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假有”的存在。虽然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教化的因缘及净土众生的寿命均是无量无边不知其极的。不过也因随顺因缘终有“转变的一天”,故称净土世界亦在“因缘法的无常、现实的转变”当中。
这个道理,更可以从极乐世界里的众生听法、修法的印证中,得到证实。
我们看极乐世界里的众生,都在听闻些什么佛法?
如《阿弥陀经》所说:“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三十七道品的佛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净土众生修三十七道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印证“诸法无我”的道理。
我们再看《观无量寿佛经》也说:“初观成已,次作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名水想……。次观宝树……,树想成已,次当想水……,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次观大势至菩萨……,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无量寿经》卷上也说:“八功德水……,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恶事恶行之名,但有自然快乐善法善行之音,是故其国名曰极乐。”
从以上三部净土经典所说的净土众生听闻佛法的情形,可以印证,净土众生所听闻的佛法根本的重点,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根本修行方法,也就是诸法无我的道理。为什么净土众生会听到净土的自然环境发出苦、空、无常、无我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呢?
(4)寂静涅槃义
我们看《大阿弥陀佛经》上说:“阿弥陀佛欲度十方众生,往生其刹,悉令得泥洹之道。”
阿弥陀佛接引十方世界的众生往生净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与弥陀有缘的众生都能够迅速踏上解脱生死的根本修行目的,也就是得证三法印中最后一个法印“寂静涅槃”的真理。(指中品而言)
当净土中的众生,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道理,禅修精进,亲自证悟到(从心识中)唯识所显现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宇宙万法,就有如镜中的影相、梦中的幻事一般的影现在他的心眼中那么的不实、虚幻、无我的时候,就已经离亲证解脱的涅槃境界不远了。而且依“净土经典”所说,在净土中得证涅槃的声闻弟子,有无量无边的多。
就像《大阿弥陀经》上叙述极乐世界里声闻弟子得证涅槃的情形说:“净土中的声闻圣者如果有一个人证入涅槃,就好像大海中的水滴减去一滴水,不觉得大海里的水减少了。净土中如果有无数声闻弟子得证涅槃,就好像大海中的水减去一条溪里的水,也不觉得大海的水减少了。净土中已经证入涅槃的声闻弟子和现在将要证入涅槃的声闻弟子,有无量无边的多,就好像大海里的水滴,数不清它的数目有多少一样。”
由此可知,不论是净土的形成和转变,或者是阿弥陀佛为净土众生开示的佛法,乃至净土众生在净土各处听法、修法的过程(指中品、下品而言)和修行成果(指中品而言)都完全合乎《阿含经》里所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三法印的真理,也就是合乎“原始佛法”所说的根本修行的要义。
提出净土法门合乎原始佛法《阿含经》所说三法印的道理,最重要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四众弟子更能加以肯定“净土法义”亦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第一手佛法”,不是后起的。所以应该继续以平常心、真诚心念佛求生净土。其次就是因为有不少修行者受到一些“禅行者”及“现今佛法学术研究者”的影响,而动摇了自己对大乘佛法及对净土的信心。故有必要提出来加以说明,以正视听。
应该说,学佛的基础在《阿含》,所以说《阿含经》是根本佛法;而成佛的重心,是在“行菩萨道”。因为“阿罗汉不是佛”,“行菩萨道”才有它肯定的意义和价值存在。
3.佛有因有缘为声闻弟子说法亦有因有缘为菩萨弟子说法
(1)一分佛学者在“印度史实上”找不到“大菩萨”的出生、姓氏、死亡记录便说“大乘经典”为后起
如佛在《杂阿含经》卷四十一(一四四)说:“迦叶,我今有因缘故,为声闻说法,非无因缘,依非无依,有神力非无神力。”
由此说明了佛不仅“有因有缘”、“有威神力”为声闻弟子宣说“了脱生死”的法义,相对的,亦以“佛的大威神力、大悲愿力”对不以“声闻法义”为满足的另一类同是声闻行者而具有菩萨根器的佛弟子宣说“成佛之道”。《阿含经》因非专门为“菩萨行者”演说的经典,故只是略说“菩萨法”,然而佛在《四部阿含经》对所有随佛出家的声闻弟子明白的提醒说:“佛虽然与阿罗汉同证无相三昧”,但是“阿罗汉不是佛”,所有阿罗汉只知“佛总相法义”,而皆不知“诸佛心中所有诸法。”这是《杂阿含经》中最明显说明“阿罗汉不是佛”的经证。但是后世一分佛学者依史学考据的观点,研究《阿含经》,均凭“个人自由心证”,取其所需,应该说是“断章取义”,误导“初学者”认为《阿含经》没有广谈“成佛之法”,故“大乘经典”是后起的。事实上,《增一阿含经》中早有“菩萨法”,只是略说,但是一分学者认为“菩萨”的名词是后起的。因为在印度文献资料中(如《阿含经》、《佛本集行经》……)中,找不到许多在“大乘经典”中出现的“大菩萨”行者在印度的出生、姓氏、死亡记录及依“凡夫背诵的原理”来看“经典的结集”,认为“如凡夫八十岁就死亡的佛陀”不可能宣说如此庞大、冗长的“大乘经典”,故肯定“大乘佛经”是后来辗转汇集而成,令后世许多在家、出家佛弟子对“大乘经典”起大怀疑,惶恐莫名,不知所措。
(2)地球时空本就是一个幻相、空相,任何“化生众生”皆能自由出入这个“幻化世间”只有此界胎生众生不能,为什么?
