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二▪P6

  ..續本文上一頁晃耀.盡極嚴麗.

  《唐譯》文如前引,余釋並缺之,《論》虛空功德曰:「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文)依此經也。

  寶網嚴麗悅目,寶鈴發響聞法音,以金縷真珠雜寶之奇珍嚴飾網,故曰「寶網」。

  「金縷」者,魏略曰:「大秦國有金縷,繡雜色之绫。」《西域記》曰:「如來坐大樹下,受姨母金縷袈裟。」(文)《說文》:縷,線也,線線縷可以縫衣。《前漢書》:不絕如線。《廣韻》:細絲也。故知金縷網之線也。

  「校飾」者,《苑音》四(叁右):「莊校爲飾故雲校飾。」《義記》雲:「校與挍通用,即文絡義。」(文)

  「四面垂寶鈴」者,《箋》雲:「鈴,《廣韻》:似鍾而小,又以金爲圜郭,半裂以出聲,锢銅丸于內,搖之聲令令然。」(文)

  「晃耀」者,日光明貌,《廣雅》:晃,晖也。《考聲》:日光也。耀,《說文》:從火作耀,從光作耀,俗字非正也。耀,照也,光明也。

  叁自然德風有四:一風體調和,二音聲德香,叁風觸快樂,四散華承足。初風體調和者

  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

  《唐譯》下(四)雲:「彼極樂界,于晨朝時,周遍四方,和風微動,不逆不亂。」(文)《吳譯》文如《會疏》引。

  初一句明風體。「德風」者,《會疏》意非世間之風,非天上之風,八方上下衆風中之精雲「德風」。《箋》雲:「功德之風,所謂八種清風也。《贊》雲『八種清風尋光出』,此之謂也。」《記》雲:「演發法音、流布德香、令得快樂等皆是風之德故,有此德之故雲『德風』。」(文)各據一義。今又可,《贊偈》所謂「清淨薰」是也,如來無漏清淨功德之所薰發曰「德風」也。

  「徐起微動」者,風徐徐而起,微動寶網及寶樹。經雲:「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等。」

  「其風調和」等,明其風調和得所稱人心。

  「不寒不暑」者,謂調和得中。

  「溫涼柔軟」等者,溫暖涼冷得其所,故觸身柔軟,其吹亦不遲不疾得中,即微風徐動之相也。《唐譯》雲「和風微動,不逆不亂」是也。

  二音聲德香

  吹諸羅網及衆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

  《唐譯》下(四右)次和風雲;「吹諸雜花種種香氣,其香普薰周遍國界。」(此說吹雜華,不說吹羅網,又不說得益)

  《漢》、《吳》、《宋》並吹七寶樹,自出妙音,亦不說吹羅網。《贊偈》承網鈴說風吹雲:「調風吹動出妙法,和雅德香常流布,聞者塵勞習不起。」(文)此吹寶樹推于前清淨薰不說之,但頌吹網也。

  「吹諸」等者,調和德風吹微動上諸羅網及衆寶樹也,上說七寶諸樹周滿世界,有寶樹處必有羅網,故雲寶網彌覆佛土,故知吹羅網則亦吹寶樹,故網與樹並舉也。

  「演發」已下二句明風吹德用,謂風有音、薰二用,故分爲二:其風聲演發無量妙法音,其風薰發德香,流布國中。願雲:「國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其香普薰十方世界」等,其寶網寶樹皆以無量寶嚴飾,其寶皆以百千種香合成,故風吹寶網寶樹,則自薰發其香也。

  「溫雅」者,溫,《切韻》:和也。雅,正也。其香和而不淫曰「溫雅」。

  「德香」者,如來清淨功德所薰發,故名「德香」。《淨名疏》曰:「香是離穢之名,而有宣芳散馥馨香之用。故《無量義經》道風德香薰一切,理中無上戒定慧智芬芬難竭,故名爲香。」(文)

  「其有聞者」等者,明聞音、聞香之德益也。

  「塵勞垢習」者,《箋》雲:「塵勞即煩惱正使也,垢習謂習氣也,染汙故名『塵』,擾惱故名『勞』,此即謂煩惱也。」(文)

  「自然不起」者,安養自然德備,非謂真土衆生有塵勞垢習而不起也,若約普薰十方者,不妨亦有之。

  叁風觸快樂

  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叁昧.

  上舉耳鼻二根得益,今明身觸益。風是不可見,故不說眼益;又風非可食,不說舌根益。又彼國諸莊嚴隨所觸皆無不生樂,豈翅德風而已哉!今因風示一端耳。故玄一雲:「約實而論,對前衣服等而生勝樂,然且約一相,故風中方說。」(望西所引)望西雲「第叁十九願成就也」,《會疏》從之。

  「滅盡叁昧」者,《青龍疏》下二(二十八)雲:「《十地》第九雲『寂滅定』,余論皆名『滅盡定』也,《大般若》雲『滅想受定』,釋此名者,令不恒行(第六相應)、恒行(第七相應)染汙心心所滅,故名『滅盡』,命(《論》作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滅盡之定依主釋。」(文)《箋》引《唯識》亦得矣,《箋》曰:「此叁昧令身安和,故以譬風觸之快樂也。」(文)《梵響》雲:「滅盡定是聲聞樂最第一也,又界內快樂無有並者,故以爲譬雲雲。」有解雲:諸經多取此譬,近寄所知示耳。或可,即淺彰深,即是大寂滅樂也。

  四散華承足

  又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複如故.華用已訖.地辄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返.

