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之人反之,故云「皆无智慧」。
「于五百岁中」者明受厄久也。
「常不见」等者,由疑惑佛智故得常不见三宝之咎,一体三宝故疑佛智即疑三宝也,开三失为六失,不知法式、不修习功德从不闻经法出,不见佛及菩萨故无由供养佛,此失自利。
「不知菩萨法式」者,望西云:「上求下化谓之『法式』,不知之故不行六度,故云『不得修习功德』。」《宝积经》云:「不知菩萨威仪法则」(文),《维摩经》第五云:「一切菩萨法式悉知」,什曰:「神通变化诸威仪也」。(文)「不知法式」者,在宫中不自在,何有神通游化之义乎!此失利他;已不见三宝,又不能至诸佛所供养,岂有修功德乎!此失自利。二利全阙,其失莫大之焉!
「当知此人」等明受失之所由。
「宿世之时」者指前世修因愿生之时也,不明信佛智,无信心智慧,无信智故疑惑佛智,由疑惑所致故失此大利也。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别有七宝宫室.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旛.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饭食.衣服.床褥.花香.妓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
二设譬显过亦二:初正设譬,二合喻。初中亦二:一佛问,二弥勒答。此初也:
《唐译》云云,《宋译》云云。
「别有宫室」者,置别殿为罪王子设之。《宋本》云「置一大狱」,喻之边地胎生,轮王喻弥陀,王子顺孝者喻明信佛智之人,不顺不孝得罪于王者喻疑惑佛智之人。黑恶业为铁网铁锁,今则作诸功德喻之金锁,供给无乏少喻宫殿中受快乐。
「张设」者,《玉篇》云:「设,置也、陈也。」「床帐」者,床,身所安也。俗作床同。帐,知亮反,帷也、幕也。《释名》云:「帐,张也,施床上也。小帐曰斗(俗云:斗帐,云屏风帐。)形如覆斗也。」(已上)
「床褥」者,《苑音》二(十四)云:「蓐,如欲切。《声类》云:蓐,荐也。《郭璞注尔雅》曰:蓐,席也。按:古者荐席通称谓之蓐也,然今别有厚毡,衣以表里,亦谓之褥云云。」
然《宋译》喻求人天果者宫殿衣服等丰足,而未出三界狱中,常处轮回不自在,与《魏》、《唐》两译别也。
「于意云何」下正问质也。
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免出.
次弥勒答也:
「不也」者,此王子不敢在于彼七宝室中也,虽有快乐,为金锁得罪,故不乐彼快乐,但方便求诸亲识、宰宦、长者、近臣等力,以慰喻王心,欲自免出耳。《唐译》云云。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
二合法亦二:初正合,二悔责见佛。此初也:
《唐译》云:「佛告弥勒,如是(止)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彼等众生处华胎中,犹如园苑宫殿之相,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一切无有不可乐者。」(文)
望西云:「疑惑佛智」者合得罪王,『生宫殿』者合内宫中,『无刑罚』等合无乏少。如《宝积》云:『饮食时来,亦无自然食具,百味食在前。』(已上)『不见三宝』合系金锁,『不乐彼处』合宁乐彼。『此为苦』者,胎望化生且名为苦,例如下智证望上智证为苦,非是苦受。」又义寂云:「但望胜乐劣乐为苦,如欣上者厌下劣定为粗苦等,虽名为苦,非苦受也。」又云:「问:生彼边地为是疑心果,为是修善果?答:正是修善果,非疑心果,但由疑心所间杂故,令所得果不得纯净云云。」
今家意由修诸功德愿生因得生宫殿,由疑佛智故得不见三宝失也。
「不见三宝」等者,略举五失,无「菩萨法式」一句摄供养修善中焉。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善,于此不自在为苦,其余饮食乐事无所乏,故云「有余乐」,岂乐彼宫殿乎!《观经》说「含华未出」,今经说「生彼宫殿」,自内见之宫殿,自外见之华,故《唐译》云:「众生处华胎中,犹如园苑宫殿之想。」(文)《和赞》云「转轮王皇子」等依前譬说文,次赞云「自力称名人皆」等者述此合法文,此诸众生(自力称名人)以疑惑佛智故等意也,次「劣于信心之人」等者合述法譬二段意,可谓巧妙哉!
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余佛所.修诸功德.