当知在这个娑婆世界除了胎生、湿生、卵生的众生,大部分的“化生众生”,如福德鬼类、神祇(又有许多种类)、天神、天人以及各类宗教的护法神将……,均能够在我们这个世界“自由出入”,因为此界本来就是一个“幻相”。就因为是幻相、空相,故其他化生众生,大部分均能自由出入、变化、往返地球时空及其所居处所乃至所居世界,而且某类有“神通力、阴通力”的众生更能自由出入、穿梭如幻、如化的娑婆世界的“业场”,是非常容易、轻松的事。只有此界众生视此界为“实有”,因视为实有、坚持不舍此世界的现实环境所呈现的人、事、物景象,故跳脱不出这个世界“业场”(磁场)的束缚,动则得咎(如《地藏经》说,众生举心动念,不是业、无不是罪),动则受“此界众生共业所感,而被这个地球业场(地心引力)所释放出来的幻化能量所限制、禁锢于“此界磁场范围内”动弹不得。故对此界幻生众生(如鬼神类)乃至对(护法善神等)自由出入、穿梭在此世界及“十方世界中”守护“行菩萨道”、“用功念佛”或“禅修精进”的大乘佛子,并且对充塞在各各有“大乘佛子弘法办道的道场”中的各类“护法神将”,当然视为“天方夜谭”,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不仅大乘经典中记载有无数“大菩萨化身为护法神将”守护在各各“大乘道场中”,而且这些充塞在各个宗教、道场中各式各类的外道、正道的“护法鬼神、善神、护法天神乃至护法菩萨等””,均是为具有“天眼通者及一类阴眼通者或一类有修持者的直觉力(通外道)者”所能见闻的!在此不必说得太远,何况是“已经了脱生死,具有不可思议变化身的大菩萨行者,焉不能做如是“神通变化”,在诸有因有缘的诸佛说法的聚会上自由出入这个“如幻、如化”的地球时空!
请注意:随佛出家的弟子本来就有两种根器,一类是声闻弟子,一类是从声闻弟子再区分出来的菩萨行者,这在《增一阿含经》中明显得分辨出来。只是一分研究“阿含者”全凭“个人自由心证”,不接受《增一阿含经》所说“菩萨法”的经证及不接受《四部阿含经》中均有记载“阿罗汉不是佛”的事实。只承认《四部阿含经》中所说“佛自称是阿罗汉及佛自称此身是最后身”的经文,这当然牵涉到“阅读阿含的动机”为何!
(3)大菩萨为何没有“出世在当时印度”度众生的最重要的原因?
至于“大乘经典”中所记载的“大菩萨”,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为何不能在印度文献资料上找到祂们的史迹。因为这些“大菩萨行者”有的有“在印度出世混迹在随佛出家的声闻弟子当中”,或为“居士身或为出家身”,或许“没有在印度出世”,当然找不到祂们的史迹。或者说就是有在印度出世,但是于当时并没有因缘令其对外表明自己的身分,无从得知在声闻弟子当中谁是大菩萨行者?
如《大般若经》卷七说:“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间,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从何处没来生此间?从此处没,当生何处?佛告具寿舍利子言: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有从他方佛土没来生此间,有从
史多天没来生此间,有从人中没生此人中。”“大乘经典”中又有“一佛出世,千佛扶持”的经文,如果说,他们示同凡夫身,内秘菩萨行,凡夫众生如何能识!
而为何“大菩萨行者”不能“明明白白”出现在这个世界度众生
最重要的就是,任何一尊佛,必须在“行菩萨道时”,长期扭转无始以来与其有缘众生的“宿业因缘”成为善增上的“佛道业网”,当度化有缘众生的宿…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