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P26

  ..續本文上一頁中,苦、樂俱舍,能所雙亡。”如經文說:““如是悲喜心與舍(俱)。”無結、無怒、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丙、行者欲斷無始嗔業而修“觀想法”,若是修“慈心觀”而未能在修觀想中真正令其“慈心俱體顯發”,則不能證入“慈心叁昧”

  如經文說,聖弟子所證“慈心叁昧”是在深入“色界禅定中”才顯發,如經文說:“聖弟子心定已,必與慈俱”。請問:聖弟子所證色界禅定廣大慈心叁昧證境,是“觀想而得”?抑是“用心眼照見”(報得)?

  當知“觀想法”是在“入定前”所修學,因爲行者欲斷無始嗔業而修“觀想法”,若是修“慈心觀”而未能在修觀想中真正令其慈心俱體顯發,則不能證入“慈心叁昧”!因“觀想法”亦是“咒願法”的一種,如淨行人依《觀無量壽佛經》修觀,修觀佛想成就有一個必備條件,即是“大慈悲心顯發。”如《觀經》說“諸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以見諸佛,故名念佛叁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

  丁、“慈心叁昧”不僅是“觀想而得”更需有色界深厚禅定力,否則如何能因僅于“觀想成就”而生色界二禅天?

  當知淨行人“觀佛成就”,“在叁昧中見佛”,是因“佛本願力所致”,尚需“正念力、慈悲心”配合齊修,才能證入“念佛叁昧”,才能在“觀想中見佛”。禅行者修“慈心觀”,沒有佛力加被,必須靠自力觀想純熟,方能成就慈心叁昧。而成就慈心叁昧的“源動力”,就是“正念力、正定力與自己的慈心智眼”因“觀想、慈視苦難衆生”而在潛移默化間令其具體顯發,否則雖然修“觀想法”,而自心在行、住、坐、臥間“嗔心不淡、诤訟、是非心不除,何能顯露“慈悲心量”?若是在日常行事間不能顯發“慈心智眼”,僅止于“觀想”,則不能成就“慈心叁昧證量”!因爲“慈心叁昧”不僅是“觀想而得”,更需有色界深厚禅定功力,否則如何能因僅止于“觀想”成就而生色界二禅天?(如釋迦牟尼佛因地于某一世七年中修慈心叁昧成就,死後生色界二禅光音天。按二禅定境,已經是進入無覺無觀、定生喜樂之境。)

  尤其末法衆生,“心粗”、“境細”(按“大乘經典”所說“慈心叁昧”觀想法,非常微細難以觀入),故末法衆生不適合修“觀想法”,能夠在日常生活的待人處世間熏陶“四無量心”的事行,已經不易,何況“靜下心來修觀想”?更何況如一分利根器的聖弟子能夠在證入色界禅定時,一入禅定,慈心顯發!

  故請問:聖弟子證入色界禅定時所顯發的“慈心叁昧證量”是“觀想而得”?抑是“用心眼照見”(報得)?

  戊、具有正智、慈心證量的行者,不會不依“他心通、宿命通”等觀察衆生叁世因緣可救、不可救的情況下而無緣隨意爲衆生特別作意、咒願、救拔

  如《禅法要解》說:“初習慈心,願令得樂,深入慈心叁昧已,悉見衆生,無不受樂。”此僅止于“觀想成就”,不能“實際令衆生受樂”,真正深入慈心叁昧者,是正念力、正定力與悲願力齊修,證入色界禅定,至少初禅深厚,已經不是僅止于“觀想成就”而見衆生受樂,而是用報得“心眼”照見己心:無嗔、無恚、無嫉,顯發廣大慈心證量,從一方、二方、叁方、四方到遍滿十方虛空,引喻其所證“慈心叁昧”廣大如十方虛空;甚至只要用慈心智眼爲衆生咒願、觀想、祈福,可以遍及一切世界衆生身;進一步說,當其用“慈悲心眼”爲衆生咒願、祈福時,可減輕有緣衆生的災難。但是具有正智慈心證量的行者,不會不依“他心通、宿命通”等觀察衆生叁世因緣可救不可救的情況下,而無因無緣隨意爲衆生“特別作意咒願、救拔!”就是八地以上大菩薩雖然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願力廣度衆生,亦是有因有緣,有一定的因、緣、時、節而隨緣度衆,不會“無因無緣”而“有悲無智”的“亂度”。

  己、證入色界正定深厚者其心智與未入定前的人間的“心智、悲心證量”截然不同

  而聲聞弟子在“證入色界禅定時”,用“慈心智眼”遍緣一切世界衆生,僅止于爲斷除自心嗔業,守護、增長自心慈悲心眼而觀想、修持(善修義),不是特別作意救度衆生,不能實際利益衆生。而聲聞弟子“用慈心智眼”遍緣一切世界衆生,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正定力深厚者,如證初果、二果、叁果者,當其用“天眼通”照見一方、二方、叁方、四方有緣受苦衆生時,頓時“慈心顯發”,而深入正定中用“慈心智眼”爲有緣衆生觀想、祈福。”如色界初禅大梵天王當大千世界中一滴雨落下時,即可用“天眼照見”,又如阿那律尊者觀叁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故在佛世時,當生證俱解脫阿羅漢果的聖弟子,在證阿羅漢果前遊曆色界初禅、二禅、叁禅定時”,自可用慈心智眼照見一方、二方、叁方、四方……一切世界有緣衆生,爲徹底斬斷己心嗔業顯發無嗔、無恚、無嫉、無诤的廣大叁昧證境,而爲衆生觀想、咒願、祈福,如經文說:“一方、二方、叁方、四方乃至一切世間成就遊。”(成就遊,就是成就遊戲叁昧之意。)

