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九▪P7

  ..續本文上一頁失定意,今願得普等叁昧爲體,而見、供此之力用,故彼此大別,何不見此異也!諸家皆似定中見佛爲此願體,是以所解不順願意而已。今所以得普等定爲願意者大爲有意,何者?普等叁昧是佛所住之定,何以知之?憬興釋「住佛所住」爲住普等叁昧,吾祖引用之爲彌陀叁昧,由此思之,聞名一念得佛所得叁昧,實不思議願力也。此得定益通現當,故不雲「壽終之後」,又不雲「來生」。約當益,則彼土見佛益是也;若約此土,則亦通要弘,其所被通凡聖要弘。但菩薩何弘願機乎?經說小行菩薩,故知菩薩亦通要弘二機,可知其弘願機聞持名號時,如來所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德印現行者心中故。若約要門,則「然彼如來宿願力故」等是也。

  第四十六、隨意聞法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隨願得聞所欲聞法願,(義寂)二名聞法自在願,(憬興)叁名隨意所樂聽受諸法願,(智光、良源)四名自在聞法願,(靜照)五名隨意聞法願。(真源)今用第五名也。

  次明願意者,上來五願攝他方,今此願攝自國。佛本何故起此願?所見土中,有菩薩雖常見諸佛,聞法不自在,雖目擊道存,飡受心疏,是故燃千燈于一偈,投一身于兩句,饑渴之念無飽足時,是以願言:我土聖衆聞法適意,不勞負笈破鞋之行,疑滯忽解,消遙夢覺,蓮開之曉也。(已上《會疏》)今雲:上誓住定見佛願,已定中見佛,見佛必聽法,此願來也。(此願局彼土益)

  次參考者,《唐譯》雲:「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文)《宋譯》第叁十五舉說法、聽法、神通、曆事四,《魏》、《唐》聞法,隨意開合耳。《漢》、《吳》並略此願。

  後解文者,「所欲聞法」者,菩薩樂欲不同,或有欲聞一乘法,或有欲聞叁乘法,法門無邊,所欲亦無量,皆悉自在得聞也。

  「自然得聞」者本願力故,國德亦自然,不假口請身索等,一切法皆說一切法,故無心領納,自然知見佛,聞法隨意自在,實是大悲誓願也。

  《義記》引《孔目章》四(四)「觀境圓淨文」者不允,彼非願力成就相故,此願成就文寶池莊嚴明六入功德,第五聲入功德文曰:「波揚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乃至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文)准水德示余法爾。

  第四十七、聞名不退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一名聞名令得至不退轉願,(義寂、法位、智光、良源大同)二名加力不退願,(憬興)叁名聞名不退願,(真源、澄憲)四名得不退轉願。(靜照)今用第四名,亦可名聞名不退願,即菩薩功德攝也。

  次願意者,一切菩薩所期在此位,或初住,或初地,是難至處,若勤行精進久乃至,是以得至者如麟角,退者如牛毛,如《十住斷結經》雲雲。是故立此願,令即時至阿惟越致。此願與正定聚相通。

  問:若爾,上有正定聚及得忍願,與今不退差相雲何?

  答:諸家皆以自國、他方及攝凡、攝聖爲差別,今家意第十一願以必至滅度爲願體,其正定聚是彼土顯得,今不退是現生信心不退,其義別也。若約密意,則正定、不退相通而已。又上得忍明現契無生智,今不退則示現生信心不退轉菩提道,其異可知。又上正定合滅度者,顯至心信樂機必至滅度,此願別顯聞名者,現生住不退也。凡以上正定聚爲現益者自此願顯,十一願正意在必至滅度耳。右引《小經》及龍樹等證現證不退者大好矣雲雲。

  問:若爾,凡《廣》、《略》二書等中未見引證此願不退,何意耶?

  答雲:十一願正定聚望滅度故,異常途以證真實證果高明,今此願雖言現生不退,而他師以叁不退爲極樂極證,無及滅度者。吾祖特顯滅度證果,不但叁不退分齊,以其不退則屬現生益,生彼土速證無上涅槃,爲彰此義,故取十一願,不及此願,可仰信矣。

  次參考者,《唐譯》雲:「余佛刹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退轉者,不取正覺。」(文)《漢》、《吳》缺此願,《宋譯》攝之得叁忍願而不別說。《悲華》言:「聞我名者,即得不退轉于阿耨菩提。」(文)

  後解文者,言「聞我名字」者弘願聞信,經雲「聞名欲往生」等。「不即得」等者正明現生益,即言彰非異時,經曰:「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又雲:「若有衆生,聞此經者,于無上道終不退轉等。」(文)《小本》曰今發願欲生者今得不退轉,可謂此願成就文也。《論》主判言「即時入必定」,當知聞名信歸時蒙攝取光益,故不隔念時日,即得不退也,非位行等不退,信心不退也,信心不退故不退轉菩提,此乃今家現生不退之證也,是故此願唯真,不通假也。

  第四十八、得叁法忍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叁法忍.于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聞名令得至叁法忍願,(義寂)二名自力不退願,(憬興)叁名聽名得忍諸法不退願,(智光)四名得地忍,(靜照)五名至叁法忍願。(真源)今名得叁法忍願,即菩薩功德所攝也。

