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月支優婆塞支謙,字恭明,當吳代譯,是第叁代。(《梁傳》一(十左):「支謙,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支人,來遊漢境,受業于支亮。(字紀明,資學于支谶。)漢獻末亂避地于吳,孫權聞其才惠,召見悅之,拜爲博士,使輔導東宮。謙從吳黃武元年至建興中,所譯出《維摩》、《大般泥洹》、《法句》、《瑞應》、《本起》等四十九部經,曲得聖義,辭旨文雅,又從《無量壽》、《中本起》製《菩薩連句梵呗叁契》等,附康僧會《傳》。)
叁今《經》,是當第四代。
四《大寶積經無量壽會》二卷,印度叁藏菩提流支(此雲覺愛)大唐代譯,第十一代。
五《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叁卷,西天沙門法賢叁藏大宋代譯,第十二代。
今謂:十二代譯者,「代」字未了,可謂八代十二翻,謂後漢二譯,(安清高譯(缺之一)及支谶《覺經》(存))吳有一譯,(支謙譯(存))曹魏二譯,(帛延譯(缺之二)、僧铠譯(存))西晉一譯,(竺法護譯(缺之叁))東晉二譯,(西域竺法力譯(缺之四)、佛陀跋陀羅譯(缺之五))宋有二譯,(寶雲譯(缺之六),及昙摩羅密多法秀譯(缺之七)大唐一譯,(菩提流支譯(存))大宋一譯(法賢譯(存))也。
凡于諸經中,傳譯盛無如今經,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無邊故也,然古今諸師所釋皆在于《魏本》,其詳正順譯以可知,憬興《疏》舉叁本,雲今釋西晉法護所譯《無量壽經》,以铠譯爲法護譯者誤矣。《開元入藏錄》以法護本爲失譯,興師恐未見《開元錄》乎?又《平等覺經》《開元錄》等皆爲後漢支婁迦谶譯,興師亦爲魏時帛延所出,亦是不見《錄》之所致乎?蓋是恐依《梁僧傳》一(九紙),言沙門帛延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乎?和朝《淨土源流章》亦由此焉,高祖亦爲帛延譯者亦准古耳。今按《梁僧傳》第一(七)雲「支谶所譯出十余部經,歲久無錄」,安公《校定古今精尋文體》雲:「似谶所出,凡諸經皆審得本旨,不加文飾,可謂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文)由此思之,支谶所譯歲久無錄,不知何師譯,是以後人或爲帛延所譯乎。然安法師《校考精尋文體》定支谶譯,《開元錄》等爲支谶譯者據安公耳。又吳支謙慕支谶之學,傳學于支亮,(亮資支谶)《吳本》大順《漢譯》體,明知《覺經》是支谶之譯本也,安公之所校可謂適當矣。
就五存經,或曰同本異譯,非別本也,然異譯不詳,不可和會。(鐮倉《宗要》)
辨曰:高祖《本書》往往引異譯助顯者不少,是源于吉水《集》引《漢》、《吳譯》以成「選擇」二字,況善導《定善義》引《吳譯》示信謗之機由,何舍言異譯不正而可哉?不可不辨也。
有說雲別本別譯,(《楷定散記》十之七)日溪師雲:異譯文句與今經稍差異者不少,思夫多異本,傳者不一,故致斯異。亦或非一時說,例如《般若》諸經,以此經如來本懷,處處異說,致此多本,蓋此大悲之極處也。如阇王太子佛前受記,有佛入滅相,此《魏本》所不見,又願之次第多前後,十二光明存沒有異,我言非一時說者爲此也。(已上《要解》)此世人以《漢》、《吳》或疑《魏本》,故作此說欤。今按《出叁藏記》九(二紙):道安《般若抄》經序譯梵爲秦有五失本叁不易雲雲。據斯鑽習以審諸經,但是梵本廣多,致使傳譯文義存沒詳略不同耳,非是別本各譯也。
