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雲:「佛語阿難:如世間乞丐人,令在帝王邊住者,其人面目形貌何等類乎?甯類帝王面目形貌顔色不?」(文)《吳本》同之。
已下爲彰顔貌端正超世希有之義,設譬比校顯勝也。
「乞人」者,本作「氣」,或省作「乞」,今爲乞取之乞。《正韻》:求也,求人也,所謂乞丐人也。
「帝王」者,淨影雲「粟散王」,(憬興全同)除輪王以外皆名粟散王也。
「甯可類乎」者,《箋》雲:「甯謂反詞,如何可得類乎。」(文)其形貌羸賤,褴縷僅蔽,與王體光儀富有,其形貌容狀尊卑天淵,豈容比類乎。
後阿難答有二:初略,後廣辨。此初也:
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醜惡.無以爲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漢本》雲:「阿難言:假令使子在帝王邊住者,其面目形狀甚醜惡不好,不如帝王面目形類殊好百千億萬倍也。」(文)《吳譯》同之。
「羸陋」者,《琳音》叁十九(七左)雲:「上累危反,《杜注左傳》雲:羸,弱也。《賈逵注國語》雲:病也、劣也。《廣雅》:極也、疲也。《說文》:瘦也,從羊羸。」又二(十五)曰:「下盧豆反,《王逸注楚辭》雲:陋,小也。《爾雅》:鄙也。《考聲》雲:陋,醜惡也。《說文》:陋也。」
後廣辨其所以二:初貧窮相,次帝王相。初中亦二:一直明其相,二明其業報。初直明者:
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厮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饑寒困苦.人理殆盡.
「底極厮下」者,興雲:「底者,最也。厮下者,《公羊傳》曰:厮,賤人也。《漢書·陳余傳》曰:有一厮養卒。(《張耳傳》亦曰之)韋昭曰:折薪曰厮,吹薰曰養。《蘇秦傳》雲:厮徒十萬。《索隱》曰:厮,養馬之賤者。」(文)最極厮養下賤者曰「底極厮下」也。
「衣不」等者明饑寒困苦。趣,僅也,《應音》一(二十九):「趣猶才也,支持也。」褴縷以不全身而不堪防寒,蔬食以不足充饑,僅持命耳。
「饑寒困苦」者,饑,無食,寒,無衣,故苦身心也。
「人理殆盡」者,《應音》六(十四)雲:「力紀切,《禮記》:天理滅矣。鄭玄曰:理猶性也。」殆,《說文》:近也,將也,幾也。《易》曰:其殆庶也。今饑寒所苦所受,性命近將盡,是謂困苦甚也。《箋》曰:「既饑寒逼迫,于容貌之進止而豈全得其正,故雲『人理殆盡』也。理,人心同然者謂之理,《樂記注》:『理,容貌之進止也。』」(容貌進止者謂禮儀作法也)《會疏》雲:「五倫五常人之性理是名『人理』,貧窮者辜負父母,悖戾兄弟,故雲『殆盡』。」(文)
今謂:二注恐似鑿矣。義寂雲:「雖在人報,人業垂盡,故雲『人理殆盡』。」(望西所引)此釋爲穩。理者性也,人性所受于天也,內道所謂業報也。有說:理者分也,言雖人間一分,而生下賤者更爲饑寒所苦,今人倫分將盡,人分盡而可類餓鬼,何可類帝王乎!
二明其業報
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貪求無厭.不肯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苦身聚積.爲之憂惱.于己無益.徒爲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爲下賤.愚鄙厮極.示同人類.
明所以其乞丐下賤饑寒困苦,皆是由己前世業報,此乃阿難雖述其所以,而承佛旨述之,是于釋迦教中說五惡五痛五燒之張本也。
「皆坐」者,《應音》二(二十四丁):「案坐,罪也,謂相緣罪也。《蒼颉篇》:坐,辜也。《鹽鐵論》曰:什伍相連,親戚相坐,若引根本而反華葉,傷小指而累四體是也。」(文)今按:明由順報業受順後惡報。
「前世」等者,從「前世不植」至「犯惡山積」,明宿世不作善因,作悭貪業因。「如是」以下明由其惡因命終受惡道長苦,此乃第二生也。「罪畢得出」下明今生受其余罪,此乃第叁生後報也。
初中,「前世不植德本」者,《箋》曰「財施之功德也」,前世之功德爲今日福報之本,故雲「德本」也。
「積財不施」者明不植財施因。《漢譯》雲:「但坐其前世宿命爲人時,愚癡無智富益悭,有財不肯慈哀仁賢爲善博愛施與。」(文)
「富有益悭」等明其悭貪。富有,《論語》:子謂公子荊富有曰苟美。悭者惜也、(《韻英》) 也、(《集訓》)貪也。(《字典》)
「但欲唐得,貪求無厭」顯上悭相。唐,《應音》二(十六)曰:「唐,徒也,徒,虛也。」《漢譯》曰:「但欲唐得,貪惜飲食,不信施貸後得償報也。」(文)但欲徒得財物,貪求衣食財物無厭足,如海吞水,是悭貪相。「但欲」二字彰唯悭 而不信施報。
「不信修善」等者,不信作善後世得福,故不修善。
「犯惡山積」者,不信作惡後世得惡報,故犯惡業重積如嶽山。
「如是」下次明惡因得惡報中,初明命終無恃怙,「如是」指前事也。
「財寶消散」者,平生所集積如山財寶,及命終悉皆消散也。
「苦身聚積,爲之憂惱」者,舉前貪求時勞,其求利者涉獵山川,馳走萬裏,汲汲然故雲「苦身」等也。
