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八▪P6

  ..續本文上一頁音》叁(十二)雲:「僧那僧涅,應雲摩诃僧那僧涅陀,舊譯雲:摩诃言『大』,僧那言『铠』,僧涅言『著』,亦雲『莊嚴』,故名『著大铠』。《大品經》雲『大誓莊嚴』是也。」一雲僧那甲 捺陀,或雲「被」,或雲「衣」,言被甲、衣甲也。(已上《音義》)

  「弘誓铠」者,大誓莊嚴入煩惱稠林,而無有怖畏,是言「被甲精進」。如《會疏》(叁十左)廣引經明。

  「積累德本」者,攝善精進也,是福德莊嚴。《毛詩》:鵲巢積行累德。《增韻》:累也,堆疊也。《說文》:聚也。「累」,《廣韻》:增也。《王注楚辭》:重也。「德本」者,德謂功德,本謂因本,如《妙文句》四(四十六)釋,積功累德以爲因本,故言「積累德本」,所謂集如來法藏是也。以彌陀名號中利他諸善施一切衆生,如是以弘誓功德自莊嚴,所以自莊嚴爲衆生,故能度脫一切也。然《會疏》分淨穢釋(初四句穢國,「遊諸佛國」已下淨國)者未穩也。《大論》明二種菩薩,一者多集功德,二者慈悲心爲衆生,此中含二種也。

  次別句中,「遊諸佛國」等叁句即開功德(攝善精進)莊嚴,即上求多集功德是也,「開化」等二句即開弘誓(被甲利樂)莊嚴,即下化慈心爲衆生是也。

  「遊諸佛國」等者,《論注》下(卅左)曰:「此菩薩得報生叁昧,以叁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種供養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衆海。」(多集功德菩薩即四種行(《注》下叁十五右已下)中初叁是也,不動而至,無前後遍至,遍至十方也)今「遊諸佛國」等此意也。所以遊諸佛國,則爲施作佛事,積累德本,故言「修菩薩行即是無作妙行」故。《唐譯》雲「修大涅槃」也。

  「開化」等者,《論注》雲:「于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衆生,常作佛事。」(慈心爲衆生菩薩即第四示法如佛菩薩)是即開化恒沙相也。開謂開導、開示,化謂教化。《注》曰:「開諸衆生淤泥華,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遊泥華者,此喻凡夫在煩惱泥中,爲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諒夫紹隆叁寶,常使不絕。

  「無上正真之道」者,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言「無上正真道」,《唐譯》雲「住無上覺」。「立」謂安立,經曰:「各各安立無量衆生于佛正道。」(文)

  「超出常倫」等者,叁明還相得益。

  此有二意:一雲:此明所除菩薩德相。(《莊嚴經》)一雲:此明補處德,以中間明所除,前後文爲補處願體故。

  今按:准祖意,此文通上補處、自在化二,並是爲還相普賢德也。《和贊》曰:「安樂無量大菩薩,至一生補處,歸普賢之德,必化于穢國。」又雲:「說還相回向者,得利他教化之果,即回入諸有,修普賢之德也。」既雲「一生補處,歸普賢德」,豈是非補處之德乎!又雲「回入諸有」,豈是非自在化之德乎!故知若補處,若自在化,皆是超出常倫諸地行,修普賢德,是名「還相回向」也。

  今家訓诂雲:「超出常倫而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由此言之,超出者,超越出過之義;常倫者,十地階次一應化之道曰「常倫」。安養界裏,菩薩超越出過常途行位,不自一地至一地,一地處同時十地地行炳然現前,如雲「十地願行自然彰」,一地即一切地,一念即無量劫,是顯安養菩薩最勝。《論注》引此願顯超出,此意也。又「現前」二字屬下,則簡曆劫。

  「諸地之行」者,謂所超之十地階次,超越十地階次不曆劫,現前速修習普賢德也。

  「修習」者,修謂修飾。習者,《琳音》叁十叁(七右):慣習數爲也。《增韻》曰:習者,服行所傳之業,熟複不止也。

  「普賢之德」者,于果分不可說中而現因門,從果向因名「普賢德」。勞謙善讓,齊普賢而同德者,此之謂乎。《探玄》曰:「德周法界曰『普』,用順成善稱『賢』。」《華嚴行願品》雲:「如是等上首菩薩摩诃薩,一切皆並從普賢行願所生。」此菩薩雖居補處,因果無二,故《探玄記》曰:「若一乘圓教中,實則不依位,寄終教位相以辨之,于信滿不退之際,則明得彼普賢法界行德,具攝因果,圓融無礙。若以因門取,則常菩薩;若果門以取,則恒是佛。」

  今按:普賢德者,法藏菩薩出門德名「普賢德」,若補處八相,若隨類應同,皆修習法藏出門之行。《大經》曰:「皆遵普賢大士之德止,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門),于無量世界,現成等覺(出門)。」是補處八相作佛也。又「消除諸漏,植衆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難量,遊諸佛國,普賢道教,其諸修行,清淨無穢,譬如幻師,現衆異像,爲男爲女,無所不變」等,是隨類應同普賢德也,可准解矣。

