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難得值,若有沙門若師爲人說佛法者甚難得值。」(文)《吳譯》亦同之,此舉值佛、信受、說者叁難也。
《唐本》雲:「阿逸多!佛出世難,離八難身亦爲難,得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蜜等菩薩之法,能說法人亦難開示。阿逸多!善說法人非易可遇,堅固深信時亦難遭等。」(文)
《宋譯》雲:「佛言:慈氏!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如來所行亦應隨行。」(文)
依淨影意,初泛舉難中有叁難:值佛難、(值見)聞法難、(經教行法)、修行難(「遇善」已下)。《疏》曰:「『如來興世難值難見』明值佛難,生當佛時名之爲『值』,目睹稱『見』,此皆難也。『諸佛經道難得難聞』等明法難聞,于中先明經教難聞,手得經卷之名爲『得』,亦可領誦名之爲『得』。耳飡稱『聞』,此等皆難。『菩薩勝』下明其行法聞之甚難。遇善知識能行亦難明修行難。」(文)
《六要》更立一義雲:「初至『聞亦難』,廣約一代正爲之總,于其文中,『如來』等者于佛在世,約其佛寶;『諸佛』已下于其滅後,是約法寶;『菩薩』等者是約僧寶。『遇善』等者是雖屬總,帶別意欤,是則此文存淨教意。其中,今約起行之邊,『若聞』已下別中之別,謂約安心,得此信心難中難也,結此信行,下論信順如法修行。」(文)
約在滅叁寶者亦一義也,「遇善知識」等爲義兼兩向,向前則通總知識,向下則含淨土別,文言「能行」,不言「能信」,對下難信則爲要門教難,此義難思,何者?文既雲「聞法能行」,高祖取「聞法」句而雲「能聞難則信尚難。」而後對之雲「一代諸經信」等,雲何得屬淨土要門起行耶!思之。
《要解》雲:「通途比較相對從淺向深,今自第二至第四自深向淺,與常異,此義雲何?答:此與常途異,今意謂如來興世難值,宜哉!諸佛經道難聞,諸佛經道難聞宜哉!菩薩勝法難聞,菩薩勝法難聞宜哉!善知識難遇,況弘願信樂,故雲『難中之難』。」(文)此解意如來興世難值難見,應序分「如來出興于世,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等文,而通聖道、淨土。「諸佛經道難得難得聞」下應序「光闡道教」之句,明一代諸經難聞,「聞」言顯信,對之次明此難,故贊曰「于一代諸經信」等。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二別歎今經難,亦有二:初顯難中難,二結勸信行。此初也:
淨影雲:「『若聞斯經』等,約對前叁(值佛、聞法、修行)明此經中修學最難,余義余法處處宣說開見淨土,教人往生獨此一經,爲是最難。」(文)
今謂:此文應序「惠以真實之利」句,對前一代諸經難信,顯悲願一乘之最難,故雲「若聞斯經」等,聞此經者即聞本願名號大利也。
「信樂受持」者,高祖釋爲「弘願信樂」,上所謂「明信佛智」是也,弘願信樂則是無上佛智,唯佛無上智慧所說超異世間出世因果,豈與諸佛經道同乎!故雲「于一代諸經信尚難。」(文)
「難中之難」者,《華嚴》、《法華》等一乘真實教中猶有此言而顯法之最勝之辭也,今所言「難中之難」與彼不同,故加「無過之難」句以顯最極無上之義。若約通途,則上難是指叁乘方便等諸難,下難是指究竟真實一乘之難,以「之」、「中」之言簡其方便。今所言「難中之難」不爾,其一乘究竟之難亦諸佛教道分齊,故猶在于上難中,下難是指無過之難之難,誠知:斯經是真中之真,一乘中之一乘,頓中之頓,了義中之了義,最極無上法,故歎雲「無過之」。《稱贊經》是說「極難信法」,《小經》「甚難」亦通于此,應知。
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二結勸信行:
此中,初四句總結一會所說,「應當」已下結勸信行也。
「是故」者總承前所說。
「我法」者即釋尊所得法名「我法」,于中有彌陀法。今謂:爲「我法」者二尊一教之義也。
「如是作」等者,淨影雲:「『如是作』者,此經宣說彌陀如來修願、修行、得身、得土名『如是作』。『如是說』者,如來上來爲衆宣說名『如是說』。『如是教』者,如來教人往生名『如是教』。」(憬興大同)望西等從之。
