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九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九

  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者,一名国土光色彻照愿,(义寂)二名形色功德,(憬兴)三名土如明镜愿,(静照)四名净如明镜照见十方愿,(智光、良源)五名国土清净愿。(了惠)今据第五名也。

  明所摄者,智光为菩萨功德愿者不然,今经及《唐译》、《悲华》同为国土功德故。《宋译》「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者,因举其得益而已。余诸师皆摄国土功德,今亦准之。此三十一及三十二两愿并国德所摄,而从上国土难量愿来,故并是真土之胜相也。

  次参考者,《唐译》云:「国土光净,遍无与等,彻照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如明镜中现其面像。」(文)

  《汉》、《吴》两本并阙此愿。

  《宋译》云:「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悉能照见无量无边一切佛刹,众生睹者生希有心等。」(文)一二并国土功德所摄也。

  次明愿意者,上虽誓国土不可思议,统御十方、超胜诸佛之义未彰,是故今兴此愿,誓统收十方,即国土清净,广博严净,而十方世界于中现,以镜喻显其义。经云:「恢廓广荡,不可限极。」《唐译》言「威德广大清净佛土」,《论》是云量功德。《宋译》廿五云:「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悉能照见无量无边一切佛刹。」十方诸佛国尽是法王家,以镜显此义耳。然义寂云「妙色功德」,憬兴云「形相功德」,了惠判为「地功德」,《会疏》:「愿求其相(形相、妙色、地是净相)摄其体德,(清净性是净体)是故今文正在相清净。」

  今谓:此愿显体量(清净性量功德),盖为彰土界清净广博、普摄诸佛国土,说明镜喻,非显形相妙色,思之焉。

  后解文者,「国土清净」者,清净功德性功德显国土体性,彻鉴无垢而十方国土如在于中,故言「清净」也。又《唐译》云:「国土光净,遍无与等,彻照无量世界。」亦是光明清净也。韦提选择自此而入,故曰「诸佛国土」等,无量光土中之诸佛而已。

  「皆悉」者,《会疏》有二义,后义为胜矣。(皆悉者约所照,谓国界无边,皆能照现,无有不照之土,故名「皆悉」。彼言方丈之所包容,在狭而广,核求果报,岂若在广而广耶是也。)

  「照见十方一切」等者显量德,即广博严净也。

  「十方一切」等者举所照世界。

  「不可思议」者,如《会疏》(四十三左)引《华严》、《璎珞》云云。

  「诸佛世界」者通净秽,如《注论》下(十六)云:「此庄严事如净明镜,十方国土净秽诸相、善恶业缘,一切悉现等」。又上(九)释地功德云:「愿我国土地平如掌,宫殿楼阁镜纳十方,的无所属,亦非不属。」(文)

  《梵响》云:「国土清净总统依报,照见十方通净秽,净土恒现,秽土随望云云。」

  今谓:依正不二莲华藏世界也,又随凡情,则净秽差别,若约佛德,则差别当相全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

  「犹如明镜」等以喻显,明镜喻安养,普收见十方世界喻见面像也。明镜喻其例多,如《华严》及《十住断结经》、《正法念经》等云云。(《会疏》五(四十四))

  问:与见诸佛土愿(四十)何差别?

  答:彼约菩萨欲见,此约自然国德。又彼随所有别相,见之狭也;此约土界广大,宽也。又下含容,今普收,即无量光明土之相也,虽取喻同,其义各别也。

  第三十二、万物严饰愿

  设我得佛.自地已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者.不取正觉.

  一名国土严饰奇妙愿,(义寂)二名庄严功德愿,(憬兴)三名众宝妙香合成宫殿愿,(智光、良源)四名香熏十方愿,(静照)五名妙香合成愿。(真源)今可名万物严饰愿。

  明所摄者,此愿国土功德摄也。诸师皆为国土功德愿,智光特属摄菩萨愿者未详。

  望西云:「色香合成以为愿体,闻者等者举其香德,非显摄生,故异译但说香薰,不明闻益云云。」

  次明愿意者,上愿愿国土体量,此愿誓其国中万物之严饰,上光明智庄严,今万德香福庄严,此中广摄依报一切,形相、种种事、妙色、触、水、地、虚空、光明、妙声功德庄严悉摄于此愿,如是诸庄严总收为色香二。

  澄宪云(望西四(廿八左)):「净土功德弥妙弥奇也,其故秽土之习,金银未有妙香,沈麝未有妙色,珠玉但以光为宝,沈檀只以香为宝,而彼国土庄严杂宝而究香,而即有光晖,可谓奇妙。盖是法藏比丘因行带清净光明之上具法界万德之香未曾阙减,故众宝具足,妙香芬馥,闻水树音者皆悟道理,嚊香之人可增妙行,如香积佛土而已。」(文)