  一種是證入色界禅定照見慈心證量顯發的聲聞弟子(不能于當生了脫生死),或者多生累劫經常反覆修習色界禅定者(具備四無量心定深厚的行者),爲“斷除自心嗔業及守護、增長自心慈悲心眼”而修,“依觀想法”爲一方、二方、叁方、四方乃至一切世界衆生咒願、祈福。但是不同于人間行者所修“慈心叁昧觀想法”。因證入色界正定深厚者,其心智與未入定前的人間“觀想者”的“心智、悲心證量”截然不同,證入“色界禅定”深厚者,其“心智廣大無量”,能夠依其“慈悲心智”遍緣有緣衆生,爲衆生觀想、祈福,“雖修觀想”,而其心智遍緣即至,不似未入定者“純修觀想而得”,但亦屬斷除自心嗔結,守護、增長、開發慈悲心眼而修持,屬自修所得,不能“實際利益衆生”,與菩薩行者實際去做“慈濟衆生的事行不同”。但是當阿羅漢回小向大時,其在過去“無盡宿世”于證入色界禅定中用慈心智眼爲有緣衆生觀想、祈福、散播的“無盡悲願種子”,未來一定會成爲其實際度化衆生的“廣大事行”。(如《法華經》中廣說)

  庚、真證阿羅漢者宿世一定受持過“法華經”,依經奉行,熏修過佛道悲願

  當知過去、現在、未來修四無量心定有成者(通外道,如轉輪聖王亦修色界四無量心定),並不一定證初果。但是證初果者,宿世一定熏修過四無量心定的深厚基礎,見《法華經》“授記品”中聲聞弟子個個經過宿修菩薩道的事例即可推知。雖然佛在世時,有的證初果者沒有明顯熏修四無量心,但是任何一個于佛住世時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者,其內心證量皆是無嗔、無恚、無嫉、無诤,展現隨緣而度的慈悲心,(見阿羅漢于佛住世時遊化人間隨緣度化衆生的事例即知,如富樓那尊者、阿難尊者皆是具有深厚慈悲、忍辱心量的代表者。)而其心量之所以會展現“無嗔、無恚、無嫉、無诤”的成果,正是由宿世修學六度行門及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定的事行基礎及宿世重覆熏修色界四無量心定的深厚根基而來。

  當知“真阿羅漢者”在“法華會上”必不會退席,這就說明“真證阿羅漢者”,宿世一定受持過《法華經》,依經奉行,熏修過“佛道悲願行”,雖然今世證空、解脫、忘失所發菩提心(其實是舍利弗等爲引導“在學聲聞”啓發菩提心的方便說法)。但是經由佛循循善誘,終究在佛力攝持下記憶起宿世所發菩提心,導引繼續往佛道上行進。

  8.佛道與解脫道是貫通的?或是斷層的,沒有關連的?

  于此提出一個問題:

  佛道與解脫道是貫通的?抑是斷層的,沒有關連的?通常皆會以爲佛道是佛道,解脫道是解脫道,了脫生死後再回小向大、發菩提心?如宗門有“證空性,發菩提心”的文句。問題是:如果佛道與解脫道是不相幹的,完全沒有關系的,了脫生死者就與佛道接不上線,如何回小向大?因爲聲聞行者若是宿世沒有種下“成佛之因”,就與“佛道”根本無緣、無關,何能回小向大?而在《法華會》上,所有與會“在學聲聞行者”及證阿羅漢果,皆回小向大,這就說明佛道與解脫道是貫通的,是由因至果法脈相連的,否則與會的聲聞弟子,就不會在“法華會上”接受“佛陀授記”,發願未來莊嚴淨土,行菩薩道。此即說明了一件事實:修解脫道者,宿世必然曾經種下佛道的深厚修因,才能回小向大;修佛道者,一定要經過“了脫生死”的曆程,才能于未來不退轉于菩薩道的行持。而由解脫道連接佛道的重要“宿修積因”是什麼?除了無我、空性外,尚有宿世發成佛悲願心,以六度行門(四無量心)利益衆生的事行及宿修色界禅定(四無量心定)的深厚基礎,才能因佛視機緣成熟時,誘導聲聞弟子啓發宿世所發成佛悲願心的殊勝因緣出現。

  9.聲聞弟子若是沒有宿世逢遇“諸佛出世修聲聞法”,就不能于今世再于佛出世時頓了生死

  試問:每一位聲聞弟子一定要有“宿發菩提心”的基礎,才能在今生了脫生死嗎?在《阿含經》中當然沒有這麼說。但是依《法華經》所說“任何一位于佛出世時隨佛出家的聲聞弟子的“宿修解脫道的基礎”,均是源自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前“大通智勝如來”出世時受到十六菩薩最初化導種下最初成佛善根及解脫善根的經文而言,卻是肯定的。”因爲任何一位聲聞行者之所以能了脫生死,皆不是“一生、多生就能成辦”,雖然《阿含經》中有出家七日專修就了脫生死的事例(如舍利弗、目犍連),然而若是沒有宿世逢遇“諸佛出世修聲聞法,就不能于今世再于佛出世時頓了生死。”相對的,聲聞行者若宿世沒有經過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曆程,絕對不能…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