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方不可思議光威德,非謂光明土之相也。(《正信要解》雲:金剛圍山須彌山者標二乘菩薩,大小諸山者標大小諸位,一切諸有皆同一色者標叁乘諸位皆會念佛。(已上))
譬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沈沒不現.滉漾浩汗.唯見大水.
次譬說。《唐譯》雲:「譬如大地洪水盈滿,樹林山河皆沒不現,唯有大水。」(文)。此言「洪水」,與今「劫水」別,今所謂「劫水」者,大叁災中水災是也。如《頌疏》雲:「第叁靜慮爲水災頂,此下爲水所侵潤故。」(望西)
「滉漾」者,滉亦作潢,(《琳音》及義寂)瀁,古文作漾亦通。(《琳音》)孫愐雲:滉漾,大波貌也。
「浩汗」者,《廣韻》:浩汗,大水貌也。義寂雲:「又潢漾廣蕩,不見其際。浩汗者,漫漫不可分別。」(已上)言喻一切世界所有萬物悉光明所照映,而不見余物相,唯見同一金光色也。
彼佛光明亦複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明見佛光明曜顯赫.
後合法。《唐譯》雲雲。上法說文雲「大小諸山」,次譬說中言「其中萬物」,此合法文雲「聲聞菩薩一切光明」,故不惟彼國聲聞菩薩隱蔽,所照十方佛國中所有皆悉爲佛光所融,唯見佛光顯赫而已。
爾時.阿難即見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如須彌山王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曜.此會四衆一時悉見.彼見此土亦複如是.
四彼此相見,初至「一時悉見」此見彼土,「彼見」下彼見此土,淨穢互見者,由無量壽佛光明神力。
《吳本》雲:「即時阿難諸菩薩阿羅漢等諸天帝王人民,悉皆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國土七寶,己心大歡喜踴躍等。」
《唐譯》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悉見無量壽如來,如須彌山王照諸佛刹,乃至令諸有情悉皆得見,彼極樂世界菩薩聲聞人天衆等,一切皆睹娑婆世界釋迦如來及比丘衆圍繞說法。」(文)
今經願見彼佛之人,故阿難初舉雲「阿難即見」等,次雲四衆悉見。
「如須彌山王」等者,諸經中亦有此喻。《維摩經》一(十六)雲雲。《淨影疏》一本(叁十八)雲:「下明如來于衆獨勝,譬如須彌顯于大海,喻說顯勝,高顯獨出在于大海,顯于大海蔽于諸衆合以顯勝。」(文)峻公明須彌十德者本《清涼大疏》十六上(初)〈升須彌山頂品〉釋。今謂:此中喻光明威神高出高顯勝于一切諸佛等,以《唐譯》可爲證焉。
「此會四衆一時悉見」者,上從普賢文殊等,下至諸天人民,弘願有緣機不問凡聖悉見也。
「彼見此土亦複如是」,舊說雲:「由兩尊垂範內鑒一如,此彼二土無封疆。」(文)兩尊內鑒可然,此彼二土無封疆者似言淨穢不二,此義不然。有雲:「彼見此土亦複如是者,是彼此融即淨穢不二妙淨土雲雲。」今謂:淨穢不二融即是非淨土門教義,若不然者,何得言厭穢求淨從此往彼而證入耶!由是義故,此文不說融即不二,文雲「彼見此土」,彼此淨穢判然相分,故知此文明淨穢差別相,唯是由佛光故,阿難等在此見彼叁種莊嚴功德,彼土聖衆亦見此靈山一會相例明之,故雲「亦複如是」耳。又《漢》、《吳》兩本此中廣明叁途苦惱休息等益,此是彼佛光明德相,與《大論》第八(十六紙)文合勘。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彼國從地已上至淨居天.其中所有微妙嚴淨自然之物.爲悉見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見.
四問答所見亦二:一見真土,二見化土。初見真土中亦叁:一國土莊嚴,二聽佛說法,叁人民自在,所謂叁種莊嚴也。
此初,就見國土功德問答也。
《唐譯》雲:「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汝頗見具足清淨威德莊嚴佛刹,及見空中樹林園苑湧泉池沼不耶?汝見大地乃至色究竟天于虛空中散花,樹林以爲莊嚴?」(文)
《宋譯》雲:「爾時,世尊告慈氏菩薩言:汝見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宮殿樓閣園林臺觀流泉浴池不?慈氏,汝見欲界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種種香花,遍滿佛刹作莊嚴?」(文)《漢》、《吳》兩本無此問答。
「告阿難及慈氏」者,興雲:「彌勒是影向衆之主,阿難爲當機宜之首,故佛唯對此二大聖勸物令修淨土之因。」(文)今謂:阿難者,願見彼佛當機故,及告慈氏者,如教奉行之人故。
「從地已上至淨居天」者,興雲:「諸說淨土無天地之異者違此文雲雲。」又雲:「雖有無色天而依欲色住,更無別處故,今問乃至淨居所有莊嚴。」(文)《箋》雲:「順對斯土故曰淨居天耳,勝過叁界之淨刹,何論欲色等之名。」(文)今按:爲顯虛空之義雲「從地已上」等,猶如願文言「自地已上至于虛空」。(是一)又淨居是聖者所居,于叁界中爲勝,今因順余方以顯其最勝也。《正理論》二十一(二十叁)曰:「或此天中無異生雜,純聖所止故名『淨居』。」(文)《大論》一曰:「過五淨居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大自在天王。」(文)
「其中所有」等者,宮殿、樓觀、池流、花樹等一切萬物皆無漏無生涅槃莊嚴,故雲「微妙」等。
汝甯複聞無量壽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衆生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聞.