  当知一一庄严无不具色香,光色而具香,香薰而具光,一切杂宝光即香,香即光,盖是弥陀万德功薰之所搆出庄严故。香有远闻之义,远芬馥故,即是名声远闻也。《论》名声功德云:「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文)极乐名声远闻十方者,如来万德之香薰十方故,闻者悟深远,此乃以光明名号庄严万物,故摄化十方亦无穷,可谓方便巧庄严矣。

  次参考诸译者,《汉》、《吴》两译无此愿,《唐译》云:「国界之内,地及虚空有无量种香,复有百千亿那由他数众宝香炉,香气普薰遍虚空界,其空殊胜超过人天,珍奉如来及菩萨众。」(文)此略无量种宝色,举无量种香,乘便说梵香。《宋译》唯说焚香一种耳,今经具举二也。

  后解文者,此中分为四段:一「自地」等二句举所依处,二「宫殿」等明能依庄严,三「皆以」已下明能严体,四「其香」下显其德也。

  初中,「地」者,《论》地功德,举地上摄地下(至于,云俱切,音与「迂」同。《说文》於也,本作亏,象气之舒,从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隶省作于)。「虚空」者,《论》虚空功德,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文)

  二能依中,「宫殿楼观」《论》地功德,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文)堂高大者曰「宫殿」(《增韵》),重屋曰「楼」,远观曰「观」。(《音义》)「池流花树」者即《论》水功德,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文)余一切庄严不可具述,故云「国中所有」等,此为所严体。

  三能严中,「皆以」指上一切。「无量杂宝」者《论》种种事功德,偈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此中摄形相、妙色、触、光明,奇妙珍异宝无量光色,一宝具无量法,悉杂厕间也。「百千种香」者《论》雨功德,偈云:「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薰」,种香如《会疏》。「共合成」者,无量宝以百千香合成,无量杂宝各具百千种香,百千种香亦有无量宝色,香具色,色备香,岂可思议乎!故言「严饰奇妙」也。「超诸人天」者,近寄人天,显非世所有,理实超十方诸佛国也。

  明香德中,「其香」等者即名声功德,偈云云。(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极乐国中一切庄严功德名和香远布十方界,所至悉无不闻,如来戒定婆罗蜜德香远薰发十方。《唐译》云「遍虚空界」,知遍十方虚空法界无不闻,闻之者悉悟入佛智,如实修行(五门行),是言「皆修佛行」也。(《义记》云:「佛行者行大悲行云云。」)愿成就文云:「所居舍宅宫殿楼观,称其形色,乃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有云:「其有闻者是凡夫冥闻,犹如次愿光触冥益也。尘劳垢习自然不起者,犹如次愿身心柔软,是乃信后机边德相也。」)

  《渧记》云:「愿文示地上菩萨闻得益,此显益也,愿成文示凡夫冥益,佛德香熏普流十方,故秽恶凡夫冥闻之者得益耳。何故愿文约地上菩萨者?真土庄严德香故,非地上菩萨则无由闻之耳。」(已上)

  今谓:因愿成就何分别凡圣乎!闻德香者即闻名号也,何隔于凡夫耶!思之。

  

  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者,一名光明摄益愿,(义寂、法位大同)二名蒙光获利愿,(憬兴)三名光明触身得胜柔软愿,(智光、良源),四名触光柔软愿(真源)。今依第四名也。

  次明所摄者,诸家皆言摄众生愿。师说云:「上第十二愿誓光明体,今彰其德用,即佛功德摄也。若望众生蒙益,此近菩萨功德,而不说别益相,故属佛德摄也。」今按:《信卷》(末五左)引此愿及次闻名得忍愿,释成真佛弟子金刚心行人也,由斯信行必可超证大涅槃,故曰「真佛弟子」等。(引两愿文)此约摄生边,故《六要》三(六):「问:光明功在第十二,何重愿耶?答:彼摄法身即为光体,此摄众生即为光用,体用异,二愿是别。」(此全用望西问答也)由此思之,为摄生愿者亲文义,此愿蒙光益为愿体,故文言「十方无量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等,宗家云「蒙光触者心不退」,岂非誓机之蒙益乎?若不尔者,三十四愿亦可属佛德耶?思之。

  次明愿意者,望西云:「总言之,十二摄佛身,此摄众生;别言之,十二光体,十八光名,今光用,故若有称名众生者,名体不离而施光用,摄取护念。又十二是缘,十八是因,今愿化益。故黑谷云:『光明之缘,名号之因,因缘和合,蒙摄取不舍益。』故《礼赞》『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乃至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云云。』」

  今谓:上十二愿明无量无边光体,用恒即体也,此愿誓无碍光已下德用不可思议,利益十方诸有,体常即用,故有三垢消灭益。次三十四愿已下明名号德益无边,此乃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也。古师言:「自下诸愿广光明名号神德利益于此周矣。」(《六要》、《会疏》),此言的中。

  今谓:上来诸愿成就三种庄严功德,法藏菩萨心中所愿於于此乎尽矣。…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