家,爲何在世的“慈悲心”比俗人深厚,自然是宿世用“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事行待人處世、利益衆生一點一滴累積而來。如依《法華經》說,聲聞行者在無量劫前行菩薩道時,必然積聚了無數用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六度行門)利濟衆生的事行,回向佛道,才能在“法華會上”因佛循循誘導而啓發宿世所修“菩薩道”的記憶,續發成佛心,爲佛授記。承如前述所說,在證阿羅漢果前的“久遠劫中”的生生世世的受生中,時而生天上,做梵天人修四無量心,時而在六道輪回中浮浮沈沈,時而在人間行菩薩道,因大布施,做轉輪聖王,修四無量心及以十善業治理國家,時而修相似佛法,做大外道,仍然修四無量心投生欲界天上、色界梵天上……時而因成就大禅定、大慈悲,投生色界禅天,做大梵天王,仍然以四無量心攝導梵天衆,時而又在六道輪回漂浮不定……,時而又投生人間依善知識,修聲聞法,猶未能證空性、了脫生死……,而依然在“久遠劫中”間間斷斷地在各處受生間,如在人間、或在天上或在鬼神道中熏修四無量心事行……。

  (2)觀想

  甲、如果只修觀想而不能將“觀想中的慈悲心”表露在“日常行爲上”,你的“慈悲心”僅呈現在“觀想中得”“力量甚薄弱”

  任何人皆在過去、現在、未來與衆生“纏結了無數嗔恨、怨結”而不自知,已經受報者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未受報者如叁千大千世界內無盡的大海量,不可稱數,不可思議。若是與衆生纏結太多“惡緣”,在未來的解脫上絕對不會順利,而欲了斷與無數衆生所結下的“怨業”,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斷嗔”,欲斷“嗔心”,不僅是坐在那裏“觀心”就能解決,更不是單靠以四無量心利益衆生的事行,便能化解。原因是衆生的“嗔恚心、報複心難斷”!表面對“仇家”笑眼迎人容易,“內心的嗔恨意隱隱作祟”,在未來與“仇家”相遇時,仍然是一見面就討厭,忿恨心生,很可能因細故而犯下“殺人的大錯”,如現代人很容易因細故而起嗔忿心教訓人,甚至殺人。故還要用“觀想法”來消弭“內心的嗔結”,唯有“嗔心徹底斬除”,才能在逢遇“任何嗔惡因緣時”而不生“嗔怒之心”!而“嗔心”徹底去除的成果,展現在“慈悲心量”顯發,以怨親平等心對待一切與我們有恩、有怨的衆生的行爲表現上。如果只是修“觀想”而不能將“觀想中的慈悲心”表露在“日常行爲上”,你的“慈悲心”僅呈現于“觀想中得”,“力量甚薄弱”。當知“觀想的目的”,是爲了去除行者“內心的嗔業”,增長行者“內心的平等慈悲心”,進而在潛移默化間將“觀想的慈悲心”融入日常的“心行”中,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亦能做到“無嗔、無恨、平等視一切衆生”,這才是“觀想修法”的目的。諸如《佛說觀佛叁昧海經》、《坐禅叁昧經》、《禅法要解》及《大乘義章》中廣說。

  乙、“大乘經典”中所記載修“慈心叁昧”的具體觀想法爲何?

  (甲)《觀佛叁昧海經》

  而修“慈心叁昧”的具體“觀想法”,如《觀佛叁昧海經》說:“淨飯王等一切大衆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爲慈心叁昧?惟願世尊爲我略說。”

  佛告大衆:“夫慈心者,應當起想:先緣所親。系念之時,念己父母受諸苦惱。有不孝者,念己妻子、所愛衆生受諸苦惱。有見衆生癞病瘡,見已作念:當雲何救?一想成已,應作二想;二想成已,應作叁想;叁想成已,滿一室想;一室想成已,滿于僧仿;一僧仿成已,滿一由旬;一由旬成已,滿一閻浮提;閻浮提成已,滿弗婆提;弗婆提成已,滿叁天下,如是漸廣滿十方界。