二就佛功德問答。
《唐》、《宋》雲雲。(《會疏》引)
《論》雲:「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正覺大音響十方,即是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故雲「宣布一切世界」。若然,此土衆生何不聞其音聲耶?答:《大論》叁十(卅二):「問曰:若佛音聲常能遍滿,今衆生何以不得常聞?答雲:衆生無量劫以來所作惡業覆,是故不聞。譬如雷電霹雳,聾者不聞,雷聲無滅。佛亦如是,常爲衆生說法如震大雷聲,衆生罪業自不得聞,如今世人精進持戒者,于念佛叁昧心得定時,罪垢不障,即得見佛說法音聲清了。」(文)准知此中如來口業大音即是正覺大音所響流,即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故佛說、菩薩說、衆生說等叁世一切說亦皆莫非如來口業說法音聲,故《唐譯》衆鳥作佛聲,《宋本》說菩薩聲聞作佛聲等,當知阿難已聞正覺名,故雲「唯然已聞」也。
彼國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寶宮殿無有障礙.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汝複見不.對曰.已見.
叁就菩薩功德問答。
《唐譯》文。(《會疏》引)《宋譯》雲:「汝見百千俱胝衆生遊處虛空,宮殿隨身不?慈氏菩薩白佛言:如佛所說,一一皆見。」(文)
「彼國人民」者,雖言「人民」,實法身地菩薩,如《法華》說:「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今亦因順余方雲「人民」而已。
「乘百由旬宮殿」等者映對下胎生有障礙不自在,能供養諸佛如來,可知。
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複見不.對曰.已見.
二見化土中二:初人民,後宮殿。此初也:
《唐本》雲:「佛告彌勒:汝見極樂世界人住胎不等。」《宋譯》缺此問答。
蓋一類衆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等,准次下「胎生文」,當「胎生文」矣。于前真土中則明叁種莊嚴,今化土中但說人民宮殿而不論佛身,只雲「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故知此中自含不見叁寶義。凡化土名義所說不一准,含華未出故言「胎生」,不見叁寶故言「邊地」,如不見聞佛法處爲邊地難,疑惑不信之人所止故名「疑城」,疑惑中悔之果故名「懈慢界」(中悔是懈怠緩慢之義故),皆亦總名「化土」也。
《愚禿鈔》上雲:「彌陀化土有二種:一疑城(《漢》、《吳》兩本叁輩中說)胎宮,(《大經》雲「胎生宮殿」,《唐譯》雲「處花胎中,猶如園苑宮殿之想」,〈定善義〉「墮宮胎」。)二邊地(《大經》)懈慢。(《處胎經》雲雲)由此言之,今家疑城胎宮爲一,邊地懈慢爲一,如宗藏中。然了惠等引《略論》,未見今家所引,其釋相非亦無疑,故不複引之。
又今經胎生與《觀經》九品同異,古來所論,西山、鎮西存異義,今家古老亦用分異義,然今家同義爲正,何者?《和贊》雲:說曆年歲(《大經》五百歲)劫數(《觀經》九品),此則胎生、九品合爲一,豈非同義耶!又〈散善義〉叁種障即不見叁寶障,又〈定善義〉雲「修因正念不得雜疑,雖得往生,含花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此《大》、《觀》二經合說,故知同義爲相承義,此等所論不暇具述,具如別記。
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二明所居不同。《唐譯》雲雲。
「所居宮殿有大小」者,了惠雲:「『或百』等者,疑有輕重,致使所居有大小也,例如憬興雲:百旬下輩疑生,五百由旬中輩疑生。」(文)今謂:化土業因不同,故使所居不同,雖業因不同,疑惑佛智則一也。由業異,故或五百、或百由旬有礙不得自在,不同于真土宮殿自在無礙。
「受諸快樂」者,《箋》曰:「前邊地雲『受諸厄』,似不同也,謂不見叁寶爲受諸厄,不與受諸快樂也。」(文)
「如忉利」者,近設喻示處宮內歡樂自然如忉利天上,故《唐譯》雲:「譬如叁十叁天、夜摩天等,入百由旬若五百由旬,宮殿之內遊戲歡樂,我見極樂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處于宮殿等。」(文)
上來真化問答及得失《漢》、《吳》兩本推之叁輩章不複明之,但廣明彌陀現光之利益,及結真土廣大不能究盡而止焉。《魏》、《唐》、《宋》叁本並于此處具辨得失,合勘可知。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
第六正辨得失有二:初分別胎化有二:初彌勒請問,二如來開說。此初也:
「何因何緣」者,以親生助發解者未可也。《探玄》九曰:「『何因何緣』者是疑怪之辭也,通釋是一,蓋是世人疑之常辭,于中分別,『何因』對彼說者,『何緣』對彼聽者。」(文)因緣者所以義,即第五轉聲。
佛告慈氏.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二如來開說中有叁:一正辨胎化,二判其得失,叁雙結得失。初辨胎化亦二:初辨胎生,後辨化生。初胎生中…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