二明悔责见佛
《唐译》云:「然彼众生于五百岁不见佛,乃至彼等于中不生欣乐,不能出现修习善法。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彼于出时,心迷上下四方之所,若五百岁。(华开已后,迷者虽疑罪尽,有残罪故,然时节不同,故云「若五百岁」也。)无疑惑者即(「即」言即时也,华开出即时)当供养无量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并种无量无边善根。」(文)
「识其本罪」等者,前世疑惑佛五智为本罪,非十恶等。
「深自悔责」者,义寂云:「言『悔责』者,此省察心(自察违佛意之心也)名为悔,非不定地中恶作所收,彼必忧苦舍随一相应故,彼国舍尚不起,况忧苦乎!」(已上)责谓呵责我迷心也。
望西云;「生厌离心谓之『悔责』,非恶作心,厌欣唯是善心所故。」(文)
今按:《唐译》譬说文云:「彼幽絷时,常思解脱,求诸亲识、居士、宰官、长者、近臣,王之太子虽希出离,终不从心,乃至刹帝利王心生欢喜,方得解脱。」(文)此文合「识其本罪」等,今经略耳。由此言之,轮王与罚者非恶其王子,为使改其恶心,慈悲方便耳。此之王子久而后识吾本罪,方深知父王之恩而悔责自心。王于于此心欢喜许其咎,即深自悔责意,合法可知。「自悔」者,示不假他人劝,其自力诸善人由观音、势至等教示深自悔责见佛,今言「自悔」者,若自力称名者由果遂誓故,不假教示而自转入弘愿,故云「自悔」耳。
嘉祥云:「『深自悔责』者明不必一种,若能悔即出,不悔必满五百岁。」(文)自力称名人或二七、三七日等,转入时不定故名「不定聚」,今约究竟,故云「五百岁」,说「即得如意」,亦可有二百、三百年或七日等不定也。若约诸行人,必经五百岁而后由教示方回心。
问:《观经》说六劫或十二大劫等,今何说五百岁耶?
答:为示或疑佛五智咎重说五百岁,《观经》修诸功德人(自力念佛亦在此中)虽疑罪灭,有十恶五逆等重罪余僭,故为显造恶重说劫不同,《唐译》云「彼于出时心迷方所」是也,开华已后犹有不如意者为之而已。然高祖于此土言「悔责」,《赞》云「疑佛智罪深」,思知此心则悔心为旨可信佛智,此今家别义而已。今经约彼土转入说,「即得如意」等明转入报土,此即化生见佛闻法供养自在是也。
问:此中何摄自力称名者乎?
答:经说「修习善本」,又《唐译》云:「于自善根(佛智自然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于佛名起自利心),故生彼国。」岂不自力念佛乎!是故高祖此中论自力念佛,可思之。
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第三双结得失
「其有」等三句结失,「是故」下结得,此乃诫疑劝信也。
「菩萨生疑」者,了惠云:「大乘凡夫名菩萨欤,或是纵说劝明信也。」《笺》云:「初心菩萨总言『菩萨』,而意兼一切也云云。」
「为失大利」者对「为得大利」,善导「专杂得失」本此,所谓失见闻三宝、供养诸佛等自利利他之二大利也。
「明信」等者,上云「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今略云「诸佛无上智慧」,集诸佛智慧为弥陀智,全诸佛弥陀故云「无碍光明」,即诸佛智。又弥陀智慧指为诸佛智,经云:「法王唯一法,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虽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尔。」(文)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
上来分别胎化已竟,自下第二,广明十方来生有三:一此界往生,二他方往生,三总结。初中亦二:一弥勒请问,二世尊开示。此其初也:
依净影等,上来摄下人往生,自下摄上人往生中四:一此土菩萨往生,二他方大士往生,三无量生往生,四总结云云。望西、《略笺》等并依之。
《会疏》:明十方来生中初弥勒请问,若尔,为弥勒问十方往生乎?文云「于此世界」等,何为问十方耶?今不依之。
又古师意此科远从下卷初来,亦今之所不取也。若尔,则弥勒请问从何文来?谓此从前「若有众生及他方佛国诸大菩萨」等文来,承向「佛告弥勒」起问,故云「弥勒白佛」等也。上言「若有众生」而略菩萨,今云「菩萨」而略众生,影略互显耳。故知「不退菩萨」者通凡圣,念佛众生总名「菩萨」也,此上所说化生也。其「少功德」者上所谓胎生者也,于于此乎问不退者往生有几耶,少功德者往生有几耶,此今家意也,诸家未得其意,惜哉!
《汉本》(四之十五右)云:「阿逸多菩萨则长跪叉手问佛言:今佛国从是间当有几(何,《吴本》)阿惟越致地菩萨往生无量清净佛国,愿闻之。」(文)《吴译》下(三十左)全同之。
《唐译》下(十七右)云:「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国界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文)
《宋译》下(九左):「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刹有几多菩萨摩诃萨得生极乐世界,见无量寿佛,成就阿耨菩提?」(文)
此弥勒请问此界及他方往生人数,余译并就此界请问而影显于他方也,诸译合考可知其意,皆是问真土往生人多少也。
祥云:「问往生多少,意欲劝物同此流胜矣。」(文)今谓:问真土往生多少者,为于现生速舍少功德,归入弘愿念佛,横川就报化辨得失者正据此经意。
了惠云:「『此世界』者指此娑婆,即限释迦一代所化,非论前佛后佛所化。」
峻公曰:「不论已生,问今当生也,或夫然乎!」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
二世尊开示亦二,初不退菩萨:…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