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叁▪P5

  ..續本文上一頁阿含》,六動有叁:一六時動,謂入胎等,今出胎動;二六方動,動、湧、震、擊、吼、爆,謂四方中邊湧沒;叁六相動,今所謂六動是也,此各有叁,名十八相,謂動(直動)、遍動(四天下動)、等遍動(大千動),余五皆爾,今所謂即六相動也,故《莊嚴經》雲「六動有十八相」。(已上)明六種所以,如《會疏》引《大論》。

  「舉聲自稱:吾當于世,爲無上尊」者,四自稱,《大莊嚴經》雲:「菩薩從右脅出,于時樹下自然湧出七寶蓮華,大如車輪,聖子即便墮其上,無扶持者,自行七步,舉其右手,而師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于今盡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已上)

  或《大論》等(《瑞應經》)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叁界皆苦,我當安之。」(文)

  《會疏》(十六)引《方便會》明所以,既行七步于十方,光明動十方,自唱亦行十方,自唱尊號,令物歸趣。興具約共六方者,恐付順經意。時其聲普聞,一切叁千世界無不歸仰無上尊也。

  「釋梵奉持,天人歸仰」,五明衆歸仰,「釋」謂帝釋,處須彌山頂,「梵」謂梵王,居虛空,舉釋則地天皆攝之,舉梵則虛空天盡攝之。「奉持」者,《說文》:奉,承也。「侍」者,《琳音》四(十四):《說文》:承也,從人從寺。徐曰:承其不及也。《廣韻》:近也,又從也。親奉侍從名「奉侍」。「仰」,舉也,《廣韻》:反首望也。《詩注》:仰者,心慕之辭。

  《疏》(十一右)引經雲:「說是言已,(自稱)四天大士即以天缯接太子身,置寶機上,天帝釋王自執寶蓋,大梵天王親持白拂侍立左右,時亦難陀、優波難陀二大龍王于虛空中吐清淨水,以灌其身,純黃金色,有四八相,大光普照大千世界,天樂奏空,妙華缤紛等。」(《因果經》、《莊嚴經》)

  《興疏》引《莊嚴經》,可見。是釋梵奉侍、天人歸仰之相也。

  名悉達太子者,《本行集經》九雲:「彼生之日,一切衆事皆悉即成,今我(父王)可爲太子立名爲『成利』。」(文)《苑音》四雲:「悉達具雲「薩縛頞佗悉地」,(平聲)『薩縛』,一切,『頞他』,事也,『悉地』,成也。言其于一切所應作事,皆既成就也。」(文)《西域記》七雲「薩婆曷刺佗悉陀」。《唐》言「一切義成」。(文)

  四在家相二:一童子相,二受欲相。(現處)初中亦二:初習學相,後試藝相。初習學相者:

  示現筭計.文藝.射禦.博綜道術.貫練群藉.

  淨影雲:「示現」已下是第五童子相,于中有二:一身具衆伎,(「筭計」等)二智解寬廣,(「博綜」已下)博綜道術,知事寬廣,仙道秘術無不博學故;貫練群藉,知教寬廣,世俗異典(四韋陀等)悉知故。

  《祥疏》雲:「下明修學世伎,六藝者,算計是一,(數也)文藝詩書及禮、樂、射、禦是六也。(初一句爲六藝)博綜道術者,廣習五明道術,貫練群藉者,含內論。」(文)

  《興疏》初句順嘉祥,後句依淨影。

  「算計」者,《麟音》二(十一)世本雲:黃帝時隸首所作也。《劉法》、《九章》、《孫子》、《五曹》皆計數術也。「文」謂文書,所謂梵寐書等六十五卷也,「藝」謂伎藝才能,《琳音》二十五雲:此方有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是也。西方技藝即習五明是也雲雲。「射」謂《周禮》五射,《說文》從矢作,釋雲:弓弩發于身而中于遠曰「射」。「禦」,《說文》使馬也,乘車馬法也。「博綜」謂廣習也,「貫」謂數數串也,「練」謂久練令熟也。

  今按:示現算計、文藝、射禦者,順此方六藝而明現彼方五明,祥、興此意。

  《唐本》雲:「又現習學書計、曆數、聲明、伎巧、醫方、養生、符印,及余博戲,擅美過人。」此約彼方五明明故,今約此方,則但六藝耳,故順方譯。

  《西域記》雲:七歲後漸授五明大論,一曰聲明,釋诂訓字、诠目流別;二工巧明,技術、機關、陰陽、曆數;叁醫方明,梵咒、閑邪、藥石、針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竅真僞;五曰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如《瑜伽》五十叁已下廣明。

  初「示現」者,淨影雲:「佛已久知,隨化始學,故曰『示現』。」習學相、算計相等如《會疏》二引經。

  後試藝相

  遊于後園.講武試藝.

  如《莊嚴經》、《本起經》,試藝相爲嫂妻事。淨影雲:遊後園下是第六嫂妻之相。于中初「遊于」等者,嫂妻前事,如《本起》說。(太子十七歲事)系象(興流所引)觔力名爲「講武」,共射金鼓說爲「試藝」。義寂從之,廣引《本起經》。望西用之。

  憬興亦屬納妻科,講武試藝即嫂妻之前事。然舉《影疏》雲「猶有未盡」,故長引經文(《莊嚴經》)了雲:今言講武者,即角力射鼓也,試藝者,即試書運籌也。

  《祥疏》雲:「遊于後園,明學技已,于後園講試之耳。講之言習,試之言用也。」(己上)

  今謂:既習學文藝、射禦等已,于此于後園講習之、試用之。故文勢屬前(童子相),非屬納妻相,故《唐譯》亦無此句,其文藝、射禦等《因果經》太子十歲事也。其《本起經》嫂妻爭太子,十七歲事也,故屬納妃相者非也,故嘉祥可據。

  《會疏》引《因果經》明十歲試藝相,與《莊嚴經》、《本起經》嫂妻事不同,可見。《會疏》亦屬前者大好。

  二受欲相

  現處宮中.色味之間.

