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之人反之,故雲「皆無智慧」。
「于五百歲中」者明受厄久也。
「常不見」等者,由疑惑佛智故得常不見叁寶之咎,一體叁寶故疑佛智即疑叁寶也,開叁失爲六失,不知法式、不修習功德從不聞經法出,不見佛及菩薩故無由供養佛,此失自利。
「不知菩薩法式」者,望西雲:「上求下化謂之『法式』,不知之故不行六度,故雲『不得修習功德』。」《寶積經》雲:「不知菩薩威儀法則」(文),《維摩經》第五雲:「一切菩薩法式悉知」,什曰:「神通變化諸威儀也」。(文)「不知法式」者,在宮中不自在,何有神通遊化之義乎!此失利他;已不見叁寶,又不能至諸佛所供養,豈有修功德乎!此失自利。二利全阙,其失莫大之焉!
「當知此人」等明受失之所由。
「宿世之時」者指前世修因願生之時也,不明信佛智,無信心智慧,無信智故疑惑佛智,由疑惑所致故失此大利也。
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別有七寶宮室.種種莊嚴.張設床帳.懸諸缯旛.若有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內彼宮中.系以金鎖.供給飯食.衣服.床褥.花香.妓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于意雲何.此諸王子甯樂彼處不.
二設譬顯過亦二:初正設譬,二合喻。初中亦二:一佛問,二彌勒答。此初也:
《唐譯》雲雲,《宋譯》雲雲。
「別有宮室」者,置別殿爲罪王子設之。《宋本》雲「置一大獄」,喻之邊地胎生,輪王喻彌陀,王子順孝者喻明信佛智之人,不順不孝得罪于王者喻疑惑佛智之人。黑惡業爲鐵網鐵鎖,今則作諸功德喻之金鎖,供給無乏少喻宮殿中受快樂。
「張設」者,《玉篇》雲:「設,置也、陳也。」「床帳」者,床,身所安也。俗作床同。帳,知亮反,帷也、幕也。《釋名》雲:「帳,張也,施床上也。小帳曰鬥(俗雲:鬥帳,雲屏風帳。)形如覆鬥也。」(已上)
「床褥」者,《苑音》二(十四)雲:「蓐,如欲切。《聲類》雲:蓐,薦也。《郭璞注爾雅》曰:蓐,席也。按:古者薦席通稱謂之蓐也,然今別有厚氈,衣以表裏,亦謂之褥雲雲。」
然《宋譯》喻求人天果者宮殿衣服等豐足,而未出叁界獄中,常處輪回不自在,與《魏》、《唐》兩譯別也。
「于意雲何」下正問質也。
對曰.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免出.
次彌勒答也:
「不也」者,此王子不敢在于彼七寶室中也,雖有快樂,爲金鎖得罪,故不樂彼快樂,但方便求諸親識、宰宦、長者、近臣等力,以慰喻王心,欲自免出耳。《唐譯》雲雲。
佛告彌勒.此諸衆生亦複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于五百歲中不見叁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爲苦.雖有余樂.猶不樂彼處.
二合法亦二:初正合,二悔責見佛。此初也:
《唐譯》雲:「佛告彌勒,如是(止)雖生彼國,于蓮華中不得出現,彼等衆生處華胎中,猶如園苑宮殿之相,何以故?彼中清淨,無諸穢惡,一切無有不可樂者。」(文)
望西雲:「疑惑佛智」者合得罪王,『生宮殿』者合內宮中,『無刑罰』等合無乏少。如《寶積》雲:『飲食時來,亦無自然食具,百味食在前。』(已上)『不見叁寶』合系金鎖,『不樂彼處』合甯樂彼。『此爲苦』者,胎望化生且名爲苦,例如下智證望上智證爲苦,非是苦受。」又義寂雲:「但望勝樂劣樂爲苦,如欣上者厭下劣定爲粗苦等,雖名爲苦,非苦受也。」又雲:「問:生彼邊地爲是疑心果,爲是修善果?答:正是修善果,非疑心果,但由疑心所間雜故,令所得果不得純淨雲雲。」
今家意由修諸功德願生因得生宮殿,由疑佛智故得不見叁寶失也。
「不見叁寶」等者,略舉五失,無「菩薩法式」一句攝供養修善中焉。不見叁寶,不得供養修善,于此不自在爲苦,其余飲食樂事無所乏,故雲「有余樂」,豈樂彼宮殿乎!《觀經》說「含華未出」,今經說「生彼宮殿」,自內見之宮殿,自外見之華,故《唐譯》雲:「衆生處華胎中,猶如園苑宮殿之想。」(文)《和贊》雲「轉輪王皇子」等依前譬說文,次贊雲「自力稱名人皆」等者述此合法文,此諸衆生(自力稱名人)以疑惑佛智故等意也,次「劣于信心之人」等者合述法譬二段意,可謂巧妙哉!
若此衆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余佛所.修諸功德.