《會疏》有二義:「一『如是作』者,序分現相等作此經發端故;『如是說』者,即『乃往過去』已下正宗所說也;『如是教』者,流通分中殷勤爲教導故。二雲『如是作』者,爲除衆疑,作現土證誠也,是當『令見無量壽佛文』;『如是說』者,總指正宗所說,是當『佛言吾今』等文;『如是教』者,指具判信疑得失除疑生信之教,是當『無得以我』等文。二義兼用,文理明了。」(文)
《要解》雲:「『如是作』者,光顔巍巍入定等;『如是說』者,從初說弘願至終願成就文,如實事說故雲『如是說』;『如是教』者,『佛告彌勒』下文釋迦教喻故。」(文)後說詳也。
今又可,「如是作」如前說;「如是說」者,說彌陀願生起本末,如彌陀法說曰「如是說」;「如是教」者,釋迦教已下雖所說是多,而所歸在教往生一事,勸如教奉行故曰「如是教」也。此之叁「如是」中,初爲說本願本末作此實事,後「如是教」是以彌陀願意教之衆生使往生。然則叁「如是」即一如實言,故雲「應信如來如實言」也。
「應當信順」等者,結勸信行也。「應當」者勸之辭,「信順」者應信順叁「如是」言也。
「如法修行」者,應如名義如實相應修行也。此經一部所說悉結歸如實信行,應知矣。
《唐》、《宋》兩說取前「東方偈」半移入之于得益前,《漢》、《吳》兩譯與《魏本》同焉。此偈本是諸佛國中大無量壽經,如前數論,《唐》、《宋》二本以其文相似,故分之置于此乎?以今本可爲正矣。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無量衆生皆發無上正覺之心.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清淨法眼.二十二億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萬比丘漏盡意解.四十億菩薩得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于將來世當成正覺.
第四明時會得益:
「皆發無上心」者,總發願作佛心。淨影雲:「聞彌陀佛發願修行,得佛淨土,攝化衆生,願與同之名『正覺心』。」(文)
《唐》、《宋》兩譯于大小得道後明初發菩提心願生極樂者皆往生成佛,此乃無量壽佛昔作菩薩行宿願因緣衆生也,如《會疏》引文。准之思之,今經說之于初,故今所言「發心」者非通途發心,即是淨土大菩提心也,淨土大菩提心故,即願生彼國心也。
次「萬二千」下明得道益,有大小不同,初叁是小乘益,第四大乘得益也。峻公雲:「由根欲性異,難還發宿習,且得小果,發菩提心故非通途得益雲雲。」
「得清淨法眼」者,《唐》、《宋》雲:「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故得初果(須陀洹),見四真谛,名法眼淨,次得阿那含果(第叁果),次漏盡意。」《唐譯》雲:「諸漏已盡,心得解脫,是得阿羅漢果。」
淨影雲:「小乘衆生聞說娑婆穢惡可厭,深心厭離,故得小果。」(文)
問:聞大乘法而何得小益耶?
答:此傍益非正益也,蓋准《唐》、《宋》兩譯意,宿世殖小乘善根者,由今佛宿念力故,今聞經時皆得成滿也。
後「得不退轉」者明大乘得益也。
淨影雲:「大乘衆生聞阿彌陀佛威德廣大,堅心願求,故得不退,聞此多益,誓欲濟度名誓自嚴,由斯克果,故于將來當成正覺。」(憬興同之)
「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者,《唐譯》雲:「被大甲胄,當成正覺。」故知此被甲精進如前。
師說曰:此經時會大小益相,例如《觀經》五百侍女得益,猶是隨機通益耳,若論真實教得益,則例《彌陀經》,無別得益,唯言「聞佛所說歡喜信受」耳。今經亦複然,文言「彌勒及一切大衆聞佛所說靡不歡喜」者,真實教如實得益,自國他國凡聖善惡智愚平等,正聞彌陀正覺成就已竟,歡喜踴躍之外豈別有真實教得益乎!學者深思。
爾時.叁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十方國土.百千音樂自然而作.無量妙華紛紛而降.
