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进入色界禅定,慈心三昧自然显发。亦以此勉励声闻弟子步佛后尘,熏修四无量心,才能彻底对治无始以来的“嗔恚、争讼、躁斗习气”,顺利往“无嗔、无结、无怒”的解脱道上前进。(见《四阿含》所说)
6.一类声闻弟子现世证入色界禅定、慈心显发的成果,绝对不是“初修所成”
在《四部阿含经》上有多处讲到声闻弟子现世熏修四无量心事行及现世熏修四无量定有成的声闻圣者(如以阿那律尊者为代表),而一类声闻弟子之所以会于现世之中证入色界禅定、慈心显发的成果,绝对不是今生“初修所成”,其基础当然是源自多生多世甚至多生累劫“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利益众生的“事行”及以四无量心对治贪嗔痴烦恼有成的结果。
《阿含经》中虽然有“四无量心定”的经文,如经文说,圣弟子,心定已,必与慈俱,遍游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广大无量。但是却没有明确记述实际的“四无量心定”的详细修法,只有零星的佛教导声闻弟子必须以四无量心游历人间的经文及富楼那尊者以“忍辱心、慈悲心”度化某国人民的事例……。
一般研究者也以“观想法”解释圣弟子在证入初禅后,广修“四无量心定”的经文,但是圣弟子在证入初禅后,已经进入“内在精神生命”的“觉观”中,其在正定中之中显发“四无量心定”的过程,必然与人间禅行者修学“四无量心”的观想法截然不同。
7.一类声闻弟子获得四无量心定的修行方法有三种
而综合“大、小乘经典”所述,声闻弟子获得四无量心定的修行方法,有三种:一是由事行得,二是由观想得,三是由心眼照见(报得),兹略述如后:
(1)事行
如从无始以来以凡夫身分皈依三宝起,便断断续续从善知识处以四无量心行布施法门,自利、利人,如做过慈善义举,诸如救贫、济急、行医、治病、志工……,于无形之中,潜移默化之间,消弭无数与宿世众生累积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怨结、怨业”,生生世世累积了自己的“慈悲心行及无数善缘”,令自己未来在解脱道上较无“恶缘”阻碍……。当知一位修行人、一位慈善家,为何在世的“慈悲心”比俗人深厚,自然是宿世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事行待人处世、利益众生一点一滴累积而来。如依《法华经》说,声闻行者在无量劫前行菩萨道时,必然积聚了无数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六度行门)利济众生的事行,回向佛道,才能在“法华会上”因佛循循诱导而启发宿世所修“菩萨道”的记忆,续发成佛心,为佛授记。承如前述所说,在证阿罗汉果前的“久远劫中”的生生世世的受生中,时而生天上,做梵天人修四无量心,时而在六道轮回中浮浮沉沉,时而在人间行菩萨道,因大布施,做转轮圣王,修四无量心及以十善业治理国家,时而修相似佛法,做大外道,仍然修四无量心投生欲界天上、色界梵天上……时而因成就大禅定、大慈悲,投生色界禅天,做大梵天王,仍然以四无量心摄导梵天众,时而又在六道轮回漂浮不定……,时而又投生人间依善知识,修声闻法,犹未能证空性、了脱生死……,而依然在“久远劫中”间间断断地在各处受生间,如在人间、或在天上或在鬼神道中熏修四无量心事行……。
(2)观想
甲、如果只修观想而不能将“观想中的慈悲心”表露在“日常行为上”,你的“慈悲心”仅呈现在“观想中得”“力量甚薄弱”
任何人皆在过去、现在、未来与众生“缠结了无数嗔恨、怨结”而不自知,已经受报者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未受报者如三千大千世界内无尽的大海量,不可称数,不可思议。若是与众生缠结太多“恶缘”,在未来的解脱上绝对不会顺利,而欲了断与无数众生所结下的“怨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断嗔”,欲断“嗔心”,不仅是坐在那里“观心”就能解决,更不是单靠以四无量心利益众生的事行,便能化解。原因是众生的“嗔恚心、报复心难断”!表面对“仇家”笑眼迎人容易,“内心的嗔恨意隐隐作祟”,在未来与“仇家”相遇时,仍然是一见面就讨厌,忿恨心生,很可能因细故而犯下“杀人的大错”,如现代人很容易因细故而起嗔忿心教训人,甚至杀人。故还要用“观想法”来消弭“内心的嗔结”,唯有“嗔心彻底斩除”,才能在逢遇“任何嗔恶因缘时”而不生“嗔怒之心”!而“嗔心”彻底去除的成果,展现在“慈悲心量”显发,以怨亲平等心对待一切与我们有恩、有怨的众生的行为表现上。如果只是修“观想”而不能将“观想中的慈悲心”表露在“日常行为上”,你的“慈悲心”仅呈现于“观想中得”,“力量甚薄弱”。当知“观想的目的”,是为了去除行者“内心的嗔业”,增长行者“内心的平等慈悲心”,进而在潜移默化间将“观想的慈悲心”融入日常的“心行”中,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亦能做到“无嗔、无恨、平等视一切众生”,这才是“观想修法”的目的。诸如《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及《大乘义章》中广说。
乙、“大乘经典”中所记载修“慈心三昧”的具体观想法为何?