二明悔責見佛
《唐譯》雲:「然彼衆生于五百歲不見佛,乃至彼等于中不生欣樂,不能出現修習善法。往昔世中過失盡已,然後乃出,彼于出時,心迷上下四方之所,若五百歲。(華開已後,迷者雖疑罪盡,有殘罪故,然時節不同,故雲「若五百歲」也。)無疑惑者即(「即」言即時也,華開出即時)當供養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佛,並種無量無邊善根。」(文)
「識其本罪」等者,前世疑惑佛五智爲本罪,非十惡等。
「深自悔責」者,義寂雲:「言『悔責』者,此省察心(自察違佛意之心也)名爲悔,非不定地中惡作所收,彼必憂苦舍隨一相應故,彼國舍尚不起,況憂苦乎!」(已上)責謂呵責我迷心也。
望西雲;「生厭離心謂之『悔責』,非惡作心,厭欣唯是善心所故。」(文)
今按:《唐譯》譬說文雲:「彼幽絷時,常思解脫,求諸親識、居士、宰官、長者、近臣,王之太子雖希出離,終不從心,乃至刹帝利王心生歡喜,方得解脫。」(文)此文合「識其本罪」等,今經略耳。由此言之,輪王與罰者非惡其王子,爲使改其惡心,慈悲方便耳。此之王子久而後識吾本罪,方深知父王之恩而悔責自心。王于于此心歡喜許其咎,即深自悔責意,合法可知。「自悔」者,示不假他人勸,其自力諸善人由觀音、勢至等教示深自悔責見佛,今言「自悔」者,若自力稱名者由果遂誓故,不假教示而自轉入弘願,故雲「自悔」耳。
嘉祥雲:「『深自悔責』者明不必一種,若能悔即出,不悔必滿五百歲。」(文)自力稱名人或二七、叁七日等,轉入時不定故名「不定聚」,今約究竟,故雲「五百歲」,說「即得如意」,亦可有二百、叁百年或七日等不定也。若約諸行人,必經五百歲而後由教示方回心。
問:《觀經》說六劫或十二大劫等,今何說五百歲耶?
答:爲示或疑佛五智咎重說五百歲,《觀經》修諸功德人(自力念佛亦在此中)雖疑罪滅,有十惡五逆等重罪余僭,故爲顯造惡重說劫不同,《唐譯》雲「彼于出時心迷方所」是也,開華已後猶有不如意者爲之而已。然高祖于此土言「悔責」,《贊》雲「疑佛智罪深」,思知此心則悔心爲旨可信佛智,此今家別義而已。今經約彼土轉入說,「即得如意」等明轉入報土,此即化生見佛聞法供養自在是也。
問:此中何攝自力稱名者乎?
答:經說「修習善本」,又《唐譯》雲:「于自善根(佛智自然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于佛名起自利心),故生彼國。」豈不自力念佛乎!是故高祖此中論自力念佛,可思之。
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爲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第叁雙結得失
「其有」等叁句結失,「是故」下結得,此乃誡疑勸信也。
「菩薩生疑」者,了惠雲:「大乘凡夫名菩薩欤,或是縱說勸明信也。」《箋》雲:「初心菩薩總言『菩薩』,而意兼一切也雲雲。」
「爲失大利」者對「爲得大利」,善導「專雜得失」本此,所謂失見聞叁寶、供養諸佛等自利利他之二大利也。
「明信」等者,上雲「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今略雲「諸佛無上智慧」,集諸佛智慧爲彌陀智,全諸佛彌陀故雲「無礙光明」,即諸佛智。又彌陀智慧指爲諸佛智,經雲:「法王唯一法,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雖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爾。」(文)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幾所不退菩薩生彼佛國.
上來分別胎化已竟,自下第二,廣明十方來生有叁:一此界往生,二他方往生,叁總結。初中亦二:一彌勒請問,二世尊開示。此其初也:
依淨影等,上來攝下人往生,自下攝上人往生中四:一此土菩薩往生,二他方大士往生,叁無量生往生,四總結雲雲。望西、《略箋》等並依之。
《會疏》:明十方來生中初彌勒請問,若爾,爲彌勒問十方往生乎?文雲「于此世界」等,何爲問十方耶?今不依之。
又古師意此科遠從下卷初來,亦今之所不取也。若爾,則彌勒請問從何文來?謂此從前「若有衆生及他方佛國諸大菩薩」等文來,承向「佛告彌勒」起問,故雲「彌勒白佛」等也。上言「若有衆生」而略菩薩,今雲「菩薩」而略衆生,影略互顯耳。故知「不退菩薩」者通凡聖,念佛衆生總名「菩薩」也,此上所說化生也。其「少功德」者上所謂胎生者也,于于此乎問不退者往生有幾耶,少功德者往生有幾耶,此今家意也,諸家未得其意,惜哉!
《漢本》(四之十五右)雲:「阿逸多菩薩則長跪叉手問佛言:今佛國從是間當有幾(何,《吳本》)阿惟越致地菩薩往生無量清淨佛國,願聞之。」(文)《吳譯》下(叁十左)全同之。
《唐譯》下(十七右)雲:「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于此國界不退菩薩當生極樂國者其數幾何?」(文)
《宋譯》下(九左):「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今此娑婆世界及諸佛刹有幾多菩薩摩诃薩得生極樂世界,見無量壽佛,成就阿耨菩提?」(文)
此彌勒請問此界及他方往生人數,余譯並就此界請問而影顯于他方也,諸譯合考可知其意,皆是問真土往生人多少也。
祥雲:「問往生多少,意欲勸物同此流勝矣。」(文)今謂:問真土往生多少者,爲于現生速舍少功德,歸入弘願念佛,橫川就報化辨得失者正據此經意。
了惠雲:「『此世界』者指此娑婆,即限釋迦一代所化,非論前佛後佛所化。」
峻公曰:「不論已生,問今當生也,或夫然乎!」
佛告彌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
二世尊開示亦二,初不退菩薩:…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