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八▪P8

  ..续本文上一页难得值,若有沙门若师为人说佛法者甚难得值。」(文)《吴译》亦同之,此举值佛、信受、说者三难也。

  《唐本》云:「阿逸多!佛出世难,离八难身亦为难,得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之法,能说法人亦难开示。阿逸多!善说法人非易可遇,坚固深信时亦难遭等。」(文)

  《宋译》云:「佛言:慈氏!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如来所行亦应随行。」(文)

  依净影意,初泛举难中有三难:值佛难、(值见)闻法难、(经教行法)、修行难(「遇善」已下)。《疏》曰:「『如来兴世难值难见』明值佛难,生当佛时名之为『值』,目睹称『见』,此皆难也。『诸佛经道难得难闻』等明法难闻,于中先明经教难闻,手得经卷之名为『得』,亦可领诵名之为『得』。耳飡称『闻』,此等皆难。『菩萨胜』下明其行法闻之甚难。遇善知识能行亦难明修行难。」(文)

  《六要》更立一义云:「初至『闻亦难』,广约一代正为之总,于其文中,『如来』等者于佛在世,约其佛宝;『诸佛』已下于其灭后,是约法宝;『菩萨』等者是约僧宝。『遇善』等者是虽属总,带别意欤,是则此文存净教意。其中,今约起行之边,『若闻』已下别中之别,谓约安心,得此信心难中难也,结此信行,下论信顺如法修行。」(文)

  约在灭三宝者亦一义也,「遇善知识」等为义兼两向,向前则通总知识,向下则含净土别,文言「能行」,不言「能信」,对下难信则为要门教难,此义难思,何者?文既云「闻法能行」,高祖取「闻法」句而云「能闻难则信尚难。」而后对之云「一代诸经信」等,云何得属净土要门起行耶!思之。

  《要解》云:「通途比较相对从浅向深,今自第二至第四自深向浅,与常异,此义云何?答:此与常途异,今意谓如来兴世难值,宜哉!诸佛经道难闻,诸佛经道难闻宜哉!菩萨胜法难闻,菩萨胜法难闻宜哉!善知识难遇,况弘愿信乐,故云『难中之难』。」(文)此解意如来兴世难值难见,应序分「如来出兴于世,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等文,而通圣道、净土。「诸佛经道难得难得闻」下应序「光阐道教」之句,明一代诸经难闻,「闻」言显信,对之次明此难,故赞曰「于一代诸经信」等。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二别叹今经难,亦有二:初显难中难,二结劝信行。此初也:

   净影云:「『若闻斯经』等,约对前三(值佛、闻法、修行)明此经中修学最难,余义余法处处宣说开见净土,教人往生独此一经,为是最难。」(文)

  今谓:此文应序「惠以真实之利」句,对前一代诸经难信,显悲愿一乘之最难,故云「若闻斯经」等,闻此经者即闻本愿名号大利也。

  「信乐受持」者,高祖释为「弘愿信乐」,上所谓「明信佛智」是也,弘愿信乐则是无上佛智,唯佛无上智慧所说超异世间出世因果,岂与诸佛经道同乎!故云「于一代诸经信尚难。」(文)

  「难中之难」者,《华严》、《法华》等一乘真实教中犹有此言而显法之最胜之辞也,今所言「难中之难」与彼不同,故加「无过之难」句以显最极无上之义。若约通途,则上难是指三乘方便等诸难,下难是指究竟真实一乘之难,以「之」、「中」之言简其方便。今所言「难中之难」不尔,其一乘究竟之难亦诸佛教道分齐,故犹在于上难中,下难是指无过之难之难,诚知:斯经是真中之真,一乘中之一乘,顿中之顿,了义中之了义,最极无上法,故叹云「无过之」。《称赞经》是说「极难信法」,《小经》「甚难」亦通于此,应知。

  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二结劝信行:

