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八▪P7

  ..續本文上一頁便《論》第叁功德也,曰:「雨天樂花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亦是所求滿足功德也。

  次參考諸譯者,《唐譯》雲:「諸菩薩衆所須種種供具,于諸佛所殖諸善根,如是色類不圓滿者,不取菩提。」《漢》、《吳》、《宋》如上。

  後解文者,「現其德本」者:一雲:供佛即現功德之本也,以衆功德由供養而起故。(玄一)一雲:依自福德力,得所欲供具如意,福德是現供具之本故。(澄憲)一雲:大菩薩來現時,必感其德,呈諸瑞相,如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地藏菩薩來現等相。《大雲經》大勢至菩薩來至此土,時現威德。(《會疏》初義)一雲:德本廣大,故供具自至。(《會疏》後義,同澄憲義)一雲:般若根本業故所須應念。(大同澄憲及《會疏》第二義)一雲:指名號功德如庫藏,一切供具出于此中。(師說)

  今雲:初說未穩,後五義總收唯叁義,謂此菩薩功德智慧廣大,故種種供具自然至,功德是本,依此德本現供具,故名「現其德本」也;謂功德智慧廣大,故來現時現瑞相,故名「現其德本」也;名號義可知。此叁各據一義矣。

  《渧記》雲:「『其』字所指在上句『諸佛』,謂在諸佛前示現諸佛果後利他度生善根功德,故雲『現其德本』,『現其』二字大有味矣。」

  「諸所欲求供養之具」等者,《宋譯》及今經願成文廣列供具,下經雲:「華香、妓樂、缯蓋、幢幡,無數無量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等。」(文)《莊嚴》雲:「真珠、璎珞、寶蓋、幢幡、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香花、伎樂。」(文)

  「如意」者,經雲「應念即至」,如寶珠自然雨一切物,如虛空藏菩薩自空中雨諸寶。

  第二十五、說法如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得名有叁:一名說一切智如佛願,(義寂)二名說法慧勝願,(憬興)叁名說法順一切智願。(良源)了惠名說一切智願,《會疏》從之。師說雲:「舊名不允,可名說法如佛願,能說彌陀佛智法門如諸佛故。」今謂各據一義也。

  次明願意者,見或國土,菩薩雖遍至十方,供養供具自在,而說法不隨順佛智,化益不普,故興此願,國中菩薩說法如佛故。《吳譯》雲「說經行道皆如佛」上願雲「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此願即彰其開化衆生之相,能說隨順佛智,說佛智法門,以開化衆生,使安立佛道也。

  次參考諸譯者,《唐譯》雲:「國中菩薩,說諸法要,不善順入一切智者,不取菩提。」

  《漢譯》雲(廿四):「我國諸菩薩說經行道不如佛者,我不作佛。」

  《吳譯》(十六)雲:「令我國中菩薩、阿羅漢,語者如叁百鍾聲,說經行道如佛。」(文)

  《宋譯》雲:「我刹中所有菩薩,皆得成就一切智慧,善談諸法秘要之義,不久速成菩提」(文)也。

  後就文解者,「演說一切智」者,《大論》說叁智:一切智(空)、一切種智(中)、道種智(假)。一即叁故曰「說一切智」也。《持論》說清淨智、一切智、無礙知。《應音》叁(十一)雲:「薩婆若,正言『薩伐若』,此譯雲『一切智』。」《苑音》二(十一)雲:「薩婆若,具雲『薩婆若囊』,薩婆,此雲『一切』也,若囊,智也。」(文)《宋譯》雲「談諸法秘要妙之義」,即是一切智之所見實相,不得一切智,達諸法性,何善說之安樂菩薩「深入諸法,究暢要妙」。(文)通達之故能說佛甚深法藏,而隨順佛智無違。經雲:「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又雲:「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爲人演說。」當知已佛眼具足達法性,以一切無礙智演說,故說如佛一切智所說無違無失,順法性故能契二谛,故開化平等,是雲「演說一切智」也。

  師說曰:「說彌陀一切智法門,謂諸佛以無上智慧說無上智慧,聞者明信諸佛無上智慧。諸佛已爾,乃至凡夫說亦爾,故說『如佛』,是雲說佛法藏、爲十方衆生集如來法藏等二義用不任意矣。」

  第二十六、得那羅延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一名令得堅固身願,(義寂)二名身得堅固願,(憬興)叁名具得金剛那羅延身願。(良源)今名得那羅延力願。所攝准上。

  次明願意者,此願亦出上二十二願,雖有說法如佛德,(口業)不身力勇猛,不能入煩惱邪見林,開化恒沙衆生,故興此願,即上「被弘誓铠,開化恒沙」句出。

  舊解皆言「此願但身體力堅固」,師說曰:「此願大誓願力勇猛名『金剛那羅延』。《新華嚴》文可爲證。」今按:大誓願力堅固勇猛故,身力亦堅固,是名「那羅延力」。《寶積》第二十一〈被甲精進會〉(六紙)雲雲。(如上《會疏》所引)

  《新華嚴》〈十回向品〉「菩薩施心回向文」雲:「願得那羅延堅固幢心,得常精進心,得大勇猛心,得被金剛甲胄心。」(《疏》廿七之卅一)

  次參考者,《唐譯》雲:「彼國所生菩薩等,若無那羅延堅固力者,不取正覺。」(文)《漢》、《吳》並阙此願。

  《宋譯》:「我居寶刹所有菩薩,身長十六由旬,得那羅延力,身相端嚴,光明照曜,善根具足等。」(文)

