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八▪P6

  ..續本文上一頁分,六分中第五、第六二分是也。第五歎經囑累分有四:一歎法付屬,二當來留經,叁結示難信,四時會得益。初中又叁:一歎名號至德,二設難勸聞法,叁教人請決。此初也:

  《漢本》雲:「佛語阿難、阿逸多菩薩等,其世間帝王人民,善男子善女人,前世宿命行善所致相祿乃當聞無量清淨佛聲,慈心歡喜,我代之喜等。」(此下明有宿善聞佛名,此乃具述踴躍歡喜之相。)《吳譯》亦同之。

  《唐譯》雲:「阿逸多!汝觀彼諸菩薩善獲利益,若有聞彼佛名,能生一念喜愛之心,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阿逸多!是故告汝及天人世間阿修羅等,今此法門付屬于汝,應當愛樂修習。」(文)

  《宋本》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歸依瞻仰,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文)

  吾祖名之「彌勒付屬之文」,黑谷《集》名「念佛利益之文」,何者?黑谷專顯廢立故,約相對門唯彰念佛一行,其付屬名待《觀經》廢立竟,與阿難付屬一致,于于此則亦立彌勒付屬之名。(《語燈錄》出)今家專約絕待門,故立付屬之稱,與黑谷廢立竟之後同,是以無上功德爲名號法德,是曰「大行」。由此言之,則今文十七、十八不二信行不離大行也。《大經釋》雲:「上本願成就文雖明但念佛,上來迎等願中及次叁輩文明助念往生、諸行往生,依之諸往生行者于但念佛、助念佛、諸行懷疑網未決,故至流通初廢助念、諸行二門,但明念佛往生。」又雲:「上逗機緣,且雖明助念往生、諸行往生之旨,准本願故,至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助念猶廢之,況但諸行哉。」(文)

  《選擇集》〈念佛利益章〉引此經及禮贊文:「私問雲:准上叁輩文,念佛之外舉菩提心等功德,何不歎彼等功德,唯獨贊念佛功德乎?答雲:聖意難測,定有深意,且依善導一意而謂之者,原夫佛意正直,雖欲說唯念佛之行,隨機一往說菩提心等諸行,分別叁輩淺深不同。然今于諸行者既舍而不歎,置而不可論者也,唯就念佛一行既選而贊歎,思而容分別者也。」(文)

  今家名「彌勒付屬文」者,文語彌勒說一念大利,雲「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者,正付屬之義故。《唐譯》雲:「阿逸多!是故告汝及天人世間阿修羅等,今此法門付屬于汝,應當愛樂修習。」又《漢》、《吳》兩本雲:「我持是經,以累若曹,當堅持,無得爲妄增減。」(文)豈不彌勒付屬乎!所以付屬彌勒者,爲使後後出世佛傳傳相續而此法永無斷絕也,佛佛出世本意故。

  「其有得聞」等者,「其」者指物之辭,謂通指上叁輩五惡五善凡夫及十方諸大菩薩等爲能聞機,故雲「其」也。

  「得聞彼佛名號」者,「聞」者聞信,故《一多證文》雲:「言『得聞彼佛名號』者,釋尊說應信本願名號言也。」(文)即是與上「聞其名號」及「明信佛智」同焉。「本願名號」者即是諸佛贊歎名號也,如諸佛所贊聞而信之,與名號法體相應名「真實信心」,故雲「得聞」也。

  「歡喜踴躍」者,《一多證文》雲:「言『歡喜』者,先預喜當得事定可得意也,『踴』謂踴天,『躍』謂躍地,慶心之無究貌也,彰慶樂相也,此獲正定聚位貌也。」(文)謂喜愛所得法心發動身口喜無究貌也。又歡喜踴躍顯宿殖善本,《漢》、《吳》兩本廣說其義雲:「佛語阿難、阿逸多等,若善男女人,前世宿命行善所致相祿,乃當聞無量清淨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踴躍,心意清淨,衣毛爲起淚出者,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薩非凡夫。其有人民男子女人,聞無量清淨佛聲,不信有佛者,不信佛經語,不信有比丘僧,心中狐疑無所信者,皆故從惡道中來生,愚朦不解宿命,殃惡未盡,未當得度脫,故心中狐疑不信向耳。」(文)

  「乃至一念」者,《行卷》:「經雲『乃至』,釋雲『下至』,『乃』、『下』其言雖異,其意惟一也。『乃至』者,一多包容之言。」《一多證文》雲:「『乃至』者,顯稱名遍數無定。」(文)

  「一念」者,《行卷》有二釋:一約遍數,《行卷》雲:「凡就往相回向,有行、信,行則有一念,亦信有一念。言行之一念者,謂就稱名遍數顯開選擇易行至極,故《大本》言等。」(文)意雲:聞信處既獲得法體不可思議功德,寄之稱名遍數顯之。「一念一無上,十念十無上」等,此意一念稱名顯不可思議功德全體而無余,聲聲念念皆如是。《一多證文》曰:「一念者功德至極,一念萬德悉備,萬善皆攝也。」(文)信行一念一宗公論,非可盡于此,具如別章。

