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量心定等成就所显现“内证解脱心性”的声闻弟子所种“无始以来的最初学佛善根”,源自于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某增劫的善性世界中“大通智胜如来”出世时接受十六菩萨等所教化,便知从凡夫地至得证阿罗汉果的历程,是经常载沉载浮、起起落落,非常不平顺的。(按阿僧祇劫)是数不尽的劫数之意,非一分行者所谓“只是念头一念之间顿悟、转念而已”)。
如《法华经》“化城品”说:“诸比丘,我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以前)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由此证明,释迦牟尼佛出世时所度化比丘及灭度后未来世(包括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中确实如《法华经》所说,种下“真阿罗汉修因”的声闻弟子所种“无始以来”的最初佛道善根及最初解脱道善根的“引因”、“积因”……,均是源自于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某增劫的善性世界中“大通智胜如来”出世时接受十六位菩萨教化而来(其中一位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尚为菩萨因地时的前身。)
又依《法华经》“化城品”,比谕“大通智胜如来”灭度已来的久远时劫说:“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至下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辗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世导!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依《法华经化城品》所述,从凡夫地至证阿罗汉果的历程,竟然经过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不可思议的时间!
为何从凡夫地至证阿罗汉果的历程,竟然需要经过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不可思议劫数?这就说明了从凡夫至证阿罗汉果的遥远期间,在六道轮回中随其“善缘”、“恶缘”、“善增上缘”、“恶增上缘”、“逆增上缘”、“各种外道因缘”、“各种相似佛法因缘”及“各种六亲眷属善恶差别因缘”浮浮沉沉的流转生死间不知经过多少的劫数,才能一点一滴地种下“真阿罗汉”的修因,又在六道轮回中随其“善缘”、“恶缘”、“善增上缘”、“逆增上缘”、“各种六亲眷属的差别因缘”,浮浮沉沉的流转不知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又一点一滴地往“真阿罗汉”的修因前进,又在六道轮回中不知浮浮沉沉多少不可思议的时间……。
2.什么是“真阿罗汉”的修因?
答:何谓“真阿罗汉”的修因?即是《法华经》所述“真阿罗汉”从凡夫地起修时,必然在无始以来的“宿修因行间”,经过“无数多劫”,学习斩断无始以来生生世世与生俱生的“烦恼惑业”的各种“修行过程”,包括受到无数菩萨行者教化,修学礼忏法门,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事行,广行菩萨道,习学无量深厚的戒、定、慧资粮,才能在最后“某佛出世时”,因再次熏修声闻法而将“贪、嗔、痴”等障碍生死的烦恼惑业俱时顿断,证空、解脱。(此处只是略提)
故知一个能证阿罗汉果的圣者,依《法华经》“化城品”所述的“无始以来的宿世引因、远因、积因”而言,是从凡夫地起,皈依三宝,生生世世一点一滴地经常依大乘佛法忏悔业障,修学最初的“戒、定、慧”三学;又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辗转轮回在受宿缘眷属牵缠的苦海中;又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辗转轮回于相似佛法及外道禅法修学中犹以为是正道;甚至堕入地狱……,又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辗转逢遇善知识,劝化其习学六度行门及戒、定、慧三学,犹不能断除无始以来生生世世与生俱生的“贪、嗔、痴”等烦恼惑业;又辗转受宿世各种六亲眷属因缘所牵缠;又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又辗转流转于各种相似佛法及各种外道法修学中;又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辗转逢遇各种善知识(如菩萨行者或者诸佛出世,皈依三宝,闻法修行,一点一滴的“伏淫、伏贪、伏嗔、伏痴……”);又在不可思议的无量受生中,受宿缘眷属纠缠,于相似佛法误修中犹以为是正道,如经常衔接十方世界中各类“五浊恶世”的业轨,漂浮于相似佛法习学中,甚至又因说错法义,误导众生,堕入三恶道……不知浮浮沉沉经过多少“生死受生的劫数”;又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辗转逢遇诸佛菩萨出世,一点一滴地修学戒、定、慧三学,犹不能斩断“贪、嗔、痴”等烦恼惑业;又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随著各种“善缘”、“恶缘”、“善增上缘”、“恶增上缘”、“逆增上缘”、“修学各种外道、正道禅修因缘”,如在无量劫的受生中重覆熏修四禅、四空定……,又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随著「各种外道、正道学法因缘”、“各种外道、正道修行因缘”……浮浮沉沉不知经过了多少“生死受生”的岁月,最后才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一点一滴累积了与“般若空慧”相应的甚深“定慧”资粮,才能“在某佛出世时”,再于熏修声闻法间,完全斩断、或者斩断三分、四分、五分、六分、七分、八分无始以来与生俱生的不可思议的“贪、嗔、痴”等烦恼惑业,或证初果、或证二果、或证三果,或证四果,了脱生死。
