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音》三(十二)云:「僧那僧涅,应云摩诃僧那僧涅陀,旧译云:摩诃言『大』,僧那言『铠』,僧涅言『著』,亦云『庄严』,故名『著大铠』。《大品经》云『大誓庄严』是也。」一云僧那甲 捺陀,或云「被」,或云「衣」,言被甲、衣甲也。(已上《音义》)
「弘誓铠」者,大誓庄严入烦恼稠林,而无有怖畏,是言「被甲精进」。如《会疏》(三十左)广引经明。
「积累德本」者,摄善精进也,是福德庄严。《毛诗》:鹊巢积行累德。《增韵》:累也,堆叠也。《说文》:聚也。「累」,《广韵》:增也。《王注楚辞》:重也。「德本」者,德谓功德,本谓因本,如《妙文句》四(四十六)释,积功累德以为因本,故言「积累德本」,所谓集如来法藏是也。以弥陀名号中利他诸善施一切众生,如是以弘誓功德自庄严,所以自庄严为众生,故能度脱一切也。然《会疏》分净秽释(初四句秽国,「游诸佛国」已下净国)者未稳也。《大论》明二种菩萨,一者多集功德,二者慈悲心为众生,此中含二种也。
次别句中,「游诸佛国」等三句即开功德(摄善精进)庄严,即上求多集功德是也,「开化」等二句即开弘誓(被甲利乐)庄严,即下化慈心为众生是也。
「游诸佛国」等者,《论注》下(卅左)曰:「此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多集功德菩萨即四种行(《注》下三十五右已下)中初三是也,不动而至,无前后遍至,遍至十方也)今「游诸佛国」等此意也。所以游诸佛国,则为施作佛事,积累德本,故言「修菩萨行即是无作妙行」故。《唐译》云「修大涅槃」也。
「开化」等者,《论注》云:「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慈心为众生菩萨即第四示法如佛菩萨)是即开化恒沙相也。开谓开导、开示,化谓教化。《注》曰:「开诸众生淤泥华,开导一切,无暂时休息故」。游泥华者,此喻凡夫在烦恼泥中,为菩萨开导,能生佛正觉华。谅夫绍隆三宝,常使不绝。
「无上正真之道」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言「无上正真道」,《唐译》云「住无上觉」。「立」谓安立,经曰:「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文)
「超出常伦」等者,三明还相得益。
此有二意:一云:此明所除菩萨德相。(《庄严经》)一云:此明补处德,以中间明所除,前后文为补处愿体故。
今按:准祖意,此文通上补处、自在化二,并是为还相普贤德也。《和赞》曰:「安乐无量大菩萨,至一生补处,归普贤之德,必化于秽国。」又云:「说还相回向者,得利他教化之果,即回入诸有,修普贤之德也。」既云「一生补处,归普贤德」,岂是非补处之德乎!又云「回入诸有」,岂是非自在化之德乎!故知若补处,若自在化,皆是超出常伦诸地行,修普贤德,是名「还相回向」也。
今家训诂云:「超出常伦而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由此言之,超出者,超越出过之义;常伦者,十地阶次一应化之道曰「常伦」。安养界里,菩萨超越出过常途行位,不自一地至一地,一地处同时十地地行炳然现前,如云「十地愿行自然彰」,一地即一切地,一念即无量劫,是显安养菩萨最胜。《论注》引此愿显超出,此意也。又「现前」二字属下,则简历劫。
「诸地之行」者,谓所超之十地阶次,超越十地阶次不历劫,现前速修习普贤德也。
「修习」者,修谓修饰。习者,《琳音》三十三(七右):惯习数为也。《增韵》曰:习者,服行所传之业,熟复不止也。
「普贤之德」者,于果分不可说中而现因门,从果向因名「普贤德」。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者,此之谓乎。《探玄》曰:「德周法界曰『普』,用顺成善称『贤』。」《华严行愿品》云:「如是等上首菩萨摩诃萨,一切皆并从普贤行愿所生。」此菩萨虽居补处,因果无二,故《探玄记》曰:「若一乘圆教中,实则不依位,寄终教位相以辨之,于信满不退之际,则明得彼普贤法界行德,具摄因果,圆融无碍。若以因门取,则常菩萨;若果门以取,则恒是佛。」
今按:普贤德者,法藏菩萨出门德名「普贤德」,若补处八相,若随类应同,皆修习法藏出门之行。《大经》曰:「皆遵普贤大士之德止,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门),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出门)。」是补处八相作佛也。又「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贤道教,其诸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等,是随类应同普贤德也,可准解矣。
《渧记》引《旧华》三十八(三)〈离世间品〉十种普贤心,及四十《华严行愿品》十种普贤行愿,可据矣。
「若不尔者」等,后结誓约也。
