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本》云:「佛言:从我国当有七百二十亿阿惟越致菩萨皆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一阿惟越致善萨者,前后供养无央数诸佛,以如弥勒,皆当作佛。」(文)《吴译》同之。
《唐译》云:「佛告弥勒:此佛土中有七十二亿菩萨,彼于无量亿那由他百千佛所种诸善根,成不退转,当生彼国。」(文)《宋译》大同之,但云「七十二俱胝那由他菩萨」,数量不同,译者别见而已。
此文中,初列数,「一一菩萨」下明不退宿因,「次如弥勒」成不退也。
「不退菩萨」者,望西云:「广明三贤已上诸位云云。」
依今家意,不问凡圣,闻名一念住不退转念佛众生名「不退菩萨」。《信卷》末(九左):「王日休云:我闻无量寿经,众生闻是佛名,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退转者,梵语谓之阿惟越致,《法华经》谓弥勒菩萨所得报地也,一念往生便同弥勒,佛语不虚。此经寔往生之径术,脱苦之神方,应皆信受。」(已上)次引今经文及《唐译》文竟,云:「律宗用钦师云:『至如《华严》极唱,《法华》妙谈,且未见有普授众生一生皆得阿耨菩提记者,诚所谓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已上)真知:弥勒大士穷等觉金刚心,故龙华三会之晓当极无上觉位;念佛众生究横超金刚心,故临终一念夕超证大般涅槃,故曰『便同』也。」(文)准此引意,「不退菩萨」者,与凡夫同得横超金刚故,藉不可思议本誓故,一生成佛如弥勒,应知。
「往生彼国」者,记一生成佛也。
「一一菩萨已曾供养」等者,明由宿因深厚故今住不退位,《会》引《念佛三昧经》等。
「次如弥勒」者,「次」顺次义,「如」者同义,谓此不退菩萨顺次到大涅槃,同于弥勒次生成佛,故云「次如弥勒」。《赞》「依念佛往生之愿,得至等正觉之人,与补处之弥勒同,了悟大般涅槃也」等。《要解》云:「便同弥勒者,不退菩萨乘本愿,故与凡夫同,凡夫亦生死最后身,故与弥勒同。」(文)
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二明小行菩萨:
《唐本》云:「况余菩萨,由少善根生彼国者不可称计。」(文)
《汉本》云:「及其余诸小善萨辈者,无央数不可复计,皆当往生。」(文)《吴本》亦同。
「小行菩萨」者,望西云:「十信菩萨名为『小行』,对不退故。」(不退之余菩萨故)义寂云:「小行菩萨已入十信(已上),薄地微善名小功德。」(文)今家意不尔,对前不退菩萨名「小行」,诸行自力念佛行者也。
「修少功德者」,修定散三福九品行者名「少功德者」,《小经》云「少善根福德因缘」,《唐译》云「由少善根」是也。何以云之者?《化身土卷》(六本四左)引「胎生文」次,「大经言: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次引《唐译》文,「光明寺释云: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文)当知化土行人名「小行」、「少功德者」。
「不可称计」者,前真土行者言「六十七亿」者犹有限,今化土行者无量,故云「不可称计」。《化土卷》次文引《要集》云:「又报净土生者极少,化净土生者不少」者,是斯之谓乎。
佛告弥勒.不但我刹诸菩萨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
二记他方往生中二,初总标也:
《汉本》云:「佛告阿逸菩萨:不但我国诸菩萨当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他方异国复有佛亦复如是。」(文)《吴本》同之。《唐》、《宋》两本无此总标文,盖《宋本》前弥勒请问有之,故今答之也。由此思之,今译亦今请问中含问他方往生之意,是故佛开示之也。
其第一佛名曰远照.乃至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次正列亦二,一别列十三,二广明无数。此初也:
诸译同列十三佛国,于中《唐》、《宋》两译不言「第一」、「第二」等,《汉》、《吴》两本并言他方异国第一乃至第十三。
今经云「其第一佛」等,此为约诸佛出世前后耶?将为约方所前后耶?