今就五存詳究,《漢》、《吳》大同,以恭明慕支谶學故。其于《魏本》也,存沒不同不少也,惟夫《漢》、《吳》從質,不加文飾,唯宣法要,弘道爲本,以佛法東漸未久也,如慧遠法師《大智論抄》序雲:「聖人依方設訓,文質殊體,若以文應質,則疑者衆,以質應文,則悅者寡,是以化行,天竺辭樸而義微,言近而旨遠,義微則隱昧無象,旨遠則幽緒莫尋,故令玩常訓者牽于近習,束名教者惑于未聞。」(《出叁藏記》第十一)准解,如《漢》、《吳》二本,言诠隱昧,幽緒難尋,以其從質也。支敏度曰:「谶,月支人也,漢桓帝之世來在中國,其博學淵妙,才昌淵微,凡所出經,數多深玄,貴尚不在文飾。」又曰:「又有支越,(支謙一名)字恭明,亦月支人,其父亦漢靈帝之世來獻中國,越在漢生,似不及見谶也。又支亮,字紀明,資學于谶,故越得受業于亮焉。越才學深徹,內外備通,以秀世尚文,時好簡略,故其出經頗從文麗,然其屬辭理,文而不越,約而義顯,真可謂深入者也。」(《出叁藏記》第八)又道安法師嘗評前人出經:「支谶、世高審得梵本難系者也,又羅支越斷鑿之巧者也雲雲。」
今以《漢》、《吳》二本對校《魏本》,其不同不一。
《漢本》首無「如是我聞」句,但有主處衆,(《吳本》同之)于衆成就中列四衆廣多,(《吳本》但比丘,略比丘尼、清信士、女)而無菩薩歎德。《魏本》略人天衆,廣菩薩歎德。其多列人天、聲聞衆者,此彰斯經慈哀莫窮,而省菩薩歎德者,以隱智從慈也。(是一)
阿難請問、佛答等,雖文質緩急有不同,大義是同焉。于正宗中,《漢本》列過去叁十七佛,《魏本》列五十叁佛,此但具略異耳。次法藏說發願說偈(《吳本》但發願,無說得)已,求正覺,請說經,世饒王佛知其志願深高,爲說諸佛國土善惡,法寶藏聞喜悉見,則選心中所欲願,便結得是二十四願經,無央數劫奉行求索,(因中發願修行)其法藏菩薩至期(恐其乎)然後(《吳》雲至其然後)自致得作佛,名「無量清淨覺」,(《吳》名阿彌陀佛)智慧勇猛,光明無比,國土甚善,八方上下莫不得過度解脫憂苦者。(已說果相,吳本亦同)次(十左)無量清淨佛爲菩薩時常奉行是二十四願,乃至佛言:何等爲廿四願者,廣說廿四願結因行,說無央數劫自致作佛,初(十一左)說法藏因行果成者,略說彌陀教,後說無量清淨佛二十四願者,釋迦重廣說法藏因果。《魏本》法藏因中自說四十八願,于願前不說果名,願後說偈,後說永劫行,明成佛後說光明等。此因果次第,《漢本》果中說因,故作佛後說二十四願;《魏本》因中說果,故有兩花空贊之說。因無離果因,果無離因果,因果常相即,故于非因非果說因果。(此二,因果說願之異)
又《魏本》法藏自說因願,《漢本》釋尊說法藏之願,釋迦說故因願帶成就,故不別說成就之相,如彼十七願言:「諸佛各于弟子衆中歎我功德國土之善,(咨嗟願成)諸天人民聞我名字皆悉踴躍來生我國。(十八願成就)」余亦可准知之。(是叁,說願之人異)
又《漢》、《吳本》說二十四願,《魏本》說四十八願,願數不同者,但是願智之廣略耳。雖廣略不同,而正覺果智是一也,如天上月,隨器多少現影,而月光惟一。然四十八願爲具足說故,自言當具說之,又《觀經》言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故。(是四,願數之異)
《漢本》(十五又)說光明佛身竟雲:「佛說無量清淨爲菩薩求索得是二十四願」,時阿闍王太子等說聞願利益,此亦《魏本》所無也。(此異之五,聞願益有無)
今按:《魏本》說「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此舉過去法藏菩薩說願之利益,未來聞願益,在于此中,故《魏本》不說今日聞益。《漢本》就釋迦說願,說今日聞願之益,釋迦說願如法藏所說無異,聞願利益亦爾,今日聞願利益如往昔聞已滿足無異,雖古今殊,而聞願不思議一也,故《魏本》攝過去聞願中不說之也。又(第叁之二左)說無量清淨佛壽命無極,次(叁左)「佛言無量清淨佛至其然後般泥洹者,其樓亘菩薩便當作佛,總領道智,典主教授,過度八方上下,當得複如大師無量清淨佛」等,(《吳本》上卅九同之)此亦《魏本》所無也。是滅不滅之異。(是六)