(甲)《观佛三昧海经》
而修“慈心三昧”的具体“观想法”,如《观佛三昧海经》说:“净饭王等一切大众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慈心三昧?惟愿世尊为我略说。”
佛告大众:“夫慈心者,应当起想:先缘所亲。系念之时,念己父母受诸苦恼。有不孝者,念己妻子、所爱众生受诸苦恼。有见众生癞病疮,见已作念:当云何救?一想成已,应作二想;二想成已,应作三想;三想成已,满一室想;一室想成已,满于僧仿;一僧仿成已,满一由旬;一由旬成已,满一阎浮提;阎浮提成已,满弗婆提;弗婆提成已,满三天下,如是渐广满十方界。
见东方众生尽是其父,见西方众生悉是其母,见南方众生悉是其兄,见北方众生悉是其弟,见下方众生悉是妻子,见上方众生悉是师长,其余四维悉是沙门、婆罗门等,见是众生皆受苦恼,或遇重病,或见在于刀山剑树,火车炉炭,一切苦事;见已悲泣,欲拔其苦,自作我想(行者因观想而悲心显发)。乘宝莲华,诣谐人所,调身按摩,为洗癞疮;见地狱火,忧悲雨泪,欲灭其火;见诸饿鬼,刺身出血,化作乳想,供给饿鬼,令得饱满;既饱满已,为其说法,赞佛、赞法、赞比丘僧;作是赞已,益更忧悲,心无暂舍,如是慈心,极令通利,事事广说,如慈三昧,如是慈心,名习慈者。””
(乙)《坐禅三昧经》
《坐禅三昧经》亦说:“若初习行者,当教言慈及亲爱,云何亲及愿与亲乐?行者若得种种身心快乐,寒时得衣,热时得凉,饮渴得饮食,贫贱得富贵,行极时得止息,如是种种,乐愿亲爱,得系心在慈,不令异念,异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已习行,当教言慈及中人。云何及中人而与乐?行者若得种种身心快乐,愿怨憎得,得与亲同,同得一心,心大清净,亲、中、怨等,广及世界,无量众生,皆全得乐,周遍十方,靡不同等,大心清净,见十方众生皆如自见,在心目前,了了见之,受得快乐,是时即得慈心三昧。”
如释迦牟尼佛于宿世因地时,曾于七年中修慈心三昧,成就色界广大慈心证境,死后七劫生色界二禅光音天……。即是因为“因缘观想”及修持正定而成就“慈心三昧”的果报。
(3)照见(报得)
甲、若欲“深入慈心三昧”,尚须配合“正定力修持”,才能在“慈心”与“正定”同时成就时,投生色界禅天上
依《楞严经》及《阿含经》说色界天人各各具有四无量心事修的德行及宿修四无量心定的基础“深浅不同,通外道”,色界天人若是四无量心薄弱者会在四禅时走向“无想天”的歧路。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更是以四无量心(梵德)统领色界初禅天众。宿修四无量心定基础深者之禅天天人,一入禅定,慈心即发(一入禅定,慈心即发,亦是有因有缘,一种是深入禅定用天眼照见他方有缘众生受苦情形,慈心显发,欲拔其苦。一种是一入色界深厚禅定,照见慈心显发,照见自心具有广大慈心证量,用慈心智眼利益天人众生。)不似人间行者必须“观想、调心到一定纯熟的程度”,“慈心才能具体展露”,但多“仅止于观想中得”,若欲“深入慈心三昧”,尚须配合“正定力修持”,才能在“慈心”与“正定”同时成就时,投生色界禅天上。如释迦牟尼佛于宿世因地时,曾于七年中修慈心三昧,便是“观想”与“正定力”及具备“宿修四无量心定”的基础,才能于七年中成就色界禅定广大慈心证境,死后七劫上升色界二禅光音天……。
乙、阿那律尊者在了脱生死的过程中,经过色界深厚、坚固的四无量心定的修证历程,是“观想而得”?还是用“心眼照见”?
又如《阿含经》所载:“一类圣弟子,无论修“安般法门”或者“四念处成就”,心定已,必与慈俱,无嗔无结,广大无量。”请问:这是“观想而得慈心显发”?抑是因“宿修观想纯熟”及深具宿修四无量心定(事行)的基础,而令其于今世一入色界禅定,自然照见嗔结灭除,慈心显发?
如《阿含经》多处记载,一类圣弟子如阿那律尊者在了脱生死的过程中,经过色界深厚、坚固的四无量心定的修证历程,是“观想而得”?还是“用心眼照见”(报得)?
如经文说:“……圣弟子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定已)必与慈俱,遍满二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证无诤三昧),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其慈心证量与所证无诤三昧证量极其甚深、广大、无量、无边,并且将这颗在深厚正定中显发的慈心三昧守护起来,修习再修习“善修义”,令其增广、遍及、遍缘一切世间,遍及一切时空、无量、广大、不可思议),如是修习悲心三昧、喜心三昧亦复如是,修习再修习,令其增广、遍及、遍缘、普及一切世间众生,并且将次第显发修习的慈心三昧、悲心三昧、喜心三昧导入色界四禅舍心定…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