所以依《法华经》“化城品”及“授记品”而言,释迦牟尼佛出世时,一个能证阿罗汉果的声闻圣者,皆是宿世累积了无量福德资粮及深广的“定慧”资粮,甚至积聚了深厚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宿福”、“事行”(按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事行、积因对治、净化无始受生中所积聚的“贪、嗔、痴”等烦恼惑业,是“解脱道”的宿修中,一定要经过的历程),乃至汇聚了六度行门的深广宿修资粮(因为曾熏习菩萨道,后来忘失所修,如《法华经》所说),诸如“布施、持戒、忍辱”属“慈、悲、喜”三义,“精进、禅定、般若”属“舍门”。(见《法华经》授记品)。才能在“某佛出世时”,再于熏修声闻法间,顿断三界中的贪、嗔、痴等烦恼惑业,了脱生死。所以一个能在《法华会上》“不退席”的“阿罗汉圣者”,必然是“宿世善根深厚”,才是《法华经》所赞叹的“真阿罗汉”,实在稀有难得,堪受人天供养。
3.现代佛弟子对“初果”的“宿修积因”及对断“身见、戒取、疑”三结的解释各说各话没有共识
而佛出世时,才有证果的阿罗汉圣者可言,佛未出世时,若有了脱生死者,称为辟支佛,其根器必然高于“阿罗汉”圣者,才能在“佛未出世时”依其“宿修深厚的“定慧”资粮”,于“无大解脱圣者”出世指导修学间,依“解脱经义”顿悟、证空、解脱。(见《杂阿含》所说)
这种根器优于阿罗汉的“辟支佛”圣者,在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就是三果、二果圣者也没有,因为若是于佛出世时已证初果者,现在已在欲界天上进修,不在人间。甚至证初果者,在这个世界恐怕也很难见到,因为现在已经是“末法时期”,现代佛弟子对“初果”如何修行才能具足顿断“身见、戒取、疑”三结的“宿修积因”及对断“身见、戒取、疑”三结的解释,各说各话,没有共识,看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大体来说“末法的根器”,只能在“禅修间”暂时压伏“贪、嗔、痴”的生起,若是不能将今生所修“定学”形成一种“无间定业”以及禅福果报成熟,犹不能上生“禅天”,何况证初果!
相对的,依净土法义,发菩提心,以般若正见引导精进念佛,不但可以深入“正定”,还可以依仗佛力,上品往生,比今生“修禅者”临终更有保障!
4.色界天众为何皆具有一入禅定、慈心显发的证量?
而依《法华经》所说,在证阿罗汉果前的“久远劫中”的生生世世的辗转受生修行间,必然时而生天上,时而生人间……,时而在增劫世界中因大布施,在人间做转轮圣王,以四无量心利生治国……。时而在人间依观想法门修四无量心(《观佛三昧海经》及《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等所说修观),时而投生人间修禅定、行六度,因梵行成就而转生色界初禅天成为梵天众,或做大梵天王,以四无量心摄导梵众……。依《楞严经》所述,凡是色界天众走向正道的禅修路线者,均熏修过四无量心定(通一分外道所修),否则进入四禅时,会因为宿世及现生没有熏修过四无量心的深厚基础,而走入“无想天”及四空定的修定歧路而不自觉。而色界天众熏修四无量心定的基础,当然是源自于人间多生多世或者多生累劫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一点一滴利益众生的“事行”及“观想法门”而来,否则不会有在成为色界天人果报身现前时,令色界天众,皆具有一入禅定,慈心显发的证量!相对的,过去、现在、未来任何一位具有“慈悲心行”的正道修行者,宿世皆一定因福泽深厚、禅修得力,做过“色界梵天众”,曾经在色界禅定间,熏修过“四无量心定”及在宿昔从善知识处接受过四无量心事行及“四无量心定学”的熏陶,才能在人间证入色界禅定时,如色界天众一样,一入禅定(正定),慈心显发!
5.释迦牟尼佛为何自述在宿世七年中修慈心三昧,成就慈心广大证境?
如《杂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宿世因地修行时,曾经于七年中修慈心三昧,成就广大慈心证境(宿世曾熏修深厚四无量心事行及多少熏修过四无量心定,以及熏修过四无量心定的观想法门,才能在当生因修慈心三昧,成就(色界禅定显发广大慈心证量,非初学者所能为之。)死后七劫生色界初禅天,统领梵众,作大梵天王……,又做帝释……,又投生人间做转轮圣王,续以四无量心利生、治国……。
这就说明了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未了脱生死前,曾经在无量劫的受生中,无数次重覆熏修过色界四无量心定,才能在某世七年中修慈心三昧,便顿时成就广大慈心证境,甚至经常在每一世受生中一…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