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初明得名者,一名令奉遍侍供养诸佛,(义寂)二名承力供养愿,(憬兴)三名食顷遍侍诸佛愿。(良源)今名供养诸佛愿也。
明所摄者,已下四愿并出于廿二愿,故知菩萨功德摄。
次明愿意者,诸师至廿一愿为摄凡夫愿,廿二愿已下为摄菩萨愿,旧注皆准此。今谓:若不生者,生即无生,起利他悲用为廿二愿,已下四愿开出廿二愿,此愿及次供具明游诸佛国、施作佛事之相,即上「供养一切诸佛如来」句分为二愿,谓供佛、供具,于中,今愿明遍至供佛,即四种中初二正行是也。(不动而至,一念遍至)《论》文云云。(上四十一《会疏》所引)
次参考诸译者,《唐译》云:「国中菩萨,每于晨朝,供养他方乃至无量亿那由他百千诸佛,以佛威力,即以食前,还到本国,若不尔者等。」
《汉译》第廿二云:「我国诸菩萨,欲共供养八方上下无数诸佛,皆令飞行,(供养诸佛愿)欲得万种自然之物,则皆在前,持用供养诸佛悉遍已后,日未中,则还我国等。(供具如意愿)」此合供养及供具而为一愿,更就食时加饭食随念愿,(廿三)今译却摄之于受乐无染愿中。
《吴译》第十三愿大同《汉》,亦合为一愿,入之神足通中,更开饭食随念。
《宋译》第十六愿没「供养诸佛」之句,于第十七愿誓之云:「所有众生,令生我刹,于一切处承事供养无量百千俱胝那由他诸佛,种诸善,随意所求,无不满愿等。」(文)第十八(《魏》、《唐》廿五)愿一切智,十九、廿、廿一之三愿重明供养之相,初明往诣供养,次明佛神力使诸佛来而受供,后明随意供具至十方悉供。前后虽有四愿,但是《魏》、《唐》供养、供具两愿而已。
《悲华经》第十四亦合(供佛、供具)为一愿也。
后解文者,「国中菩萨」者,望西云:「按《起信论》,解行发心之中不说供养诸佛,证发心文始说一念供养十方一切诸佛。然《观经》上中、上下于三贤位历事供养十方诸佛,非佛力者解行菩萨岂一食顷自在供养无数佛耶!」此释未详也。《论注》所谓「寂灭平等法身菩萨」也,一切人天至彼,皆悉得寂灭平等法身,岂三贤十信乎!《宋译》云「所有众生」,《小经》云「其土众生,供养他方」等,故知通一切人天。《会疏》释为好优矣。
「承佛神力」者,愿成文(下五纸左)云「承佛威神」,《唐本》云「以佛威力」,谓不问上位下位,齐契此德,所以由佛力也。《会疏》例于诸经中有传承佛告命,今谓承佛自在神力也。
《庄严经》「欲以种种供具供养他方佛而不能往,我于尔时,以宿愿力,(因分)令彼他方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刹中,受是供养。」(第二十愿)又「思惟佛展臂至此受供,劬劳诸佛,令我无益。作是念时,我以神力,(果分)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一一供养。」(廿一愿)此分因力、果力彰佛力,准知:今佛神力者,即显其果力也。
望西云、又澄宪云:「上神境通愿中云『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等,与今愿何别?答:上众生自力,下教主加被,是为差别。乃至上只显身通力用,一念超过德为事,未云供养,今别显供养之德,差别显然,不须疑问云云。」又云:「既云菩萨,若不被初生凡类,思之。」
《义记》云:「承佛神力者,果上尚是他力,况因行乎!望西议云:上神足通与此供养如次自力与佛加力为差别。今谓不然,神足亦愿力所成,何云自力!虽文不言承力,若此言有一愿,则余愿亦复然,问答永又不令被初生凡夫,此真假杂乱,他皆不知真假法义,故劳释义云云。」
「一食之顷」等者,显一念遍至,摄不动而至。《琳音》三(十五)曰:顷,倾颖反,《考声》:少选也。食顷,可一食间也。《说文》从匕。然《论注》言「一念时顷」,义无异。「一食之顷」者,《论》云「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注》上(二十八右)云云。无前无后,一念同时,遍至诸佛会也,以之显不动而至,应知。
《唐本》云:「每日于最朝供养止,即以食前,还到本国。」《汉译》曰「未中则还」,今经不说还时,愿成文具说还相,谓一食之顷往诣,未食之前,忽然轻举,还其本国。虽言往还,而实无往来相,且本国他方相望故尔耳。本国他方本无二,悉是涅槃平等法,何往来之论!故《论》言「不动摇而至」,可知。《宝云经》第七云云。(《会疏》引,五(三十三))
「遍至」者,显无有一佛土而不至,身不动而至,如日在天上,影现百川,一心一念遍至无前后。
第二十四、供具如意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欲求.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者,一名所求供养具如意愿,(义寂)二名供养皆顺意乐愿。(良源)今名供具如意愿也。
次明愿意者,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或国土,菩萨虽遍至佛前,供具不如意,如善惠仙人殷勤求莲华,常啼卖肉觅供具,是故愿言:我土菩萨于所至处,各一切供具随意现。此…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