  《渧記》引《舊華》叁十八(叁)〈離世間品〉十種普賢心,及四十《華嚴行願品》十種普賢行願,可據矣。

  「若不爾者」等,後結誓約也。

  第二十叁、供養諸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初明得名者,一名令奉遍侍供養諸佛,(義寂)二名承力供養願,(憬興)叁名食頃遍侍諸佛願。(良源)今名供養諸佛願也。

  明所攝者,已下四願並出于廿二願,故知菩薩功德攝。

  次明願意者,諸師至廿一願爲攝凡夫願,廿二願已下爲攝菩薩願,舊注皆准此。今謂:若不生者,生即無生,起利他悲用爲廿二願,已下四願開出廿二願,此願及次供具明遊諸佛國、施作佛事之相,即上「供養一切諸佛如來」句分爲二願,謂供佛、供具,于中,今願明遍至供佛,即四種中初二正行是也。(不動而至,一念遍至)《論》文雲雲。(上四十一《會疏》所引)

  次參考諸譯者,《唐譯》雲:「國中菩薩,每于晨朝,供養他方乃至無量億那由他百千諸佛,以佛威力,即以食前,還到本國,若不爾者等。」

  《漢譯》第廿二雲:「我國諸菩薩,欲共供養八方上下無數諸佛,皆令飛行,(供養諸佛願)欲得萬種自然之物,則皆在前,持用供養諸佛悉遍已後,日未中,則還我國等。(供具如意願)」此合供養及供具而爲一願,更就食時加飯食隨念願,(廿叁)今譯卻攝之于受樂無染願中。

  《吳譯》第十叁願大同《漢》,亦合爲一願,入之神足通中,更開飯食隨念。

  《宋譯》第十六願沒「供養諸佛」之句,于第十七願誓之雲:「所有衆生,令生我刹,于一切處承事供養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諸佛,種諸善,隨意所求,無不滿願等。」(文)第十八(《魏》、《唐》廿五)願一切智,十九、廿、廿一之叁願重明供養之相,初明往詣供養,次明佛神力使諸佛來而受供,後明隨意供具至十方悉供。前後雖有四願,但是《魏》、《唐》供養、供具兩願而已。

  《悲華經》第十四亦合(供佛、供具)爲一願也。

  後解文者,「國中菩薩」者,望西雲:「按《起信論》,解行發心之中不說供養諸佛,證發心文始說一念供養十方一切諸佛。然《觀經》上中、上下于叁賢位曆事供養十方諸佛,非佛力者解行菩薩豈一食頃自在供養無數佛耶!」此釋未詳也。《論注》所謂「寂滅平等法身菩薩」也,一切人天至彼,皆悉得寂滅平等法身,豈叁賢十信乎!《宋譯》雲「所有衆生」,《小經》雲「其土衆生,供養他方」等,故知通一切人天。《會疏》釋爲好優矣。

  「承佛神力」者,願成文(下五紙左)雲「承佛威神」,《唐本》雲「以佛威力」,謂不問上位下位,齊契此德,所以由佛力也。《會疏》例于諸經中有傳承佛告命,今謂承佛自在神力也。

  《莊嚴經》「欲以種種供具供養他方佛而不能往,我于爾時,以宿願力,(因分)令彼他方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刹中,受是供養。」(第二十願)又「思惟佛展臂至此受供,劬勞諸佛,令我無益。作是念時,我以神力,(果分)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諸佛面前,一一供養。」(廿一願)此分因力、果力彰佛力,准知:今佛神力者,即顯其果力也。

  望西雲、又澄憲雲:「上神境通願中雲『于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等,與今願何別?答:上衆生自力,下教主加被,是爲差別。乃至上只顯身通力用,一念超過德爲事,未雲供養,今別顯供養之德,差別顯然,不須疑問雲雲。」又雲:「既雲菩薩,若不被初生凡類,思之。」

  《義記》雲:「承佛神力者,果上尚是他力,況因行乎!望西議雲:上神足通與此供養如次自力與佛加力爲差別。今謂不然,神足亦願力所成,何雲自力!雖文不言承力,若此言有一願,則余願亦複然,問答永又不令被初生凡夫,此真假雜亂,他皆不知真假法義,故勞釋義雲雲。」

  「一食之頃」等者,顯一念遍至,攝不動而至。《琳音》叁(十五)曰:頃,傾穎反,《考聲》:少選也。食頃,可一食間也。《說文》從匕。然《論注》言「一念時頃」,義無異。「一食之頃」者,《論》雲「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注》上(二十八右)雲雲。無前無後,一念同時,遍至諸佛會也,以之顯不動而至,應知。

  《唐本》雲:「每日于最朝供養止,即以食前,還到本國。」《漢譯》曰「未中則還」,今經不說還時,願成文具說還相,謂一食之頃往詣,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雖言往還,而實無往來相,且本國他方相望故爾耳。本國他方本無二,悉是涅槃平等法,何往來之論!故《論》言「不動搖而至」,可知。《寶雲經》第七雲雲。(《會疏》引,五(叁十叁))

  「遍至」者,顯無有一佛土而不至,身不動而至,如日在天上,影現百川,一心一念遍至無前後。

  第二十四、供具如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所求供養具如意願,(義寂)二名供養皆順意樂願。(良源)今名供具如意願也。

  次明願意者,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或國土,菩薩雖遍至佛前,供具不如意,如善惠仙人殷勤求蓮華,常啼賣肉覓供具,是故願言:我土菩薩于所至處,各一切供具隨意現。此…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