  次願意者,興雲:「第四十七願名加力不退,此願名自力不退,謂以佛願力令證叁忍,證叁忍故得不退轉,故名自力不退。」了惠從此義,此義意以不退爲此願體。(了惠雲:得忍爲體,不退爲用。)

  有雲(《會疏》):「二種『即得』爲此願體,菩薩雖得不退,不能頓證叁忍經多劫,是以發此悲願,令聞名人即得不退,爾時即得叁忍,難思願力故,一得一切得,不退與叁忍同時具足故也。」(《會疏》)

  有《記》雲:「此願欲使弘願行者現生冥得不次第圓融叁法忍,故有此願而已。前聞名得忍願(第叁十四)則唯說無生法忍,故圓融忍義猶未分明,故有此願也。且夫次上願不退是顯得故非叁不退,此願不退冥契行念不退圓融之位。」(《渧記》)

  此之二說並爲真實益。今謂:此願帶方便說,第一、第二、第叁漸次證入相故,道樹得忍可對見,若弘願機者可得不可計無生忍。諸譯皆說第一、第二、第叁,既是次第漸入之相,何言不次第圓融之忍耶?今謂:此願得叁法忍爲體,不退攝在其中,(《義記》同之)故《宋譯》及《悲華》但說得忍,不說不退,可知。

  次參考者,《漢》、《吳》亦無此願。《宋譯》(叁十六願)雲:「所有十方一切佛刹聞我名者,應時即得初忍、二忍乃至無生忍。」而無得不退言。

  《悲華經》滅後願言「必定當得第一初忍、第二、第叁。」缺得不退轉句。

  《唐譯》雲:「余佛國中所有菩薩,若聞我名,應時不獲一二叁忍,于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菩提。」

  後解文者,「不即得」等者正明聞名益,此中有得忍、不退二,何爲願體乎?

  一義雲:叁忍不退悉攝在名號中,一心稱名時名義不離,自領得此等德。叁忍相如《月燈叁昧經》第二(十紙)說。(《會疏》)此義不分真假也。《叁昧經》叁忍以叁慧爲叁忍也。

  一雲:無生、不退各有兩願。聞名得忍(第叁十四)說弘願益,不曆叁忍,故通現未,故今此得叁法忍(第四十八)經曆第一、第二、第叁忍,故義約要門。又如第四十七不退爲弘願益,即得往生不退轉故;如第四十八願不退約要門,文言「于諸佛法」等,故自有叁不退異(位、行、念)次第證入,此非彌陀法也已明矣。

  一雲:此願得忍爲正,非誓二益故。《宋譯》及《悲華》滅後願中唯舉叁忍,而不言不退,此其證也。由此觀之,「不退轉」言雖則同第四十七于阿耨菩提得不退轉,此第四十八于諸佛法得不退轉也。初、二、叁忍次第證入,淺深雖異,才得一忍,于一切佛法現證不退,(得初忍則于初忍不退轉,得第二、第叁,則于二、叁不退轉。)不可與上願混說。既雲聞名,豈謂非彌陀法哉!(師說)今從第叁說。

  「第一、第二、第叁忍」者,諸宗異說紛紛。

  法位雲:「《仁王》五忍中,如次伏忍(第一)、信忍(第二)、順忍(第叁)也。」

  憬興雲:「信忍初、二、叁地,順忍即四、五、六地,如何但聞佛名得此二忍耶?(破法位)今即伏忍叁位(地前)名爲叁法忍。《瑜伽》亦說勝解行地有下中上品叁忍故。」

  玄一雲:「即此經下所明叁忍,謂音響忍、柔順忍、無生忍是也。」

  良源雲:「通教八地已還聞佛名即悟中道(別通接)爲第一也;別地前聞名入歡喜地爲第二;圓住前聞名即得初住,爲第叁也雲雲。」

  了惠朋憬興,《會疏》朋玄一,以下叁忍配釋《月燈經》叁忍(聞思慧)也。

  《要解》雲:「此約他土證入,理實聞名得忍此土益。」(文)此義意他方菩薩在他土聞名號,速證入叁忍,故曰「即得」。此約現生,若約生後,則通真假,今以他土證入爲願體。然則以《叁昧經》叁忍釋者可謂允當矣。《仁王》五忍亦不出于此叁忍也。言「即得」,異譯雲「應時」,此乃他方菩薩于他土聞名同時得忍,豈非他土證入乎!

  《略箋》雲:「此第叁地(發光地修忍度)所得之叁忍。《唯識》雲:『忍有叁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若忍、谛察法忍。』(文)《述記》雲:『乃至無生雲初忍,是諸有情成就轉因,(菩薩雖遇怨害,能忍耐愍彼不舍)安受苦忍是成佛轉因,寒熱等苦皆能忍受,無退轉故;谛察法忍是前二忍所依止處,堪住甚深廣大法故。』(文)諸佛法者大菩提法,以得此叁忍故,無退轉菩提之行也雲雲。」今謂:爲發光地叁忍者恐非也,彼忍辱之忍,今法忍忍,雖「忍」名是同,其義大別,何以彼同此乎?

  《梵響》雲:「言第一、第二、第叁忍而不指其名,即是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下說得叁法忍故。《華嚴》十忍中有此叁忍而說其義,彼分音聲忍(第一)、如響忍(第七),此文爲一,經經隨宜開合也。聞一切法即空不空不可思議,不驚怖畏,信解受持,受樂順入,修習安住,而如音…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