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六▪P4

  ..續本文上一頁婦稱于夫曰『室』等。」《應音》雲:「鄭玄曰:有室有妻也,妻稱室,案:室,戶內房中也。」(已上)「中外」依之。《略箋》特不從之,可謂有力矣:「謂家室中外者,一家之中、一室之外也。」(文)《應音》十一(八)曰:「家,居也。」又七(十七)雲:「《說文》曰:室,實也。案:戶外爲堂,戶內爲室。」(文)

  「當相敬愛」已下文有叁雙六句,二二相對,約理而勸親屬愛和,使無憎嫉違戾,「當」字貫下叁對,可見。具釋如《會疏》。

  「有無相通」等者,于其財物,即有者恤無,無者憑有,互相通用,曾無有吝惜,若吝惜者,內亂由此起也。「言」謂語言,「色」謂顔色,「違」謂違逆,「戾」謂乖違也,于其親屬交會語言,即和言愛語,形色和悅,而無互相違戾也。

  二明怨憎會苦

  或時心诤.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即時應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結憤精神.自然克識.不得相離.皆當對生.更相報複.

  《漢本》雲:「或傥心爭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嫉憎,後世轉劇,至(致,《吳》)成大怨,所以者何?今(如,《吳》)世之事,更欲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相破殺(《吳》無)之,(然之,《吳本》有二字)愁毒結憤精神,自然克識,不得相離,皆當相對生值,更相報複。」(文)《吳本》亦同之。

  此明微憎成大怨也,若有乖違,則心深诤之,忽起恚怒而未彰身口,故曰「心诤」。

  「今世」下正明微憎成大怨,今日恚怒在心微隱,而後世轉劇,終成大怨之苦報也。

  「所以者何」下明其所以,凡世間事欲更想患害,不能即時急相破殺之,然含毒怒結憤于心,生生世世不相離。

  望西引義寂雲:「心藏神居中央,然則心藏神名『精神』也。又第八藏識名爲『精神』,其性精微,有神解故,熏習在彼,故雲『結憤』。結憤時微,故同識而無記,對生時著入空海而難脫,可不慎乎?乃至『自然克識,不得相離』者,謂結憤已者怨不相離,克者克獲,識者記識,業在神識,終不敗亡,如債有券,終不舍離故。流離王欲敗釋種時,目連聞,白世尊言:願佛聽我化作鐵籠籠大城。佛告目連:汝雖有神力,何能改此定報因緣。佛以此義即說偈言:夫業若黑白,終不有腐敗,雖久要當至,還在現前受,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莫能于是處,得免宿命殃,應報之所事,無遠近幽深,自然趣其中,隨處無不定。」(已上)余如《會疏》,流璃王攻釋種如《增含》二十六(六)。

  叁明愛別離苦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處,《漢》、《吳》)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福(咎,《漢》)異處.宿豫嚴待.當獨趣(升,《漢》)入.遠到他所.莫能見者.(去在何處,《漢》有四字)善惡自然追行所(行,《吳》)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複得相值.

  《漢》叁(十八)、《吳》下(十一)大同之。世間人民皆爲愛欲所系,爲此造惡,無有出期,故舉世間愚癡愛執者以示因果理也。

  「獨生獨死」下明自業自得道理,「遠到」以下明恩愛別離之相也。

  「獨生獨死」者,總遮世間愛欲之情,義寂雲:「『獨生獨死』者,就一趣一界說;『獨去獨來』者,就異趣異界說。」(文)生時雖受極苦,更無代者,死時雖列眷屬,無分苦者,何況叁世來誰伴我者!

  「當行」下示獨之所由,無代者故,獨趣入故。

  「當行」者,憬興雲:「『當』者逐也,『行』者業也,自當之,當,受也。」(文)謂逐自作業行,趣向苦樂處,故自作自得,無有代受者也。《箋》曰:「當謂相當,如其行而不差也,此即惡行至苦地,善行趣樂地,因果報應無毫發之異也。」(文)此解「當」字恐鑿耳,更可考。

  「善惡變化」等者,嘉祥雲:「惡因得苦,善因得樂,其報易前也。」(義寂同之)憬興雲:「善變化者即惡趣報,惡變化者即善趣報。」(已上)此善因變爲惡報,惡因變爲善報,其義難思。《會疏》後解似之。《箋》曰:「善惡舉因,殃福舉果,善惡相變而不同,猶如水火,故曰『變化』。化亦變也,依惡而入殃惡之地,依善而至福樂之地,其之相異猶楚越,故曰『異處』。」《會疏》前義同之,此義善惡因不同曰「變化」,對「異處」解之。今亦可,「變」猶識變之變,謂善惡業變成苦樂果,故殃福之報異處也。「善惡變化」者謂善惡業果,「異處」者謂生處異也。次「宿豫嚴待」顯之也。

  宿,昔也,豫,《應音》十八(十叁)曰:「古文預 二形今作『豫』同,余據切,《蒼颉篇》:預,安之,又先辨也,逆爲之具故曰『預』。」(文)嚴者,《說文》教命急也,《廣韻》:威也、毅也、敬也。《增韻》勻莊也,又飾也,又戒也。

  嘉祥雲:「作善者天堂果報以待之,作惡者刀山劍樹以待之。」(興後義同之)嚴者嚴然也。

  「當獨趣入」者,作業時預當趣處嚴然待之,故作惡者獨入其惡處,作善者由善業獨自趣入耳。

  「遠到他所」等者明別離相,去人間趣而趣地獄等他所,則妻子眷屬悉舍去,誰有相見者焉!