  《吳譯》上(二十五)文如《會疏》引,《漢譯》二(五右)亦同之,《唐譯》下(四)亦《會疏》引文。

  《宋譯》雲:「複吹樹花落于地上,周遍佛刹,高七尺量,平正莊嚴,柔軟光潔,行人往來,足蹑其地,深四指量,如迦鄰那觸身安樂。過食時後,是諸寶花隱地不現,經須臾間,複有風生,吹樹落花布地面上,如前無異,初夜後夜亦複如是。」(文)

  「又風吹」至「而不雜亂」明散華相,「柔軟光澤」至「如故」明其花柔軟相,「花用」已下明舊花新花次第相續。

  初中,「風吹散華」者,風吹寶樹,散七寶樹華,遍覆其國中,其花飄散佛菩薩上,花墮地成聚,隨色次第紅白等不相雜,而能分類,各爲一聚,故雲「隨色次第而不雜亂。」

  《唐譯》雲:「花飄成聚,高七尺量。」(《宋譯》亦雲七尺,《漢》、《吳》並雲「皆厚四尺」。)「成聚」者,花飄布地令平正也,故次說譬雲:「譬如有人,以花布地,手按令平,隨雜色花間錯分布,彼諸花聚亦複如是。」(文)今經略墮地布平正,以《唐譯》可助顯也。

  「柔軟」等者,次明布地華柔軟光色之相。

  足蹈即陷舉足如故者柔軟貌,若強剛履如石,則何隨足蹈舉哉!故《唐譯》雲:「其花微妙廣大,柔軟如兜羅綿,若諸有情足蹈彼花,沒深四寸,隨其舉足,還複如初。」(文)可以爲證。《宋譯》雲:「足蹑其上,深四指量,如迦鄰那觸身安樂。」(文)

  「馨香」者,《苑音》四(十右)曰:「馨,顯形切,《說文》曰:馨謂香之遠聞也。」(文)「芬烈」者,《琳音》六(七左)雲:「芬,《說文》:土草初生,香氣分布也。」烈者,興本作裂者非也。《應音》八(十五)雲:「力折切。《說文》:火猛也。《廣雅》:烈,熱也、爛也。」(文)謂其香酷盛也。

  「陷下」者,《應音》十(十叁)雲:「《楚辭》:陷滯而不濟,王逸雲:陷,沒也。案:陷猶墜入也。」「四寸」者,《梵響》雲:「聖者有德,雖離四寸,今准彼數。」(文)《義記》雲:「四寸者因順此土,又表四神足。」(文)並難思矣。

  「還複如故」者,舉足已則如舊平生也。

  「花用已」下明舊華去,新華複散,大地清淨。「花用已」者,花用有叁:一供佛,二嚴地,叁散香。此中雖不說,散華處含供佛、散香之義,故《漢》、《吳》兩本說供佛,又「遍滿佛土」。(文)正莊嚴寶地,故《唐譯》說花聚譬,《魏》、《唐》兩譯嚴土爲本,故不說供佛,《論》雨功德成就正嚴寶地,據此經也。此用已訖,則化沒無遺,大地清淨也。亦是大地開裂,以色次第,自然沒入于地中,而無留舊華。《唐譯》雲:「舊華既沒,大地清淨。」(文)《漢》、《吳》兩本不言沒入于地,雲:「華小萎,則自然亂風吹萎花,悉自然去。」譯家隨意樂而已。

  「隨其時節」等明新華複吹散,其可散之時至,則複風吹散華遍滿佛地也,故雲「風吹散」,《唐譯》雲:「更雨新花,還複周遍等。」(文)

  「如是六返」者,上舉飄華成聚,舊花沒,新花散,如是六返也。憬興雲:「帛謙皆雲『如是四返』,即供聖之花,故于六返無複妨也。」(文)今謂:《唐譯》雲:「于晨朝時,和風微動,乃至過晨朝已,舊花沒,新華複周遍,如是中時、哺時、初中後夜,飄花成聚亦複如是。」(文)准解,菩薩行時晝叁時夜叁時,故因順他方說晝夜六返,實非淨土有晝夜,《小經》雲「晝夜六時而雨天曼陀羅華」者是也。按《瑜伽》四(十六)雲:「又彼諸天所有地界,平正如掌,竟無高下,履觸之時便生安樂,下足之時陷便至膝,舉足之時隨足還起,于一切時自然而有曼陀羅華遍布其上,時有微風吹去萎華,複引新者。」(文)天上既有此事,今亦因順耳。

  第叁結顯不可思議

  又衆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叁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叁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爲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衆生于佛正道.

  淨影明依報勝(所須殊妙科)中,初總明,次別明有五,此文五,明寶華充滿。憬興明依報勝六段,此當第六科。諸家多據此二師,此文屬細科。《會疏》第二攝淨土中(依報之初,「又其國土七寶」已下)分七科,其第七明依正互融德,今文也。

  今第二明彌陀所成果德,中(「法藏菩薩爲已成佛」已下)有叁:一通明身土成就,二別明國土功德,叁總結土德不思議。前二科上既竟,已下第叁結不可思議也。何以結不可思議?《論》曰:「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注》下(六右)雲:「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