  二約德相,「一」者專一義,《行卷》曰:「光明寺和尚雲:一聲一念,又雲專心專念。乃至釋雲專心者即一心也,形無二心也,雲專念者,即一行形無二行也。今彌勒付屬之一念即是一聲,一聲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行,一行即是正行,正行即是正業,正業即是正念,正念即是念佛,念佛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也雲雲。」

  望西雲:「『乃至一念』者,爲是安心?將爲起行?答:依大師意,校願成就及本願文,定是起行。故《選擇》雲:『言一念者,是指上念佛。』(已上)異譯皆爲安心一念者,異譯不同,非適今也。」(文)今謂:于信行不二中今行爲表,何者?《選擇集》此「一念」指上願成就及下輩一念,前二文未說功德大利,至此「一念」說爲大利,故知叁處「一念」同是信行具足。上成就「一念」明往生正因決定故,于信行不二中信爲表,故爲「信一念」,于其「信一念」顯具無上功德者今付屬「一念」也,故此中于不二中行爲表顯無上功德,故今爲「行一念」,應知。

  「當知此人」者,《一多證文》雲:「顯信心人言也。」(文)

  「爲得大利」者,依《一多證文》意,當得涅槃爲大利,此約究竟益,理實自利利他往還現當不可思議廣大利益爲大利,序所謂「真實之利」是也。今「得大利」之言應前「得失文」,可知。

  《選擇集》雲:「此『大利』者對小利之言也,然則以菩提心等諸行而爲小利,以乃至一念而爲大利也。又『無上功德』者是對有上之言也,以余行而爲有上,以念佛而爲無上也雲雲。」

  《行卷》(卅五左)雲:「言『大利』者對小利之言,言『無上』者對有上之言也,信知大利無上者一乘真實之利益也,小利有上者則是八萬四千之假門也。」(文)

  「則是」者,依《一多證文》意,「則」言彰法德自然之言,文雲:「信如來本願,一念必不求得無上功德,不知得廣大利益也雲雲。」

  「具足」者,成就圓滿無缺減之義,喻之如大海。

  「無上功德」者,不可思議功德也,謂一念具足圓滿不可思議功德者,實是一乘真實之利益,圓頓至極之法門也。《論》主釋雲:「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偈雲:「一心專念速滿足,真實功德大寶海。」(文)《一多證文》曰:「言『功德』者名號也,『大寶海』者,萬善根功德悉充滿喻之海,使知速疾滿足此功德于能信人心中也。然則金剛心人不知不求,功德大寶充滿其身,故喻『大寶海』也。」(文)《行卷》曰:「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斯行即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文)一聲處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大寶海,實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也,本願圓頓一乘之唱正出于此經文,可知。

  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叁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

  二設難勸聞信亦叁:初正舉難勸,二明其所以,叁結勸信受。此初也:

  此之叁段正付屬文,故曰「是故彌勒」等。舊解:上贊所诠宗,此贊能诠經法。今謂不爾,上所歎名號即爲聞是經法,不可分釋能诠所诠。《禮贊》雲「直過聞佛名」,故經法即名號,可知。

  「設有大火」等,正假說設難。上偈雲:「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彼約諸佛國中,今爲此會說,其義別也。《唐譯》雲:「阿逸多!是故菩薩摩诃薩,欲令無量諸衆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轉于阿耨菩提,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刹圓滿功德者,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假使經過大千世界滿中猛火,爲求法故,不生退屈谄僞之心,讀誦受持書寫經卷,乃至于須臾頃爲他開示,勸令聽聞,不生憂惱,設入大火,不應疑悔。」(文)

  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衆生.聞此經者.于無上道終不退轉.

  二明其所以中亦有二:

  初此法難聞,故多菩薩欲聞此法,經多劫求之而難得,以此法最勝要故,如舊解引《般舟經》雲雲。

  《唐譯》雲:「何以故?彼無量億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是故汝等應求此法。阿逸多!彼諸衆生獲大善利。」(文)

  「若有衆生」下後明有不退勝益,故應求此法。

  《信卷》(末十右)雲:「律宗用欽師雲:至如華嚴極唱,法華妙談,且未見有普授衆生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者,誠所謂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已上)

  「無上道」者即是阿耨菩提也,聞此經者一生不退轉阿耨菩提,此經即不退風航者也。既雲「若有衆生」,明知普授一切衆生于一生不退記別者,有此勝利,可求此法也。《唐譯》「菩薩欲令無量衆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轉于阿耨菩提者,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是也。

  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叁結勸信受:

   此文正明付屬流通。

  《唐譯》雲:「阿逸多!是故告汝及天人世間阿修羅等,今此法門付屬汝,應當愛樂修習,乃至經一晝夜受持讀誦,生希望心,于大衆中爲他開示,當令書寫執持經卷,于此經中生導師想。」(文)彼于文初說之,今經爲結勸,其意是同矣。

  佛言.吾今爲諸衆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爲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複生疑惑.

  叁佛哀請決。

  《漢本》雲:「佛言:我語若曹,若曹所當作善法,皆當奉行信之,無得以(疑,《吳本》)我般泥洹後故,若曹及後世人無複言我不信有無量清淨佛國,我故令若曹悉見無量清淨…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