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逢遇诸佛出世及逢遇无数菩萨行者出世,经常延续修学声闻法的善根,最后得证阿罗汉果(见《大般若经》所说)。当知证阿罗汉果者,是因为佛出世时,因为听闻佛音声讲解三十七助道品,才能依三十七助道法熏修,证空、解脱,而称为声闻行者,故佛出世时,才有声闻行者可言,佛灭度后,若有解脱者,就称为“辟支佛”,比声闻行者“根器还利”,因不需要“佛出世时众善因缘和合而能在佛未出世时,续修声闻法或缘觉法而顿了生死,故知其慧根比在佛住世时需要众善因缘和合,需要佛循循诱导,依教奉行的一般声闻行者根器还利(见前述《阿含经》所说)。
就因为一位能证果的声闻弟子,宿世必然累积深厚的佛道资粮,才能在最后证阿罗汉后,立即于佛菩萨劝导下回小向大,“悲心显发”,继续发心行菩萨道。若是“在学声闻行者”没有宿修深厚的行菩萨道基础,也很容易在“证四禅时”误以为得证“寂灭乐”,而宣布自己已经证灭、解脱,其实非真证灭,甚至已经走向“无想定”、“四空定”的歧路而不自觉,不容易接受大乘佛法的熏陶,故在“法华会上”未说经时就有“宿修菩萨道薄弱、我慢深重、未证言证的五千比丘”退席的经文出现。
佛在“法华会上”发愿说,会继续在另外的十方世界因缘成熟时去度化这些“自称证灭,而非真证灭、解脱”的声闻弟子。如经文说:“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认为自己: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时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其实非真证灭、解脱),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故知《法华经》上的没有退席、不论证果、未证果的“声闻行者”,皆一定在宿世熏修过“佛道悲愿行”,熏修过四无量心事行及多少熏修过色界四无量心定,只是后来退失所修“菩萨行愿”,但是“因宿修基础深厚”,一经“禅修熏陶”,“慈心证量”便会显发。否则在证入色界四禅定时,因为“宿修及今熏四无量心证量”薄弱及觉照力不够,而不由自主的当下转进“无想定”歧路中,不容易了脱生死(见《楞严》所述)。故笔者在“菩萨修行次第”中册“禅定坚固愿”中说,须陀洹果不离“宿世佛道悲愿行”做基础及不离宿修四无量心定的事行及不离宿修四无量心定做基础(通外道),非指今世。虽然“慈心三昧证量”在色界初禅才会显发,但是没有宿修“四无量心定的基础”(一分声闻行者,如何能在证初果后,在进入色界禅定时,一入禅观,立即显发“慈心三昧”证量?)如任何一位曾经依正道知见精进修道者(包括外道行者),必然在宿昔无量劫的浮沉中,多少熏修过四无量心事行及四无量心定,投生色界禅天上,熏修过四无量心定,甚至做到转轮圣王、做到大梵天王,以四无量心化导人民及天人,然而外道所修“四无量心定”,远不及声闻行者的“四无量心定”的证量。)(见《阿含经》所说)
10.修四无量心事行不仅是针对嗔恚重者的对治法门而是任何一位声闻行者、菩萨行者历劫依“六度行门”“净化心性”显现“悲心佛性”的成果展现
故知修“四无量心事行”,不仅是针对“嗔恚重者”的对治行门而言,而是任何一位声闻行者、菩萨行者历劫依六度行门(如布施、持戒、忍辱属慈悲行门,精进、禅定、般若属“喜舍行门”),净化贪、嗔、痴的重要修因基础及重要“净化心性”“显现悲心佛性”的成果展现。
如《楞严经》中亦说:“阿难自言: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此说证明初果者,皆亦启发成佛悲愿心,而此“愿度末劫一切众生”的成佛悲愿心之所以会在听佛诱导后显发,必然是“宿熏而来”。
也就是说,任何一位在“法华会上”的声闻行者,必然宿世熏修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只是转入小乘,暂时忘失宿劫所修),才能在解脱因缘成熟时,于某佛出世时,再次熏修声闻法,而彻底依“定慧”之力斩断贪、嗔、痴,了脱生死。因为一类声闻行者有宿修与佛道悲愿行相应的四无量心定坚定基础,虽然证入灭尽定中,觉性不灭、悲、智不灭,“非指正在证入灭尽定中悲心显发”,而是指其具有宿修“佛道悲愿行”的基础,乃是不即、不离“菩提悲愿心”,故称其“悲、智不灭”,因为在其八识田中“悲、智不灭”,才能在“灭尽解脱后”,经由诸佛劝导,旋即启发宿熏“菩提悲愿心”,回小向大,行菩萨道。
故知《法华经》虽说证阿罗汉者,“不受一切法”暂时忘失宿修菩萨行愿,但是亦不离宿世所修“佛道悲愿行”的深厚“积因”,才能于“法华会上”不退席,接受一乘法。如果有行者不同意阿罗汉具有宿熏四无量心定的深厚基础,而认为不需具有宿修“六度行门”及“四无量心”的“积因”,就能在今生“证空、解脱”,想必其人就是宿熏佛道种子薄弱及在“法华会上”未证言证、我慢深重、自称灭度而实未通证灭之法,只是禅定稍有成就者中的“五千比丘”中退席的其中一位“增上慢者”吧!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