「于己無益,徒爲他有」者,雖生涯苦身積財,而命終則舍去,徒爲他有,無一益己者。
「無善可怙,無德可恃」者,既趣未來時,善根福德外無可恃,然宿世不修善根,故無應受善根善因可怙,既不修福,故無應得福報德可恃,是故墮惡道也。「恃」、「怙」二字出《詩·蓼莪》。
「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者明其惡果,此明順生報,由悭貪因得叁惡道果報,受長時苦以償其罪。《吳本》雲:「如是壽終時,財物盡索,素無恩德,無所恃怙,入惡道中,坐之適苦。」(文)
「罪畢得出」等者明順後報,既償悭因罪畢出惡趣,今生得人間而猶在其余殃,生下賤如是饑寒困苦,此乃由前世業報也。《吳譯》雲:「然後得出解脫,今生爲人,作于下賤,貧家作子,強像人形,狀貌甚醜,衣服弊壞,單立獨立,不蔽形體,乞勾生活耳。饑寒困苦,面目羸劣,不類人色,坐其前世身之所作,受其殃罰爾,衆見之莫誰哀者,棄捐市道,暴露痟瘦,黑醜惡極,不及人耳。」(文)
「示同人類」者,義寂雲:「謂視外相同于人類,內實無有人道可錄。示者視也。」(望西)《箋》雲:「示與視通。(師古日漢書多以視爲示,古字通用,《孔氏詩解》:古字以目視物,以物示人,同作視也。)今言視以爲人也,蓋是人理殆盡之謂矣。」(文)私按:示、似音通用,「示同」猶如似同。《漢本》雲:「貧家作子,強像人形,狀貌甚醜」等,此形似像人形,醜陋羸劣不類人色也,「像」猶言「形像沙門,行非沙門」。
次帝王相中亦二:初標其相
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
《漢本》雲:「所以帝王人中獨尊最好者何?」(文)《會疏》雲雲。
次明其業報
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兼濟.履信修善.無所違诤.是以壽終福應.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茲福樂.積善余慶.今得爲人.適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衆所敬事.妙衣珍饍.隨心服禦.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漢本》雲:「皆其前世宿命,爲人時作善,信愛經道,布施恩德,博愛順義,慈仁喜與,不貪飲食,與衆共之,無所遺惜,都無違诤,得其福德,壽終德隨,不更惡道,今生爲人,得生王家,自然尊貴獨王,典主攬製人民,爲人雄傑,面目潔白,和顔好色,身體端正,衆共敬事,美食好衣,隨心恣意,在樂所欲,自然在前,都無違诤,于人中殊好,無憂快樂,面色光澤,故乃爾耳。」(文)《吳本》同之,但「在樂」之「在」字作「若」。
「皆由」等一句總標,「皆由」者所由聲,由謂因也,明宿世善因招今生善報,宿世者指叁生前也。
初「慈惠」下明宿世植善業,次「是以」下明順生報,「積善余慶」下後明順後報也,句總結也。
初中,「慈惠博施」者,舉十善初攝余,謂以慈仁之心博施財寶,曰「慈惠博施」。《論語》雲:「子貢雲: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衆,何若可謂仁乎!」世間帝王以博施民,仁德爲王,仁慈愛世,善無過之,故舉之也。
「仁愛兼濟」者,顯慈惠博施意,《周禮》雲:「天德曰仁。」《禮記》曰:「上下相親曰仁。」《鄭注》雲:「施恩曰仁。」白虎通曰:「仁者是忍,好生愛人者也。」《語》雲:「泛愛衆而親仁。」《莊子》:「愛人利物謂之仁」。(文)「仁愛」即是慈惠義也,「兼濟」謂博兼濟于衆民之謂也,《語》雲「博能濟衆」,是兼濟之義,此乃彰上博施也。《疏》「我愛人則人亦愛」者未詳也。
「履信修善」者,《易·系辭》:履信思乎順。《孟子》:「有諸己之謂信。」(文)《鄭注禮》雲:「履,蹈也。」《說文》:「足所依也,又踐也。」信,誠也、實也。此中意信誠爲所依地而修十善曰「履信修善」也。
「無所違诤」者,既仁慈與衆共之,上下相親,忠信修善,故無與物所違诤也。
次順生報中,「是以壽終福應」等,「福」謂福德,指仁愛修善業因也,「應」謂報也,如響應聲。又福指善道福報,是以承上修因故。此解亦得矣。(《略箋》)
「善道」者天上果報也,故言「上生天上」等也。《會疏》曰「善道通指欲、色、無色諸天等」者未詳。《略箋》雲:「天謂欲天,夫初禅已上皆以禅定爲因,今博施修善即散善,而非上界之因也。」(文)
「享茲福樂」者,《應音》四(十八)曰:「享,愛也,亦當也,《說文》:享,受也。」又九(十五)曰:「經文作『響』,非體也。」(此經《宋本》作「響」)謂受此天之福樂也。義寂雲:「響慈福樂者,謂受此福樂,或雲『響』當作『享』,享,當也,受也。又按《字書》,響訓亦屬此福樂,義亦無爽。」(望西所引)今謂:《宋本》作「響」,與「享」音通故耳。
叁中,「積善」等明順後報,「積善余慶」者,《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慶者,義寂六曰:懵 儋,喜慶,嘉慶也。《琳音》叁十(七右):「卿暎反。《韓詩》曰:慶,善…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