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何注公羊傳》雲:賀也。《毛詩》:美也。《說文》:從心從反,吉禮以鹿皮爲賀,故從鹿者也。」(文)今謂:生天上者報前生修善因,順報異熟果也,今生人間王家者,其天善之余福順後報,故雲「積善余慶」也,享此福樂之余福故。
「適生王家」者,(一本作「乃生王家」)《琳音》九(十左)曰:「《叁蒼》:古文適、這二形同,施釋反。《廣雅》:祗,適也,謂適近也,始也。」今依祗訓。
「自然尊貴」者,宿福所致,不用功勳,生而得尊貴也。
「儀容」等者,儀容妙衣珍饍是自然尊貴之相也。「儀容端正,衆所恭事」者,威儀容貌端嚴好正,天下衆庶之所恭敬從事也。(《箋》)
「妙衣珍饍」者,妙衣謂妙好衣服,绫羅錦繡衮龍等也。珍饍謂八珍列前,盡天下之美也。(膳,《說文》食具也。《周禮》雲:膳夫上士二人事王之膳。《方言》雲:膳,美食也。」)
「隨心服禦」者,望西雲:「服謂著服妙衣也,禦謂進禦珍膳也。《切韻》雲:禦,進也。」(文)《廣雅》:「禦,進也、侍也。」蔡邕獨斷曰:「凡衣服加于身,飲食入于口,妃妾接于寢,皆曰『禦』也。」
「宿福所追,故能致此」,總結成上也。《義記》雲:「『故能致此』,諸抄並雲誡悭貪罪,勸無貪善,令時會衆皆思前業。今謂:善惡報應如所說,虛妄業因招虛妄果,然今前說虛無等義,次說業因,此意在令思佛願大恩,因果共是佛力所致,何不思恩!」(文)此釋盡善矣,未盡美矣,至下可知也。
後比校顯勝二:初印定,二正明。此初也
佛告阿難.汝言是也.
《漢》、《吳》兩本全同今本,佛設譬問現報比校勝劣,阿難答以本末,深契佛意,故印可言「如是」,「是」者如是也。
二正明
假如帝王.雖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比之轉輪聖王.甚爲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也.轉輪聖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複醜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第六天王比無量壽佛國菩薩聲聞.光顔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唐譯》下(叁左)雲:「阿難!譬如下賤半托迦人,對于輪王則無可論,威光德望悉皆無有。又如帝釋方第六天,威光等類皆所不及,園苑宮殿,衣服雜飾,尊貴自在,階位神通及以變化,不可爲比。」(此與《魏譯》異,有二重,初人中貴賤,以下賤人比于輪王,後則天中優劣,以忉利對他化自在天。)
《漢》(二初)、《吳》兩譯與今本文少殊,大意則同。《宋譯》(中十左)于依報處說比校顯勝,相似今文也。
今經有五比校:初乞丐人比粟散王,二粟散王比輪轉王,叁輪轉王比忉利天王(欲界第二),四忉利天王比他化天(第六天),五他化天王比彼國聖衆,畢竟不及,如瞎猕猴比彼天女。此乃約凡小所知,且于欲界爲校量,實于梵王色究竟百千萬倍,于于此乎顯顔容端正超世希有故。《宋本》雲:「及色無色界一切威勢,對無量壽如來極樂國土,悉皆不現。」(文)如是重重比校者何?使最下凡夫到最上果報者,誠是彌陀願力之恩也,爲知此義而明之具悉也。(師說)又可,如是重重差別,由差別業因得差別果報故,今彼聖衆鹹同類,身相平等,非由妄業差別業因,由彌陀平等業因,使得平等果報,今爲舍叁界有漏差別因果,而歸願力平等因果,故具悉明之,可知矣。
然「假如」者,憬興所依本作「計如帝王」,明藏經本亦作「計如」,《貫思義》依之。《會疏》、《略箋》所依本作「假如帝王」。今按:今家所用依「計如」本,「計」字助語,猶如用「惟」字等,石倉《曆代文選》第二十明第子方跋錢舜舉山水文雲:「竊計山水之間耕釣之土,其樂固不異于昔也。」(文)是亦猶曰「竊惟」而已。(《渧記》所考)
「比之」者,《琳音》叁(五右):曰「卑彌反。《集訓》雲:比,類也。《鄭注周禮》:比猶校,《禮學記》:比物醜類。《疏》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學乃易成。」(文)
上來明色身清淨竟。
第二明所須殊妙有叁:一資具自然,二網嚴悅目,叁自然德風。初中亦二:一所須應念,二妙衣踐行。此初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璎珞.缯蓋幢旛.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衆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
《唐譯》下(叁右)雲:「複有無量如意妙香、塗香、末香,其香普薰彼佛國界,及散華幢幡亦皆遍滿,其有欲聞香者,隨願即聞,或不樂者,終無所受,複有無量上妙衣服、寶冠、環钏、耳珰、璎珞、華鬘、帶 ,諸寶莊嚴,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複有金、銀、真珠妙寶之網,懸諸寶鈴,周遍嚴飾,若諸有所須宮殿樓閣等,隨所樂欲,高下長短,廣狹方圓,及諸床座,妙衣敷上,以種種寶而嚴飾之,于衆生前自然出現,人皆自謂各處其宮。」(此在上百味飲食之次說之,一妙香隨意,二衣服寶冠璎珞等自然在身,叁寶網嚴飾,四宮殿樓閣等隨意。此廣于今經)