望西云:「此义难知,《宝积经》中虽云东北方宝藏佛,而于余佛未说方处,其文犹暗。又出世前后未得文证,岂辄定耶!若是欲举数而云一二欤。」(文)
有云:「实是不审,准梵本脱略乎?盖此十三就于一方显度生连续,故后言不但十四乃至十方佛国往生无数等欤。」(贯思)此释难思。
《要解》云:「十四佛次第出世佛者,宜言第一第二,皆现在佛,何言第一第二等?答:此由说次第,不分第一第二说杂乱故,例如光台现国中云『复有国土』也。」(文)此解稳当也。
已下佛号及菩萨数诸译不同,《吴本》佛名存梵,余译皆汉语,今略示其纲概:
第一远照(《吴本》四:楼和斯,《汉本》:光远炤,《唐》、《宋》:难忍。)
第二法藏(《吴本》:罗邻那阿竭,《汉》、《魏》、《唐》、《宋》并同。)
第三无量音(《吴本》:朱蹄彼会蔡,《汉本》:儒无垢,《唐译》:无量声,《宋》:火光)。
第四甘露味(《吴本》:阿密蔡罗萨,《汉本》:无极光明,《唐本》:光明,《宋》云:无量光)。
第五龙胜(《吴本》:楼波黎波蔡 ,《汉本》:于世无上,《唐》云:龙天,《宋》云:世灯)。
第六胜力(《吴本》:那惟于蔡,《汉》云:勇光,《唐》:胜天,《宋》云:龙树)。
第七师子(《吴本》:维黎波罗潘蔡 ,《汉》云:具足交络,《唐》、《宋》今同。)
第八离垢光(《吴本》:和阿蔡,《汉》云:雄惠土,《唐》云:离尘,《宋》云:无垢光)。
第九德首(《吴本》尸利群蔡,《汉》云:多力无过者,《唐》云:世天,《宋》云:光明王)。
第十妙德山(《吴本》:那他蔡,《汉》云:吉良,《唐》云:胜积,《宋》云:吉祥峰)。
第十一人王(《吴本》:和罗那惟于蔡 ,《汉》云:慧辨,《唐》今同,《宋》云:仁王)。
第十二无上华(《吴本》:佛霸图那蔡,《汉本》今同,《唐》云:胜华,《宋》云:华幢)。
第十三无畏(《吴本》阿呵阅祇波多蔡,《汉》云:乐大妙言,《唐》云:发起精进,《宋》云:得无畏)。
于第十二佛中具举菩萨德,云:「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文)
《唐译》云:「具大精进,发趣一乘,于七日中能令众生离百千亿那由他劫生死流转。」(文)
了惠云:「准之解今,『皆不』已下举自行胜,『于七日』已下明化他胜,大士所修利物为怀,利物不退谓之『坚固』。又解:今经别说自行超越,故云『摄取百千劫』等,例如释迦超越九劫,地上超越如愿中辨。」(文)
峻公:「彼约利他,今约自利,实通二利。」(文)
《笺》曰:「『已曾』等举宿善也,『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等显利根精进,『大士所修』等即是自利利他六度等之法也,所谓六坚法,故云『坚固』。」(文)
今谓:「已曾供养」彰最胜宿善得不退,「于七日中即能摄取」显勇猛精进,「百千亿劫大士所修」者是所摄法,何所摄法?今谓:于百千亿劫大士所修之法即是法藏菩萨于兆载永劫所修行业,终成至德尊号,是名「坚固法」,今此菩萨于七日中修此大行,能摄取永劫行故,此乃法藏菩萨利他大行,故《唐译》约利他,菩萨摄取此利他行为自利,故今经约利他,应知。
问:于第十二佛中别叹菩萨德,有何意耶?
答:旧解有三义:一赞一土令例诸土故(《笺》同此义);二彼土德行自胜余土故;(望西同之)三若约十方三世,则此即当现在,须知以现例过未故。(此乃峻公自义也。此义不然,十二佛皆约现在,岂第十二佛处乎!)今谓:此界及第十三无畏佛国纯杂二众并居,从第一至第十二菩萨纯一乘众,故于最后无上华佛处有此德文也。于第十三佛中大菩萨小行菩萨杂列,准娑婆界可知,亦是念佛、诸行二行也。
佛告弥勒.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
二广明无数:
《汉本》云:「不独是十四佛国中诸菩萨当往生也,都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诸菩萨辈各各如(《吴》无)是,皆当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其(甚,《吴》)无央数都共往会无量清净国,大众多不可复计。」(文)《吴本》同之。
《唐译》云:「阿逸多:我若具说诸方菩萨生极乐世界,若已到今到当到,为供养礼拜瞻仰无量寿佛等者,但说其名究劫不尽。」(文)此二科合说。
旧解云:「初牒别后开广,合此界及十三为十四佛国,众生闻前说恐生局见,故重示其无量也。」(文)今谓:前约现在,于十方佛国中仅列十四佛国,今广明十方世界已今当往生甚多无数,故《唐译》此下说「已今当往生」,峦师赞偈「十方佛国往生者无量无数,已今当往生亦然」者正据此文。
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我今为汝略说之耳.
第三总结也:
《汉本》云:「我但复说(诸,《吴》有是字)佛国诸比丘僧众菩萨当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人数,说之一劫不休止尚未竟,我但为若曹摠揽都小说之耳(尔,《吴》)。」(文)《吴本》同之。
《宋本》云:「佛告慈氏:如是功德庄严极乐国土,满彼筭数无量之劫,说不能尽。」(文)
旧解云:「斯乃明十方诸有愿成就相,近结一章,通结一部正宗也。」(文)
今谓:说十方往生盛以结释迦教之宗,第十七、十八愿成就是释迦教宗趣也。今以此终于正宗,若于十方世界诸佛不称说弥陀功德,则十方佛国诸菩萨众何得闻,不闻则何可得往生乎!既说十方往生,明十方诸佛同赞同劝也。
上来明第四称赞功德分竟,正宗分终于此焉。已下第五叹经嘱累分、第六欢喜奉行分,此流通分也。
佛语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上来正宗分竟,已下流通…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