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本》雲:「佛言:從我國當有七百二十億阿惟越致菩薩皆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一阿惟越致善薩者,前後供養無央數諸佛,以如彌勒,皆當作佛。」(文)《吳譯》同之。
《唐譯》雲:「佛告彌勒:此佛土中有七十二億菩薩,彼于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佛所種諸善根,成不退轉,當生彼國。」(文)《宋譯》大同之,但雲「七十二俱胝那由他菩薩」,數量不同,譯者別見而已。
此文中,初列數,「一一菩薩」下明不退宿因,「次如彌勒」成不退也。
「不退菩薩」者,望西雲:「廣明叁賢已上諸位雲雲。」
依今家意,不問凡聖,聞名一念住不退轉念佛衆生名「不退菩薩」。《信卷》末(九左):「王日休雲:我聞無量壽經,衆生聞是佛名,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不退轉者,梵語謂之阿惟越致,《法華經》謂彌勒菩薩所得報地也,一念往生便同彌勒,佛語不虛。此經寔往生之徑術,脫苦之神方,應皆信受。」(已上)次引今經文及《唐譯》文竟,雲:「律宗用欽師雲:『至如《華嚴》極唱,《法華》妙談,且未見有普授衆生一生皆得阿耨菩提記者,誠所謂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已上)真知:彌勒大士窮等覺金剛心,故龍華叁會之曉當極無上覺位;念佛衆生究橫超金剛心,故臨終一念夕超證大般涅槃,故曰『便同』也。」(文)准此引意,「不退菩薩」者,與凡夫同得橫超金剛故,藉不可思議本誓故,一生成佛如彌勒,應知。
「往生彼國」者,記一生成佛也。
「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等者,明由宿因深厚故今住不退位,《會》引《念佛叁昧經》等。
「次如彌勒」者,「次」順次義,「如」者同義,謂此不退菩薩順次到大涅槃,同于彌勒次生成佛,故雲「次如彌勒」。《贊》「依念佛往生之願,得至等正覺之人,與補處之彌勒同,了悟大般涅槃也」等。《要解》雲:「便同彌勒者,不退菩薩乘本願,故與凡夫同,凡夫亦生死最後身,故與彌勒同。」(文)
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二明小行菩薩:
《唐本》雲:「況余菩薩,由少善根生彼國者不可稱計。」(文)
《漢本》雲:「及其余諸小善薩輩者,無央數不可複計,皆當往生。」(文)《吳本》亦同。
「小行菩薩」者,望西雲:「十信菩薩名爲『小行』,對不退故。」(不退之余菩薩故)義寂雲:「小行菩薩已入十信(已上),薄地微善名小功德。」(文)今家意不爾,對前不退菩薩名「小行」,諸行自力念佛行者也。
「修少功德者」,修定散叁福九品行者名「少功德者」,《小經》雲「少善根福德因緣」,《唐譯》雲「由少善根」是也。何以雲之者?《化身土卷》(六本四左)引「胎生文」次,「大經言: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次引《唐譯》文,「光明寺釋雲: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文)當知化土行人名「小行」、「少功德者」。
「不可稱計」者,前真土行者言「六十七億」者猶有限,今化土行者無量,故雲「不可稱計」。《化土卷》次文引《要集》雲:「又報淨土生者極少,化淨土生者不少」者,是斯之謂乎。
佛告彌勒.不但我刹諸菩薩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複如是.
二記他方往生中二,初總標也:
《漢本》雲:「佛告阿逸菩薩:不但我國諸菩薩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他方異國複有佛亦複如是。」(文)《吳本》同之。《唐》、《宋》兩本無此總標文,蓋《宋本》前彌勒請問有之,故今答之也。由此思之,今譯亦今請問中含問他方往生之意,是故佛開示之也。
其第一佛名曰遠照.乃至其第十叁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衆.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次正列亦二,一別列十叁,二廣明無數。此初也:
諸譯同列十叁佛國,于中《唐》、《宋》兩譯不言「第一」、「第二」等,《漢》、《吳》兩本並言他方異國第一乃至第十叁。
今經雲「其第一佛」等,此爲約諸佛出世前後耶?將爲約方所前後耶?