  《唐譯》雲:「身處王宮,厭諸欲境,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文)

  今此中亦含「厭諸欲境」句,然則「現處」等句似明出俗所由,現處宮中欲境,厭離不樂故。然此經釋家皆以此句科爲嫂妻之相故,今亦屬在家相之中也。

  又可,此句屬下示所厭境,若依此義,則現處者,現身自處五欲中之義也。若依舊科者,淨影雲:「佛實離愛,隨化示居,故曰『現處』。」祥雲:「示、處同,是爲示現義也。」此義亦好。

  宮中是見聞皆五欲繁榮之處,于中今舉色、味二境攝余,納妻亦有其中焉。

  「之間」者,猶言之境,其受欲相《會疏》引《因果經》、《莊嚴經》,可見。

  五出家相四:一出家緣,二出俗相(入山、須發),叁入真相,四苦行相(端坐)。初出家緣者

  見老病死.悟世非常.

  上五欲是可厭之境,于中見老病死,悟世間無常,此乃出家之緣也。淨影指《本起經》,憬興指《莊嚴經》,《會疏》(廿四左)具引《因果經》,其義備矣。

  「見老」者,東門化老,(淨居天)太子見悟時光遷流,身不可恃;見病者,南門化病人,太子見悟此身大苦聚;見死者,西門化死人,太子見悟,雲一切世間皆有死苦,雲何于中行放逸。此中略北門化僧,非所厭故,唯舉叁門所厭境故。北門見沙門,故求學道。

  二出俗相

  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璎珞.遣之令還.

  《唐譯》雲:「指舍國位,踰城學道,解諸纓絡,及迦屍迦,(《小品般若》、《音義》:此雲光,言有光澤也。)被服袈裟。」(文)

  「棄國財位」者,斷恩愛也,所治國、所有貨財、帝祚寶位,悉舍不取,舍皆無常故。

  「入山學道」者,入無爲境也。入山者,踰城入山,如《會疏》引《因果經》明其相。《梵網述記》雲:「《梵網》七歲出家,余經中十九出家,根機有殊,見聞不同。」又《西域傳》雲:「如來踰城,出時不定,或十九,或二十九,二月七日、(《因果》)叁月八日,(《西域記》)或二月八日,(《長含》)或四月八日。(《灌佛經》等所見不同,不可和會。)」

  「服乘白馬」者,「服」謂衣服、寶冠、璎珞等也。「乘」謂騎乘,所謂白馬也,《本行集》雲「犍陟」,《琳音》十九雲:犍陟,悉達太子所乘朱鬣白馬名也。

  寶冠璎珞悉與車匿,令還王宮,髻中寶珠奉父王,脫身璎珞奉之波阇波提(憍昙彌),余嚴身具送耶輸陀羅,此等皆托車匿送遣還城,故雲「遣之令還」。欲令眷屬知菩薩不貪在家名衣上服等故。「遣」,縱也,《廣韻》:送也,《增韻》:又袪也,逐也,發也。

  叁入真相

  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須發.

  正示出家相。《唐譯》雲「解迦屍迦(光澤)被服袈娑」,含「剃除」句,如《會疏》引經:爾時,太子以利劍自剃須發,發願言:「今落須發,願與一切斷除煩惱及習障。」釋提桓因接發而去虛空已,剃發而衣不如法,時淨居天化作獵師,身被袈裟,于其前立。太子言:「汝所著衣是寂靜服,諸佛標幟,雲何著此?」獵師答雲:「以誘群鹿,群鹿見此袈裟,近我,我易得殺。」太子曰:「但爲殺生,非求解脫,此太不可,與汝貿易。」獵者答言:「善哉如告。」即脫寶衣而與獵者,自被袈裟。乃是今文既易得,舍自珍妙衣與獵者,自被著法服也。

  嘉祥就獵師覓鹿皮衣者,由獵師答言誘群鹿衣乎,蓋有據乎?蓋「剃發」句爲後。

  言「法服」者,袈裟也。《苑音》二(初)雲:「具正雲『迦羅沙曳』,此雲『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文)《四分律》雲:「一切上色衣不得畜,當壞作迦沙色。今略梵語也。又名『壞色』。」《業疏》雲:「本作迦沙,至梁葛洪撰《字苑》,下方添衣,言道服也。」(文)《大集經》雲:「袈裟,名離染服。」《賢愚經》雲「出世服」,《如幻叁昧經》雲:「無垢衣,又名忍辱铠,又名蓮華衣,又名幢相等。」

  《五分律》二十叁:「世尊與大比丘俱遊行南方,從山上下見有水田,善作腠畔,言諸比丘,宜著如此衣,或一長一短,或兩長一短,或叁長一短,左條葉左靡,右條葉右靡,中條葉兩向靡,此名『割截不共衣』,與外道異,怨家、盜賊所不複取。」(文)

  《十誦律》二十七說:萍沙王謬禮外道以爲佛弟子,白佛:願令僧衣與外道衣異。佛敕阿難令製割截衣雲雲。

  有人引此等諸文,雲製其割截衣者,佛成道已後事也。故今此文及《唐譯》袈娑者共彼外道,不割截衣而已。

  然望西一引《大論》問答未詳,誤以爲外道一切皆裸形,故設此問答,殊不知外道中亦有著離塵衣。

  四苦行相

  端坐樹下.勤苦六年.…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