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苦、乐俱舍,能所双亡。”如经文说:““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怒、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丙、行者欲断无始嗔业而修“观想法”,若是修“慈心观”而未能在修观想中真正令其“慈心俱体显发”,则不能证入“慈心三昧”
如经文说,圣弟子所证“慈心三昧”是在深入“色界禅定中”才显发,如经文说:“圣弟子心定已,必与慈俱”。请问:圣弟子所证色界禅定广大慈心三昧证境,是“观想而得”?抑是“用心眼照见”(报得)?
当知“观想法”是在“入定前”所修学,因为行者欲断无始嗔业而修“观想法”,若是修“慈心观”而未能在修观想中真正令其慈心俱体显发,则不能证入“慈心三昧”!因“观想法”亦是“咒愿法”的一种,如净行人依《观无量寿佛经》修观,修观佛想成就有一个必备条件,即是“大慈悲心显发。”如《观经》说“诸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丁、“慈心三昧”不仅是“观想而得”更需有色界深厚禅定力,否则如何能因仅于“观想成就”而生色界二禅天?
当知净行人“观佛成就”,“在三昧中见佛”,是因“佛本愿力所致”,尚需“正念力、慈悲心”配合齐修,才能证入“念佛三昧”,才能在“观想中见佛”。禅行者修“慈心观”,没有佛力加被,必须靠自力观想纯熟,方能成就慈心三昧。而成就慈心三昧的“源动力”,就是“正念力、正定力与自己的慈心智眼”因“观想、慈视苦难众生”而在潜移默化间令其具体显发,否则虽然修“观想法”,而自心在行、住、坐、卧间“嗔心不淡、诤讼、是非心不除,何能显露“慈悲心量”?若是在日常行事间不能显发“慈心智眼”,仅止于“观想”,则不能成就“慈心三昧证量”!因为“慈心三昧”不仅是“观想而得”,更需有色界深厚禅定功力,否则如何能因仅止于“观想”成就而生色界二禅天?(如释迦牟尼佛因地于某一世七年中修慈心三昧成就,死后生色界二禅光音天。按二禅定境,已经是进入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之境。)
尤其末法众生,“心粗”、“境细”(按“大乘经典”所说“慈心三昧”观想法,非常微细难以观入),故末法众生不适合修“观想法”,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待人处世间熏陶“四无量心”的事行,已经不易,何况“静下心来修观想”?更何况如一分利根器的圣弟子能够在证入色界禅定时,一入禅定,慈心显发!
故请问:圣弟子证入色界禅定时所显发的“慈心三昧证量”是“观想而得”?抑是“用心眼照见”(报得)?
戊、具有正智、慈心证量的行者,不会不依“他心通、宿命通”等观察众生三世因缘可救、不可救的情况下而无缘随意为众生特别作意、咒愿、救拔
如《禅法要解》说:“初习慈心,愿令得乐,深入慈心三昧已,悉见众生,无不受乐。”此仅止于“观想成就”,不能“实际令众生受乐”,真正深入慈心三昧者,是正念力、正定力与悲愿力齐修,证入色界禅定,至少初禅深厚,已经不是仅止于“观想成就”而见众生受乐,而是用报得“心眼”照见己心:无嗔、无恚、无嫉,显发广大慈心证量,从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到遍满十方虚空,引喻其所证“慈心三昧”广大如十方虚空;甚至只要用慈心智眼为众生咒愿、观想、祈福,可以遍及一切世界众生身;进一步说,当其用“慈悲心眼”为众生咒愿、祈福时,可减轻有缘众生的灾难。但是具有正智慈心证量的行者,不会不依“他心通、宿命通”等观察众生三世因缘可救不可救的情况下,而无因无缘随意为众生“特别作意咒愿、救拔!”就是八地以上大菩萨虽然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愿力广度众生,亦是有因有缘,有一定的因、缘、时、节而随缘度众,不会“无因无缘”而“有悲无智”的“乱度”。
己、证入色界正定深厚者其心智与未入定前的人间的“心智、悲心证量”截然不同
而声闻弟子在“证入色界禅定时”,用“慈心智眼”遍缘一切世界众生,仅止于为断除自心嗔业,守护、增长自心慈悲心眼而观想、修持(善修义),不是特别作意救度众生,不能实际利益众生。而声闻弟子“用慈心智眼”遍缘一切世界众生,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正定力深厚者,如证初果、二果、三果者,当其用“天眼通”照见一方、二方、三方、四方有缘受苦众生时,顿时“慈心显发”,而深入正定中用“慈心智眼”为有缘众生观想、祈福。”如色界初禅大梵天王当大千世界中一滴雨落下时,即可用“天眼照见”,又如阿那律尊者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故在佛世时,当生证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弟子,在证阿罗汉果前游历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定时”,自可用慈心智眼照见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一切世界有缘众生,为彻底斩断己心嗔业显发无嗔、无恚、无嫉、无诤的广大三昧证境,而为众生观想、咒愿、祈福,如经文说:“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乃至一切世间成就游。”(成就游,就是成就游戏三昧之意。)