望西雲:「此義難知,《寶積經》中雖雲東北方寶藏佛,而于余佛未說方處,其文猶暗。又出世前後未得文證,豈辄定耶!若是欲舉數而雲一二欤。」(文)
有雲:「實是不審,准梵本脫略乎?蓋此十叁就于一方顯度生連續,故後言不但十四乃至十方佛國往生無數等欤。」(貫思)此釋難思。
《要解》雲:「十四佛次第出世佛者,宜言第一第二,皆現在佛,何言第一第二等?答:此由說次第,不分第一第二說雜亂故,例如光臺現國中雲『複有國土』也。」(文)此解穩當也。
已下佛號及菩薩數諸譯不同,《吳本》佛名存梵,余譯皆漢語,今略示其綱概:
第一遠照(《吳本》四:樓和斯,《漢本》:光遠炤,《唐》、《宋》:難忍。)
第二法藏(《吳本》:羅鄰那阿竭,《漢》、《魏》、《唐》、《宋》並同。)
第叁無量音(《吳本》:朱蹄彼會蔡,《漢本》:儒無垢,《唐譯》:無量聲,《宋》:火光)。
第四甘露味(《吳本》:阿密蔡羅薩,《漢本》:無極光明,《唐本》:光明,《宋》雲:無量光)。
第五龍勝(《吳本》:樓波黎波蔡 ,《漢本》:于世無上,《唐》雲:龍天,《宋》雲:世燈)。
第六勝力(《吳本》:那惟于蔡,《漢》雲:勇光,《唐》:勝天,《宋》雲:龍樹)。
第七師子(《吳本》:維黎波羅潘蔡 ,《漢》雲:具足交絡,《唐》、《宋》今同。)
第八離垢光(《吳本》:和阿蔡,《漢》雲:雄惠土,《唐》雲:離塵,《宋》雲:無垢光)。
第九德首(《吳本》屍利群蔡,《漢》雲:多力無過者,《唐》雲:世天,《宋》雲:光明王)。
第十妙德山(《吳本》:那他蔡,《漢》雲:吉良,《唐》雲:勝積,《宋》雲:吉祥峰)。
第十一人王(《吳本》:和羅那惟于蔡 ,《漢》雲:慧辨,《唐》今同,《宋》雲:仁王)。
第十二無上華(《吳本》:佛霸圖那蔡,《漢本》今同,《唐》雲:勝華,《宋》雲:華幢)。
第十叁無畏(《吳本》阿呵閱祇波多蔡,《漢》雲:樂大妙言,《唐》雲:發起精進,《宋》雲:得無畏)。
于第十二佛中具舉菩薩德,雲:「彼有無數不可稱計諸菩薩,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于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文)
《唐譯》雲:「具大精進,發趣一乘,于七日中能令衆生離百千億那由他劫生死流轉。」(文)
了惠雲:「准之解今,『皆不』已下舉自行勝,『于七日』已下明化他勝,大士所修利物爲懷,利物不退謂之『堅固』。又解:今經別說自行超越,故雲『攝取百千劫』等,例如釋迦超越九劫,地上超越如願中辨。」(文)
峻公:「彼約利他,今約自利,實通二利。」(文)
《箋》曰:「『已曾』等舉宿善也,『于七日中即能攝取』等顯利根精進,『大士所修』等即是自利利他六度等之法也,所謂六堅法,故雲『堅固』。」(文)
今謂:「已曾供養」彰最勝宿善得不退,「于七日中即能攝取」顯勇猛精進,「百千億劫大士所修」者是所攝法,何所攝法?今謂:于百千億劫大士所修之法即是法藏菩薩于兆載永劫所修行業,終成至德尊號,是名「堅固法」,今此菩薩于七日中修此大行,能攝取永劫行故,此乃法藏菩薩利他大行,故《唐譯》約利他,菩薩攝取此利他行爲自利,故今經約利他,應知。
問:于第十二佛中別歎菩薩德,有何意耶?
答:舊解有叁義:一贊一土令例諸土故(《箋》同此義);二彼土德行自勝余土故;(望西同之)叁若約十方叁世,則此即當現在,須知以現例過未故。(此乃峻公自義也。此義不然,十二佛皆約現在,豈第十二佛處乎!)今謂:此界及第十叁無畏佛國純雜二衆並居,從第一至第十二菩薩純一乘衆,故于最後無上華佛處有此德文也。于第十叁佛中大菩薩小行菩薩雜列,准娑婆界可知,亦是念佛、諸行二行也。
佛告彌勒.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複如是.甚多無數.
二廣明無數:
《漢本》雲:「不獨是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當往生也,都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菩薩輩各各如(《吳》無)是,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其(甚,《吳》)無央數都共往會無量清淨國,大衆多不可複計。」(文)《吳本》同之。
《唐譯》雲:「阿逸多:我若具說諸方菩薩生極樂世界,若已到今到當到,爲供養禮拜瞻仰無量壽佛等者,但說其名究劫不盡。」(文)此二科合說。
舊解雲:「初牒別後開廣,合此界及十叁爲十四佛國,衆生聞前說恐生局見,故重示其無量也。」(文)今謂:前約現在,于十方佛國中僅列十四佛國,今廣明十方世界已今當往生甚多無數,故《唐譯》此下說「已今當往生」,巒師贊偈「十方佛國往生者無量無數,已今當往生亦然」者正據此文。
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我今爲汝略說之耳.
第叁總結也:
《漢本》雲:「我但複說(諸,《吳》有是字)佛國諸比丘僧衆菩薩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人數,說之一劫不休止尚未竟,我但爲若曹摠攬都小說之耳(爾,《吳》)。」(文)《吳本》同之。
《宋本》雲:「佛告慈氏:如是功德莊嚴極樂國土,滿彼筭數無量之劫,說不能盡。」(文)
舊解雲:「斯乃明十方諸有願成就相,近結一章,通結一部正宗也。」(文)
今謂:說十方往生盛以結釋迦教之宗,第十七、十八願成就是釋迦教宗趣也。今以此終于正宗,若于十方世界諸佛不稱說彌陀功德,則十方佛國諸菩薩衆何得聞,不聞則何可得往生乎!既說十方往生,明十方諸佛同贊同勸也。
上來明第四稱贊功德分竟,正宗分終于此焉。已下第五歎經囑累分、第六歡喜奉行分,此流通分也。
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上來正宗分竟,已下流通…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