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十方不可思议光威德,非谓光明土之相也。(《正信要解》云:金刚围山须弥山者标二乘菩萨,大小诸山者标大小诸位,一切诸有皆同一色者标三乘诸位皆会念佛。(已上))
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
次譬说。《唐译》云:「譬如大地洪水盈满,树林山河皆没不现,唯有大水。」(文)。此言「洪水」,与今「劫水」别,今所谓「劫水」者,大三灾中水灾是也。如《颂疏》云:「第三静虑为水灾顶,此下为水所侵润故。」(望西)
「滉漾」者,滉亦作潢,(《琳音》及义寂)瀁,古文作漾亦通。(《琳音》)孙愐云:滉漾,大波貌也。
「浩汗」者,《广韵》:浩汗,大水貌也。义寂云:「又潢漾广荡,不见其际。浩汗者,漫漫不可分别。」(已上)言喻一切世界所有万物悉光明所照映,而不见余物相,唯见同一金光色也。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明见佛光明曜显赫.
后合法。《唐译》云云。上法说文云「大小诸山」,次譬说中言「其中万物」,此合法文云「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故不惟彼国声闻菩萨隐蔽,所照十方佛国中所有皆悉为佛光所融,唯见佛光显赫而已。
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曜.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四彼此相见,初至「一时悉见」此见彼土,「彼见」下彼见此土,净秽互见者,由无量寿佛光明神力。
《吴本》云:「即时阿难诸菩萨阿罗汉等诸天帝王人民,悉皆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国土七宝,己心大欢喜踊跃等。」
《唐译》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悉见无量寿如来,如须弥山王照诸佛刹,乃至令诸有情悉皆得见,彼极乐世界菩萨声闻人天众等,一切皆睹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及比丘众围绕说法。」(文)
今经愿见彼佛之人,故阿难初举云「阿难即见」等,次云四众悉见。
「如须弥山王」等者,诸经中亦有此喻。《维摩经》一(十六)云云。《净影疏》一本(三十八)云:「下明如来于众独胜,譬如须弥显于大海,喻说显胜,高显独出在于大海,显于大海蔽于诸众合以显胜。」(文)峻公明须弥十德者本《清凉大疏》十六上(初)〈升须弥山顶品〉释。今谓:此中喻光明威神高出高显胜于一切诸佛等,以《唐译》可为证焉。
「此会四众一时悉见」者,上从普贤文殊等,下至诸天人民,弘愿有缘机不问凡圣悉见也。
「彼见此土亦复如是」,旧说云:「由两尊垂范内鉴一如,此彼二土无封疆。」(文)两尊内鉴可然,此彼二土无封疆者似言净秽不二,此义不然。有云:「彼见此土亦复如是者,是彼此融即净秽不二妙净土云云。」今谓:净秽不二融即是非净土门教义,若不然者,何得言厌秽求净从此往彼而证入耶!由是义故,此文不说融即不二,文云「彼见此土」,彼此净秽判然相分,故知此文明净秽差别相,唯是由佛光故,阿难等在此见彼三种庄严功德,彼土圣众亦见此灵山一会相例明之,故云「亦复如是」耳。又《汉》、《吴》两本此中广明三途苦恼休息等益,此是彼佛光明德相,与《大论》第八(十六纸)文合勘。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四问答所见亦二:一见真土,二见化土。初见真土中亦三:一国土庄严,二听佛说法,三人民自在,所谓三种庄严也。
此初,就见国土功德问答也。
《唐译》云:「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汝颇见具足清净威德庄严佛刹,及见空中树林园苑涌泉池沼不耶?汝见大地乃至色究竟天于虚空中散花,树林以为庄严?」(文)
《宋译》云:「尔时,世尊告慈氏菩萨言:汝见极乐世界功德庄严宫殿楼阁园林台观流泉浴池不?慈氏,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种种香花,遍满佛刹作庄严?」(文)《汉》、《吴》两本无此问答。
「告阿难及慈氏」者,兴云:「弥勒是影向众之主,阿难为当机宜之首,故佛唯对此二大圣劝物令修净土之因。」(文)今谓:阿难者,愿见彼佛当机故,及告慈氏者,如教奉行之人故。
「从地已上至净居天」者,兴云:「诸说净土无天地之异者违此文云云。」又云:「虽有无色天而依欲色住,更无别处故,今问乃至净居所有庄严。」(文)《笺》云:「顺对斯土故曰净居天耳,胜过三界之净刹,何论欲色等之名。」(文)今按:为显虚空之义云「从地已上」等,犹如愿文言「自地已上至于虚空」。(是一)又净居是圣者所居,于三界中为胜,今因顺余方以显其最胜也。《正理论》二十一(二十三)曰:「或此天中无异生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文)《大论》一曰:「过五净居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大自在天王。」(文)
「其中所有」等者,宫殿、楼观、池流、花树等一切万物皆无漏无生涅槃庄严,故云「微妙」等。
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二就佛功德问答。
《唐》、《宋》云云。(《会疏》引)
《论》云:「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正觉大音响十方,即是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故云「宣布一切世界」。若然,此土众生何不闻其音声耶?答:《大论》三十(卅二):「问曰:若佛音声常能遍满,今众生何以不得常闻?答云:众生无量劫以来所作恶业覆,是故不闻。譬如雷电霹雳,聋者不闻,雷声无灭。佛亦如是,常为众生说法如震大雷声,众生罪业自不得闻,如今世人精进持戒者,于念佛三昧心得定时,罪垢不障,即得见佛说法音声清了。」(文)准知此中如来口业大音即是正觉大音所响流,即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故佛说、菩萨说、众生说等三世一切说亦皆莫非如来口业说法音声,故《唐译》众鸟作佛声,《宋本》说菩萨声闻作佛声等,当知阿难已闻正觉名,故云「唯然已闻」也。
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有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对曰.已见.