  「善惡自然追行所生」者,《漢譯》雲:「善惡自然追逐往生。」義寂雲:「作善不期樂果,樂果自然應之;作惡不期苦報,苦報自然應之。」(已上)

  「窈窈冥冥」者,《箋》曰:「窈窈,《說文》:深遠也。謂身死識去,而不知其所之也,譬如鳥之遠飛,魚之深沈,不見其形,故曰『窈窈』也。冥冥,《說文》:冥,幽也,幽暗也,冥夜也,夜無所見,謂不見其之生處如何,譬如暗夜不辨物之好惡,故曰『冥冥』也。」

  「別離長久」者,相別隔生,再會不知何時,故曰「長久」。

  「道路不同」等,各各所趣二十五有,其路不同,一處相見實難矣。

  「甚難甚難」者,複得相值難之極也,故重言而已。

  叁結勸(一貪財,二貪色,叁結勸)

  何不棄衆(家,《吳》)事.各曼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可得極長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須待.欲何樂哉.

  《漢》、《吳》亦同,但《覺經》「各曼」作「各勵」,余皆同之。

  此文從前「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獲極長生」之文起,廣明穢惡極苦之相,以勸厭穢欣淨,故於于此有此結勸,所以釋迦勸導之切可以見矣。上叁句正勸,「精進」等二句舉修善益,「如何」下重責不求也。

  「何不棄衆事」者,上既說世事之過,故雲「何不棄」乎。

  「各曼強健時」等者,望西雲:「義寂雲:曼者及也。(憬興同之)意雲:各及健時努力修善。如《梵網》序雲:『各聞強健時,努力勤修善,如何不求道,安可須待老,欲何樂乎。』義寂雲:經雲:老者失叁種味,謂出家、誦經、座禅,故不可失時。」(已上)

  今謂:「安所須待」者,承前強健時勤修重責。「欲何樂哉」者,承可得極長生重責,謂娑婆妄樂皆是苦也,何不求淨土壽樂無有極,而娑婆妄苦何所欲乎!

  二口業造惡叁:初總舉,次別明,後結過。初總舉者: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不信,《漢》有「是」字,下同)爲道得道.不信人死(後世複生)更生.(不信)惠施得福.善惡之事都不信之.(亦以)謂之不然.終(言)無有是.

  《漢》、《吳》兩本大同之,但「不信」字叁下,「謂之不然」等,《漢譯》雲:「亦以謂之不然,言無有是。」(文)其余並同。

  淨影等「已下明愚癡過」,望西、《略箋》從之。《會疏》雲:「明五趣流轉苦雲雲。」今明口業造惡,不信善惡因果,故口業發謂之不然,亦言無有是謬自他,明知口業造惡也。

  「如是世人」者,《箋》曰:「『如是』者指下詞,謂其不信而如是也。」《會疏》:「『如是』一句承上之詞,指上貪愛人。」(文)今謂:指上不棄世事不求道者也。

  「不信作善」等,《會疏》列叁不信:一不信現在報應,善謂世五常、出世五戒十善,不信積善之家有余慶,道謂出世聖道;二不信後世福報,「人死更生,惠施得福」是也;叁不信善惡理,言「善惡之事都不信之」,故不信善惡六道因果雲雲。此初二依義寂意。望西引義寂了雲:「雖有此釋,更可思擇雲雲。」

  《略箋》亦爲叁不信:初善道,此乃過現對也,謂宿世十善戒行,則現生得人天之善果,宿世修定慧之道,則今生得定慧之道而速得開悟;二現未對,「不信人死更生」即是不信後世也,「惠施得福」即今世有惠施者後世必獲福樂之報,不信之也;叁善惡因果俱不信,故雲「善惡之事」等也。

  今謂:二釋並似未詳,今按:《漢》、《吳》兩本舉四不信,雲:「不信作善得善,(不信善因果也)不信爲道得道,(不信有得道人)不信死後世複生,(不信有後世)不信施與得其福德。(不信福報)」可准解。

  「善惡之事都不信」者,法位雲:「總撥並無。」(已上)總結廢無善惡因果也。

  「謂之不然」等者,不信之故即發言端,自損損他也。

  次別明

  但坐此故.且自見之.更相瞻視.先(前,《漢》)後同然.轉相承受.父余教令.先人祖父.素不爲善(本).不識(爲)道德.身愚神暗.心塞意閉.死生之趣.善惡之道.自不能見.無有語者.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也.

  《漢譯》初同今本,「死生之趣」下不同,文雲:「不見天(大,《吳》)道,殊無有能見人,生死有所趣向,亦莫能知者,適無有見善惡之道,複無有語者,爲用作善惡,福德殃咎禍罰各自競作爲之,用殊無有怪也。」(文)《吳本》同之。

  初二句明立自見執,「更相瞻視」下明由他教執見。

  「但坐此故,且自見之」者,座者由也,淨影雲:「座不信故,專執自見。」(文)由撥無因果及謗言故,自以邪智執撥無邪見,及由他教立邪見,可謂謗法闡提者是也。

  「更相瞻視」等,受他語立見,《箋》雲:「『更相瞻視,先後同然』者,視其因果不然之義,而更互相承,先祖後裔相續同然,此…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