《吳譯》上(叁十五)、《漢譯》二(二十四)初說舍宅高大,隨意欲有,空中自然隨意,如《會疏》引,次說不能令舍宅隨意,由宿世德大小,此乃真化合說故,與今經不同也。
《宋譯》雲:「若思飲食、湯藥、衣服、臥具、頭冠、耳環、真珠、羅網等,隨意即至,亦遍佛刹,又複思念摩尼寶等,莊嚴宮殿、樓閣、堂宇、房閣,或大或小,或高或下,如是念時,隨意現前,無不具足。」(文)
淨影曰:「第四重明依報勝中:初(興六中第一)明其國一切衣服飲食等事與身相稱(此總明),次『或一寶』下就別顯勝,于中有五:一(第二)明諸寶隨心現前(「或一寶二寶」等),二(第叁)寶衣布地(「又以衆寶」下),叁(第四)寶網羅覆(「無量寶網」已下),四(第五,至「如是六返」)德風吹鼓(「自然德風」已下),五(第六)寶華充滿(「又衆寶蓮華」下)。第四德風中,初總以標舉(「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後『其風下』別顯之中有四:一風體調和,遲疾得所,(「其風調和」等)二吹網動樹,發微妙聲,(「吹諸羅網」已下)叁觸身生樂,(「風觸其身」已下)四吹散衆華,遍滿其國。」(文)
憬興明依報妙,不分總別爲六段,意同淨影。望西、《略箋》用興科。《會疏》以寶衣布地屬總歎嚴淨中者未可,《渧記》從之者亦未可。
今德風中分四者依淨影,四段皆開德風故。今此文初,明一切所須資具應念,上明聖衆德,此下明其聖衆受用資具隨意自在,故雲其諸天人衣服等其所須具應念即至,隨意所欲。後二句通此,可見。
「稱其形色高下大小」者,別就所居舍宅殿樓爲言,何以言之?《唐譯》雲:「所須宮殿樓閣等,隨所樂欲,高下長短,廣狹方圓。」又《宋譯》「思念宮殿樓閣、堂宇房閣,或大或小或高或下隨意。」又《漢》、《吳》兩譯說舍宅高下大小隨所欲,以彼證此,「高下大小」可屬所居舍宅矣。
「稱其形色」等者,《會疏》雲:「形,其身大小也,色,青黃等也。」未詳。又《箋》雲:「其形其色及高下大小鹹稱天人所欲,故雲『稱其形色』等。」(文)如解,則形色高下大小爲所欲,若爾,宜言「形色以高下大小稱其所欲」,而今「稱」字在「形色」等上,何解爲所欲乎?其非可知矣。今謂:淨影釋雲「與身相稱」,准解,言「形色」者謂身,非言青黃等色,此中意雲:宮殿等相稱其人天身高下大小,而所居宮殿等隨有高下大小也。「隨意所欲」句亦通此,意欲高居虛空,所居宮殿亦高在虛空中,意欲下居地下,所居亦稱身在地下,大小亦然。《漢》、《吳》兩本雲:「諸菩薩阿羅漢所居七寶舍宅,中有在虛空中居者(高也),中有在地居者(下也),中有意欲令舍宅最高者,舍宅則高,中有意欲令舍宅最大者,舍宅則大,中有意欲令舍宅在虛空中者,舍宅則在虛空中,皆自然隨意,在所作爲。」(文)可以爲證也。
何以就舍宅說大小高下隨意自在者,此乃顯真實報土,何者?《吳本》于中下輩說疑城,雲:「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文)故知真土往生人所居舍宅大小高下隨意所欲自在,今在此言之者爲之耳。衣服亦非人天所有,《唐譯》雲「上妙衣」,如《大論》雲:「欲界天衣從樹邊生,無縷無織,譬如薄冰,光明明淨,有種種色;色界天衣純金色,光明不可稱知。何況願力自然土乎!願文雲:「如佛所贊應法妙服。」(文)飲食亦非人中天上所有,所謂百味飲食也。
「華香璎珞」等,華鬘塗香等,(香如《華嚴經》〈入法界品〉鬻香長者雲)此乃身飾或供具也。(《吳本》上(廿六)曰:「其華香萬種自然之物,非世間物,亦非天上物,諸菩薩意欲得四十裏華,即自然在前雲雲。」)
妙音者,如次風吹演法等,此等資具即事而真,悉是菩薩法門莊嚴,例如《維摩經》(佛道品)說慚愧之上服,深心爲華鬘。《大集經》(序品)明四種璎珞莊嚴,宜思准于此中焉。
「所居宮殿」等,理實如《大日經》叁世法界宮、《華嚴》彌勒樓閣等,皆證入之境,高低廣狹各不相妨,一道清淨無著無礙,故《論》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不如化土樓閣不無礙。
「或一寶」等,諸寶隨意現。《箋》雲:「此即欲一寶則一寶至,欲二寶則二寶至,乃至無量寶亦爾。」(文)
「隨所欲」等二句貫上諸句,明隨意證入也。《唐譯》下(四左)散華承足後雲:「阿難!一切廣大珍奇之寶,無有不生極樂界者。」(文)正當今文。
二妙衣踐行
又以衆寶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踐之而行.
彼國人天受用其妙衣也,彼國寶地是彌陀正覺果體,故以諸善萬行莊嚴果地,故雲「衆寶衣布其地」,往來進止常在行業地,故雲「踐之而行」。
二網嚴悅目
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镂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