三就菩萨功德问答。
《唐译》文。(《会疏》引)《宋译》云:「汝见百千俱胝众生游处虚空,宫殿随身不?慈氏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一一皆见。」(文)
「彼国人民」者,虽言「人民」,实法身地菩萨,如《法华》说:「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今亦因顺余方云「人民」而已。
「乘百由旬宫殿」等者映对下胎生有障碍不自在,能供养诸佛如来,可知。
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已见.
二见化土中二:初人民,后宫殿。此初也:
《唐本》云:「佛告弥勒:汝见极乐世界人住胎不等。」《宋译》缺此问答。
盖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等,准次下「胎生文」,当「胎生文」矣。于前真土中则明三种庄严,今化土中但说人民宫殿而不论佛身,只云「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故知此中自含不见三宝义。凡化土名义所说不一准,含华未出故言「胎生」,不见三宝故言「边地」,如不见闻佛法处为边地难,疑惑不信之人所止故名「疑城」,疑惑中悔之果故名「懈慢界」(中悔是懈怠缓慢之义故),皆亦总名「化土」也。
《愚秃钞》上云:「弥陀化土有二种:一疑城(《汉》、《吴》两本三辈中说)胎宫,(《大经》云「胎生宫殿」,《唐译》云「处花胎中,犹如园苑宫殿之想」,〈定善义〉「堕宫胎」。)二边地(《大经》)懈慢。(《处胎经》云云)由此言之,今家疑城胎宫为一,边地懈慢为一,如宗藏中。然了惠等引《略论》,未见今家所引,其释相非亦无疑,故不复引之。
又今经胎生与《观经》九品同异,古来所论,西山、镇西存异义,今家古老亦用分异义,然今家同义为正,何者?《和赞》云:说历年岁(《大经》五百岁)劫数(《观经》九品),此则胎生、九品合为一,岂非同义耶!又〈散善义〉三种障即不见三宝障,又〈定善义〉云「修因正念不得杂疑,虽得往生,含花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此《大》、《观》二经合说,故知同义为相承义,此等所论不暇具述,具如别记。
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二明所居不同。《唐译》云云。
「所居宫殿有大小」者,了惠云:「『或百』等者,疑有轻重,致使所居有大小也,例如憬兴云:百旬下辈疑生,五百由旬中辈疑生。」(文)今谓:化土业因不同,故使所居不同,虽业因不同,疑惑佛智则一也。由业异,故或五百、或百由旬有碍不得自在,不同于真土宫殿自在无碍。
「受诸快乐」者,《笺》曰:「前边地云『受诸厄』,似不同也,谓不见三宝为受诸厄,不与受诸快乐也。」(文)
「如忉利」者,近设喻示处宫内欢乐自然如忉利天上,故《唐译》云:「譬如三十三天、夜摩天等,入百由旬若五百由旬,宫殿之内游戏欢乐,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处于宫殿等。」(文)
上来真化问答及得失《汉》、《吴》两本推之三辈章不复明之,但广明弥陀现光之利益,及结真土广大不能究尽而止焉。《魏》、《唐》、《宋》三本并于此处具辨得失,合勘可知。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第六正辨得失有二:初分别胎化有二:初弥勒请问,二如来开说。此初也:
「何因何缘」者,以亲生助发解者未可也。《探玄》九曰:「『何因何缘』者是疑怪之辞也,通释是一,盖是世人疑之常辞,于中分别,『何因』对彼说者,『何缘』对彼听者。」(文)因缘者所以义,即第五转声。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二如来开说中有三:一正辨胎化,二判其得失,三双结得失。初辨胎化亦二:初辨胎生,后辨化生。初胎生中…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