  後解文者,「金剛」是堅固不壞義,通身心體,(義寂但取身體堅固,《會疏》從之。今心身通取。)言「被金剛甲胄心」,豈但身體堅固耶!又《密迹力士經》雲雲。(《會疏》引)

  「那羅延身」者,身心力勇猛精進義,言「那羅延堅固幢心」等故。《寶積經》六十九(十紙):「敬禮善逝、應供、那羅延力大導師。」(文)又《六婆羅密經》第四雲:「佛十力一一節中皆有八萬四千六百六十叁種那羅延力。」(文)那羅延,《應音》八(廿二)曰:「那羅延,晉言鈎鎖力士。」《探玄記》十五雲:「此雲堅牢,即帝釋力士之名。」《苑音》一(五右)雲:「那羅延,此雲堅固。」章安曰「金剛」,《最勝疏》四本雲:「此雲力勝。」又五末雲:「吠率怒,此雲多手。那羅延,天之別名。」《倫記》十二下(十八):「泰雲:此翻力壯也。天有那延力,故言那羅延天。有釋摩醯首羅名『大自在』,梵天祖公名『那羅延天』雲雲。」(具如《音義》)《會疏》引《集一切福德叁昧經》及《俱舍》,可見矣。

  《福德叁昧經》雲:「以十人力等一健牛力,十健牛力等一青牛力,如是凡象乃至香象、大香象、系羂師子王、力士、大力士乃至地天子、堂天子、持風天、持鬘天、常醉天、四天中之一天王,如是展轉十倍,乃至十他化自在天王力等魔天中之一天子力,一切魔天中天子力等一魔王力,十魔王力等半那羅延力,十半那羅延力等一那羅延力,十那羅延力等一天那羅延力,十大那羅延力等百劫修行菩薩力,乃至十地菩薩等一後身菩薩力。」(文)《俱舍》雲:「佛身支節一一皆具那羅延力雲雲。」

  此但因順余方而已,實成一切力。經(下八):「因力乃至如法調伏諸衆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文)可知矣。

  第二十七、國土難量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衆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令物嚴淨願,(義寂)二名光色特名願,(憬興)叁名殊秘珍彩嚴絕妙願,(智光)四名天人莊嚴深妙施妙願,(良源)五名嚴淨無量願,(靜照)六名萬物殊妙願。(真源)望西、《會疏》名所須嚴淨願,是依淨影爲攝生願,故加「所須」言,而未盡願意,文中無所須之義故。今可言國土難量願。

  次明所攝者,諸師中,義寂、法位、真源、澄憲屬國德也,憬興、智光、良源、靜照並屬攝衆生願,望西、《會疏》從後說。今從初,屬國土功德,非願所須誓國土不可思議。舊解以「國中人天」句爲能須,「一切萬物」等爲其所須,故屬攝生願。若爾,《唐譯》何言「周遍國中諸莊嚴」耶?今不然,明叁種莊嚴不可思議,豈無人天乎!思之。

  次諸譯者,《唐譯》雲:「周遍國中諸莊嚴具,無有衆生能總演說,乃至有天眼者,不能了知所有雜類形色光相,若有能知乃總宣說者,不取菩提。」(文)《漢》、《吳》、《宋》叁譯並阙此願。

  次明願意者,《會疏》雲:「上是誓能須德,自下二願願所須所見勝,故次上而來雲雲。」今謂:此義不然,此願誓真土不可思議,次願誓化相思議,是即承上叁願所生來,真化並明,此願即第十八所入土界,所謂第一義谛妙境界相者是也。故《論》主依此等(及叁十一、叁十二)願立觀察門,一一莊嚴入一法句,廣略相入本出于此願。

  澄憲雲:「彼國莊嚴皆酬佛願力,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蓋此意也。故佛福力無量,所感莊嚴隨無盡也,一一光明,一一名數,實可無限量。止無漏萬德所現誰辨名數,此願總顯依報國土極妙耳。」(已上)此義太好矣,義寂亦雖配四種國德(量、形、種種事、觸)而其義未周,豈但四種乎!叁種莊嚴一一不可思議,上等覺下至得天眼者不能了辨其名數,故言「無能稱量」(稱說思量),豈不不可思義乎!安養淨土莊嚴唯佛與佛知見,是此謂哉!入此妙境,言「難思議往生」,舊師何夫見此願淺近耶!噫,恨哉!

  下經雲:「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相入間,光赫焜耀,微妙奇麗,清淨莊嚴」,是此願成也。

  後解文者,「國中人天」等四句顯廿九種莊嚴,「窮微極妙」是略說入一法句也,「無能稱量」等是明廣略相人也。

  初中,「一切萬物」者,十七句依報總攝此中。

  「嚴淨光麗」者,德無不滿曰「嚴」,垢無不盡曰「淨」,(《探玄》第二)經言「清淨莊嚴」是也。「光」不但光華,亦顯光赫焜耀之義,麗,《苑音》二(十二)曰:王逸注《楚辭》曰:麗,美好也,顯微妙奇麗義。「嚴淨」是萬物之體離垢,「光麗」是嚴淨之色相奇特也。

  一一形體(形色)色相(顯色)超踰十方,絕倫非世所有,故言「形色殊特」也。是此二十九種門一一莊嚴即一法句故,差別當相即涅槃,是…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