  此中,初四句总结一会所说,「应当」已下结劝信行也。

  「是故」者总承前所说。

  「我法」者即释尊所得法名「我法」,于中有弥陀法。今谓:为「我法」者二尊一教之义也。

  「如是作」等者,净影云:「『如是作』者,此经宣说弥陀如来修愿、修行、得身、得土名『如是作』。『如是说』者,如来上来为众宣说名『如是说』。『如是教』者,如来教人往生名『如是教』。」(憬兴大同)望西等从之。

  《会疏》有二义:「一『如是作』者,序分现相等作此经发端故;『如是说』者,即『乃往过去』已下正宗所说也;『如是教』者,流通分中殷勤为教导故。二云『如是作』者,为除众疑,作现土证诚也,是当『令见无量寿佛文』;『如是说』者,总指正宗所说,是当『佛言吾今』等文;『如是教』者,指具判信疑得失除疑生信之教,是当『无得以我』等文。二义兼用,文理明了。」(文)

  《要解》云:「『如是作』者,光颜巍巍入定等;『如是说』者,从初说弘愿至终愿成就文,如实事说故云『如是说』;『如是教』者,『佛告弥勒』下文释迦教喻故。」(文)后说详也。

  今又可,「如是作」如前说;「如是说」者,说弥陀愿生起本末,如弥陀法说曰「如是说」;「如是教」者,释迦教已下虽所说是多,而所归在教往生一事,劝如教奉行故曰「如是教」也。此之三「如是」中,初为说本愿本末作此实事,后「如是教」是以弥陀愿意教之众生使往生。然则三「如是」即一如实言,故云「应信如来如实言」也。

  「应当信顺」等者,结劝信行也。「应当」者劝之辞,「信顺」者应信顺三「如是」言也。

  「如法修行」者,应如名义如实相应修行也。此经一部所说悉结归如实信行,应知矣。

  《唐》、《宋》两说取前「东方偈」半移入之于得益前,《汉》、《吴》两译与《魏本》同焉。此偈本是诸佛国中大无量寿经,如前数论,《唐》、《宋》二本以其文相似,故分之置于此乎?以今本可为正矣。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觉之心.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于将来世当成正觉.

  第四明时会得益:

  「皆发无上心」者,总发愿作佛心。净影云:「闻弥陀佛发愿修行,得佛净土,摄化众生,愿与同之名『正觉心』。」(文)

  《唐》、《宋》两译于大小得道后明初发菩提心愿生极乐者皆往生成佛,此乃无量寿佛昔作菩萨行宿愿因缘众生也,如《会疏》引文。准之思之,今经说之于初,故今所言「发心」者非通途发心,即是净土大菩提心也,净土大菩提心故,即愿生彼国心也。

  次「万二千」下明得道益,有大小不同,初三是小乘益,第四大乘得益也。峻公云:「由根欲性异,难还发宿习,且得小果,发菩提心故非通途得益云云。」

  「得清净法眼」者,《唐》、《宋》云:「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故得初果(须陀洹),见四真谛,名法眼净,次得阿那含果(第三果),次漏尽意。」《唐译》云:「诸漏已尽,心得解脱,是得阿罗汉果。」

  净影云:「小乘众生闻说娑婆秽恶可厌,深心厌离,故得小果。」(文)

  问:闻大乘法而何得小益耶?

  答:此傍益非正益也,盖准《唐》、《宋》两译意,宿世殖小乘善根者,由今佛宿念力故,今闻经时皆得成满也。

  后「得不退转」者明大乘得益也。

  净影云:「大乘众生闻阿弥陀佛威德广大,坚心愿求,故得不退,闻此多益,誓欲济度名誓自严,由斯克果,故于将来当成正觉。」(憬兴同之)

  「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者,《唐译》云:「被大甲胄,当成正觉。」故知此被甲精进如前。

  师说曰:此经时会大小益相,例如《观经》五百侍女得益,犹是随机通益耳,若论真实教得益,则例《弥陀经》,无别得益,唯言「闻佛所说欢喜信受」耳。今经亦复然,文言「弥勒及一切大众闻佛所说靡不欢喜」者,真实教如实得益,自国他国凡圣善恶智愚平等,正闻弥陀正觉成就已竟,欢喜踊跃之外岂别有真实教得益乎!学者深思。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纷纷而降.