一种是证入色界禅定照见慈心证量显发的声闻弟子(不能于当生了脱生死),或者多生累劫经常反覆修习色界禅定者(具备四无量心定深厚的行者),为“断除自心嗔业及守护、增长自心慈悲心眼”而修,“依观想法”为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乃至一切世界众生咒愿、祈福。但是不同于人间行者所修“慈心三昧观想法”。因证入色界正定深厚者,其心智与未入定前的人间“观想者”的“心智、悲心证量”截然不同,证入“色界禅定”深厚者,其“心智广大无量”,能够依其“慈悲心智”遍缘有缘众生,为众生观想、祈福,“虽修观想”,而其心智遍缘即至,不似未入定者“纯修观想而得”,但亦属断除自心嗔结,守护、增长、开发慈悲心眼而修持,属自修所得,不能“实际利益众生”,与菩萨行者实际去做“慈济众生的事行不同”。但是当阿罗汉回小向大时,其在过去“无尽宿世”于证入色界禅定中用慈心智眼为有缘众生观想、祈福、散播的“无尽悲愿种子”,未来一定会成为其实际度化众生的“广大事行”。(如《法华经》中广说)
庚、真证阿罗汉者宿世一定受持过“法华经”,依经奉行,熏修过佛道悲愿
当知过去、现在、未来修四无量心定有成者(通外道,如转轮圣王亦修色界四无量心定),并不一定证初果。但是证初果者,宿世一定熏修过四无量心定的深厚基础,见《法华经》“授记品”中声闻弟子个个经过宿修菩萨道的事例即可推知。虽然佛在世时,有的证初果者没有明显熏修四无量心,但是任何一个于佛住世时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者,其内心证量皆是无嗔、无恚、无嫉、无诤,展现随缘而度的慈悲心,(见阿罗汉于佛住世时游化人间随缘度化众生的事例即知,如富楼那尊者、阿难尊者皆是具有深厚慈悲、忍辱心量的代表者。)而其心量之所以会展现“无嗔、无恚、无嫉、无诤”的成果,正是由宿世修学六度行门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定的事行基础及宿世重覆熏修色界四无量心定的深厚根基而来。
当知“真阿罗汉者”在“法华会上”必不会退席,这就说明“真证阿罗汉者”,宿世一定受持过《法华经》,依经奉行,熏修过“佛道悲愿行”,虽然今世证空、解脱、忘失所发菩提心(其实是舍利弗等为引导“在学声闻”启发菩提心的方便说法)。但是经由佛循循善诱,终究在佛力摄持下记忆起宿世所发菩提心,导引继续往佛道上行进。
8.佛道与解脱道是贯通的?或是断层的,没有关连的?
于此提出一个问题:
佛道与解脱道是贯通的?抑是断层的,没有关连的?通常皆会以为佛道是佛道,解脱道是解脱道,了脱生死后再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如宗门有“证空性,发菩提心”的文句。问题是:如果佛道与解脱道是不相干的,完全没有关系的,了脱生死者就与佛道接不上线,如何回小向大?因为声闻行者若是宿世没有种下“成佛之因”,就与“佛道”根本无缘、无关,何能回小向大?而在《法华会》上,所有与会“在学声闻行者”及证阿罗汉果,皆回小向大,这就说明佛道与解脱道是贯通的,是由因至果法脉相连的,否则与会的声闻弟子,就不会在“法华会上”接受“佛陀授记”,发愿未来庄严净土,行菩萨道。此即说明了一件事实:修解脱道者,宿世必然曾经种下佛道的深厚修因,才能回小向大;修佛道者,一定要经过“了脱生死”的历程,才能于未来不退转于菩萨道的行持。而由解脱道连接佛道的重要“宿修积因”是什么?除了无我、空性外,尚有宿世发成佛悲愿心,以六度行门(四无量心)利益众生的事行及宿修色界禅定(四无量心定)的深厚基础,才能因佛视机缘成熟时,诱导声闻弟子启发宿世所发成佛悲愿心的殊胜因缘出现。
9.声闻弟子若是没有宿世逢遇“诸佛出世修声闻法”,就不能于今世再于佛出世时顿了生死
试问:每一位声闻弟子一定要有“宿发菩提心”的基础,才能在今生了脱生死吗?在《阿含经》中当然没有这么说。但是依《法华经》所说“任何一位于佛出世时随佛出家的声闻弟子的“宿修解脱道的基础”,均是源自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前“大通智胜如来”出世时受到十六菩萨最初化导种下最初成佛善根及解脱善根的经文而言,却是肯定的。”因为任何一位声闻行者之所以能了脱生死,皆不是“一生、多生就能成办”,虽然《阿含经》中有出家七日专修就了脱生死的事例(如舍利弗、目犍连),然而若是没有宿世逢遇“诸佛出世修声闻法,就不能于今世再于佛出世时顿了生死。”相对的,声闻行者若宿世没有经过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历程,绝对不能…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