  見東方衆生盡是其父,見西方衆生悉是其母,見南方衆生悉是其兄,見北方衆生悉是其弟,見下方衆生悉是妻子,見上方衆生悉是師長,其余四維悉是沙門、婆羅門等,見是衆生皆受苦惱,或遇重病,或見在于刀山劍樹,火車爐炭,一切苦事;見已悲泣,欲拔其苦,自作我想(行者因觀想而悲心顯發)。乘寶蓮華,詣諧人所,調身按摩,爲洗癞瘡;見地獄火,憂悲雨淚,欲滅其火;見諸餓鬼,刺身出血,化作乳想,供給餓鬼,令得飽滿;既飽滿已,爲其說法,贊佛、贊法、贊比丘僧;作是贊已,益更憂悲,心無暫舍,如是慈心,極令通利,事事廣說,如慈叁昧,如是慈心,名習慈者。””

  (乙)《坐禅叁昧經》

  《坐禅叁昧經》亦說:“若初習行者,當教言慈及親愛,雲何親及願與親樂?行者若得種種身心快樂,寒時得衣,熱時得涼,飲渴得飲食,貧賤得富貴,行極時得止息,如是種種,樂願親愛,得系心在慈,不令異念,異念諸緣,攝之令還,若已習行,當教言慈及中人。雲何及中人而與樂?行者若得種種身心快樂,願怨憎得,得與親同,同得一心,心大清淨,親、中、怨等,廣及世界,無量衆生,皆全得樂,周遍十方,靡不同等,大心清淨,見十方衆生皆如自見,在心目前,了了見之,受得快樂,是時即得慈心叁昧。”

  如釋迦牟尼佛于宿世因地時,曾于七年中修慈心叁昧,成就色界廣大慈心證境,死後七劫生色界二禅光音天……。即是因爲“因緣觀想”及修持正定而成就“慈心叁昧”的果報。

  (3)照見(報得)

  甲、若欲“深入慈心叁昧”,尚須配合“正定力修持”,才能在“慈心”與“正定”同時成就時,投生色界禅天上

  依《楞嚴經》及《阿含經》說色界天人各各具有四無量心事修的德行及宿修四無量心定的基礎“深淺不同,通外道”,色界天人若是四無量心薄弱者會在四禅時走向“無想天”的歧路。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更是以四無量心(梵德)統領色界初禅天衆。宿修四無量心定基礎深者之禅天天人,一入禅定,慈心即發(一入禅定,慈心即發,亦是有因有緣,一種是深入禅定用天眼照見他方有緣衆生受苦情形,慈心顯發,欲拔其苦。一種是一入色界深厚禅定,照見慈心顯發,照見自心具有廣大慈心證量,用慈心智眼利益天人衆生。)不似人間行者必須“觀想、調心到一定純熟的程度”,“慈心才能具體展露”,但多“僅止于觀想中得”,若欲“深入慈心叁昧”,尚須配合“正定力修持”,才能在“慈心”與“正定”同時成就時,投生色界禅天上。如釋迦牟尼佛于宿世因地時,曾于七年中修慈心叁昧,便是“觀想”與“正定力”及具備“宿修四無量心定”的基礎,才能于七年中成就色界禅定廣大慈心證境,死後七劫上升色界二禅光音天……。

  乙、阿那律尊者在了脫生死的過程中,經過色界深厚、堅固的四無量心定的修證曆程,是“觀想而得”?還是用“心眼照見”?

  又如《阿含經》所載:“一類聖弟子,無論修“安般法門”或者“四念處成就”,心定已,必與慈俱,無嗔無結,廣大無量。”請問:這是“觀想而得慈心顯發”?抑是因“宿修觀想純熟”及深具宿修四無量心定(事行)的基礎,而令其于今世一入色界禅定,自然照見嗔結滅除,慈心顯發?

  如《阿含經》多處記載,一類聖弟子如阿那律尊者在了脫生死的過程中,經過色界深厚、堅固的四無量心定的修證曆程,是“觀想而得”?還是“用心眼照見”(報得)?

  如經文說:“……聖弟子正念、正智、無有愚癡,彼心(定已)必與慈俱,遍滿二方成就遊,如是二、叁、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證無诤叁昧),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其慈心證量與所證無诤叁昧證量極其甚深、廣大、無量、無邊,並且將這顆在深厚正定中顯發的慈心叁昧守護起來,修習再修習“善修義”,令其增廣、遍及、遍緣一切世間,遍及一切時空、無量、廣大、不可思議),如是修習悲心叁昧、喜心叁昧亦複如是,修習再修習,令其增廣、遍及、遍緣、普及一切世間衆生,並且將次第顯發修習的慈心叁昧、悲心叁昧、喜心叁昧導入色界四禅舍心定…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