大門第六歡喜奉行分,有二:初現瑞表實:
《漢》、《吳》兩本缺此文,《唐譯》雲雲。
《宋譯》雲:「佛說是語時,叁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雨諸香花,積至于膝,複有諸天于虛空中作妙音樂,出隨喜聲,乃至色界諸天悉得聞,歎未曾有。」(文)
淨影雲:「如來化周爲增物敬故,以神力故,動地放光,作樂雨花。」(文)
憬興曰:「『紛紛』者,亂墜之狀也。」(文)
然余經在序現瑞,此經在流通,何耶?了惠雲:「序分中有光顔奇瑞,今亦流通現此瑞,當知佛意表鄭重也。」(文)
《要解》雲:「《法華》放光六瑞在序中,今在流通後,表此經爲末世益,表特留此經義,地動動聖道執,雨華表萬機普益義。」(文)
佛說經已.彌勒菩薩及十方來諸菩薩衆.長老阿難.諸大聲聞.一切大衆.聞佛所說.靡不歡喜.
二明信受奉行:
《漢》、《吳》兩本雲「諸菩薩阿羅漢諸天人民」,《唐本》雲「彌勒菩薩等及尊者阿難一切大衆」,並不言「十方來」,《宋譯》雲「天龍八部一切大衆」,今經「一切大衆」中攝八部,更說「十方來」,可謂正說耳。
淨影雲:「明說廣益,教惬群機,大衆同喜也。」(文)
法位雲:「依《伽耶山頂論》,明歡喜有叁義:一說者清淨,于諸法得自在故;二所說法得清淨,以如實清淨法體故;叁所依說法得果清淨,以能證得清淨妙境界故。」(已上)
叁分六門略解一經所說竟。
先考明教院師有《甄解略錄》,而條理不貫,分節不備,文義亦不全,但是日講夜錄而已,不足爲解釋。今也裨補其所不足,考文義訂詳焉,序條理正分節,間加私解而終備此經注解,名爲「甄解」,軸成一十八卷,于時文化午年正月下旬起筆,同年臘月二十八日終之。
釋道隱七十歲記之
私按,谷大本、日野本俱第七卷以第十七願釋終,而猶有二紙許文字,原本及佛大本俱無其文字,但原本第七卷終紙中挾一紙片,中有左問答,似應屬第十七願終者,故今錄于茲。(校訂者識)
惟夫〈行卷〉以所行爲能行,而曰「大行者稱無礙光如來名」者,蓋有深意也,私窺祖意,〈行卷〉首所標曰「諸佛稱名之願」,而不言「諸佛稱揚之願」、「諸佛咨嗟之願」等,是乃願文言「稱我名者」故,順現文而已。由是文中所謂「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者,是先述所標諸佛稱名之願義而已,諸佛若不稱揚彌陀名號,則十方衆生何由知所行法體也。于十方衆生爲所行法體者,由諸佛能稱之功。然則諸佛能行即衆生所行,故先出諸佛能行而定行者能行,故曰「大行者」等而已。且夫所標願名下夾注雲「淨土真實之行、選擇本願之行」者,亦是以諸佛能稱行爲行者所行所信之義也,故知約諸佛能行而解爲正矣。雖然,傍通行者真實信心之稱名,何者?〈行卷〉始終非唯約行者所行,亦明行者能行,而其行者能行非自力稱名之謂,唯是第十八願真實信心稱名而能相應第十七願諸佛稱名之行體,故行者能行亦名「大行」而已。諸佛之稱名能與實相體德相應,行者真實之稱名亦能相應實相體德故,如彼諸佛之稱無礙光如來名實無有異矣,是亦衆生能行全同所行而已。〈行卷〉文中示此義,故今此建章文亦傍通行者稱名,然約諸佛能行爲正意也。然古今學者欲直約行者能行而解之,故稍墮迂遠而已。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