按《漢本》,至牟尼說偈廣彌陀教,佛語阿難已下(第二廿左已下)明釋迦教,故准擬釋迦一化,廣說大小得道,明佛壽亦順他方,說海水等喻。由此思之,欲說觀、勢二大士壽命無極,准擬釋迦一化而說般泥洹耳,理實示修短自在之相也。又叁輩廣說濁世谕誡亦太,悉合胎化生于叁輩而說五善五惡,《魏本》次叁輩釋迦贊歎而後明五善五惡,至「阿難禮見章」說胎化二生,是叁輩、胎化開合之異也。(是七)
按《魏本》,叁輩廣通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別約此界,則叁輩有五善五惡,使叁輩五善五惡者得名號大利,若失大利者有胎化生,故五善五惡後說胎化生也。《漢》、《吳》兩本說此土叁輩,其胎化生是叁輩諸行往生之果,是合說之叁輩章也。又《漢》、《吳》二本修因雜然,不說一向專念,竊惟時運,佛法東流年代未久,譯人大觀斯經垂谕至切,大異于諸經例,先于漢地,欲奉佛慈訓,舍惡修善,注意惡方,故能爾耳。《魏本》不爾,深悟佛意所在,以啓純專之轍,於于此乎諸行、念佛專雜判然,是純雜之異也。(是八)
上來八異,粗舉其大者,如是前後詳略,雖有文質不同,是非別本別譯。而僧铠所出,質而不野,簡而必詣,悲智兼暢,出興大事無所遺,攝凡要津有所歸,是以冠絕古今者,夫惟《魏本》乎!
曹魏之後有唐、宋翻,以弘其美,法門宏曠,複益振矣,《唐本》于《魏本》,猶如《漢》後有《吳本》。今與《唐本》對檢,略有七異:
《魏本》五德及佛興所懷了然可睹,《唐本》略說,是爲一異也。
其說五十叁佛出世者與《魏本》前後不同,是爲二異也。
《魏本》成覺感土之後有但爲將來之問,《唐本》移之于浴池之前,是爲叁異也。
《魏本》次成佛感土說于十劫,次說國嚴光明壽命及初會衆不可計,《唐本》反之,是爲四異也。
又《魏》世尊說偈,《唐》分安之兩處,是爲五異也。
又《魏本》「佛告彌勒」已下勸谕,《唐本》所缺,是爲六異也。
又《唐本》今爲大囑累,及得益分各于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等,《魏本》略省,是爲七異也。
此其大者,小者可知,具如下文當明。(已上依師說)
因辨此經末釋者,元曉、淨影、嘉祥、玄一、法位、憬興、義寂等各有注疏,于中,唯曉、影、祥、興四家現存。我朝鈔記亦不少,《贊鈔》一卷(興福寺善珠作)、《述義》叁卷(最澄集)、《私記》一卷(智景,已上叁部出《傳燈長西錄》)、《義苑》七卷(紀州總持寺南楚作)、《略箋》八卷(享保五年洛東禅林寺浣溪作)、《鈔》七卷(望西樓了惠作)、《直談要注記》二十四卷(永享四年增上寺酉譽作)、《見聞》七卷。(良榮作)
于今宗中,黑谷《叁經釋》爲創,《科玄概》一卷(小倉西吟作)、《會疏》十卷(越前勝授寺峻谛作,元祿十叁年刻)、《開義》六卷(平安西福寺惠空作,未刻)、《貫思義》叁卷(藝州理圓作,享保叁年刻)、《顯宗疏》十七卷(江州性海無涯作,未刻)、《要解》叁卷(法霖作)、《講錄》十卷(紀州矶脅安樂寺南麟作,未刻)《梵響記》六卷(靈鳳作,寬保元年刻)、《眼髓》十一卷(攝州定專坊月溪作,未刻)、《義記》五卷(堺華藏庵惠然作,未刻)、《海渧記》二十卷,《科》二卷(攝州小曾祢憲榮泰岩作,未刻至滅諸煩惱離惡趣心文)、《安永錄》十叁卷(藝報專坊慧雲作,未刻。)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一》全文閱讀結束。