  大门第六欢喜奉行分,有二:初现瑞表实:

  《汉》、《吴》两本缺此文,《唐译》云云。

  《宋译》云:「佛说是语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振动,雨诸香花,积至于膝,复有诸天于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乃至色界诸天悉得闻,叹未曾有。」(文)

  净影云:「如来化周为增物敬故,以神力故,动地放光,作乐雨花。」(文)

  憬兴曰:「『纷纷』者,乱坠之状也。」(文)

  然余经在序现瑞,此经在流通,何耶?了惠云:「序分中有光颜奇瑞,今亦流通现此瑞,当知佛意表郑重也。」(文)

  《要解》云:「《法华》放光六瑞在序中,今在流通后,表此经为末世益,表特留此经义,地动动圣道执,雨华表万机普益义。」(文)

  佛说经已.弥勒菩萨及十方来诸菩萨众.长老阿难.诸大声闻.一切大众.闻佛所说.靡不欢喜.

  二明信受奉行:

  《汉》、《吴》两本云「诸菩萨阿罗汉诸天人民」,《唐本》云「弥勒菩萨等及尊者阿难一切大众」,并不言「十方来」,《宋译》云「天龙八部一切大众」,今经「一切大众」中摄八部,更说「十方来」,可谓正说耳。

  净影云:「明说广益,教惬群机,大众同喜也。」(文)

  法位云:「依《伽耶山顶论》,明欢喜有三义:一说者清净,于诸法得自在故;二所说法得清净,以如实清净法体故;三所依说法得果清净,以能证得清净妙境界故。」(已上)

  三分六门略解一经所说竟。

  

  先考明教院师有《甄解略录》,而条理不贯,分节不备,文义亦不全,但是日讲夜录而已,不足为解释。今也裨补其所不足,考文义订详焉,序条理正分节,间加私解而终备此经注解,名为「甄解」,轴成一十八卷,于时文化午年正月下旬起笔,同年腊月二十八日终之。

  释道隐七十岁记之

  

  私按,谷大本、日野本俱第七卷以第十七愿释终,而犹有二纸许文字,原本及佛大本俱无其文字,但原本第七卷终纸中挟一纸片,中有左问答,似应属第十七愿终者,故今录于兹。(校订者识)

  惟夫〈行卷〉以所行为能行,而曰「大行者称无碍光如来名」者,盖有深意也,私窥祖意,〈行卷〉首所标曰「诸佛称名之愿」,而不言「诸佛称扬之愿」、「诸佛咨嗟之愿」等,是乃愿文言「称我名者」故,顺现文而已。由是文中所谓「大行者则称无碍光如来名」者,是先述所标诸佛称名之愿义而已,诸佛若不称扬弥陀名号,则十方众生何由知所行法体也。于十方众生为所行法体者,由诸佛能称之功。然则诸佛能行即众生所行,故先出诸佛能行而定行者能行,故曰「大行者」等而已。且夫所标愿名下夹注云「净土真实之行、选择本愿之行」者,亦是以诸佛能称行为行者所行所信之义也,故知约诸佛能行而解为正矣。虽然,傍通行者真实信心之称名,何者?〈行卷〉始终非唯约行者所行,亦明行者能行,而其行者能行非自力称名之谓,唯是第十八愿真实信心称名而能相应第十七愿诸佛称名之行体,故行者能行亦名「大行」而已。诸佛之称名能与实相体德相应,行者真实之称名亦能相应实相体德故,如彼诸佛之称无碍光如来名实无有异矣,是亦众生能行全同所行而已。〈行卷〉文中示此义,故今此建章文亦傍通行者称名,然约诸佛能行为正意也。然古今学者欲直约行者能行而解之,故稍堕迂远而已。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